「天問」探火將最終惠及全人類

2020-07-24 國際在線

承擔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發射升空,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而在此之前,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20日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升空,美國「毅力號」火星車計劃30日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至此,2020年人類的三次火星探測任務,全部聚於鎂光燈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火星探測工程採取了「一步到位」的方略,也就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這不僅在中國航天歷史上是一大突破,在國際上也是獨一無二。過去幾十年,中國航天的各項工程一直秉持「小步快跑」的發展理念,也就是每一次任務突破一個單項技術,通過多次任務的組合發射來獲得某一方面技術的整體突破。比如載人航天工程以及嫦娥探月工程,都是將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的總體技術分解到多次任務當中去,以降低風險,保障任務順利推進。先於中國進行過火星探測的美國、蘇聯、日本、歐空局、印度等國家和國際組織,此前都採取先環繞、後登陸、最後實現漫遊的策略,分步驟進行「探火」。

此次「天問一號」探測任務集成了「環繞」、「著陸」、「漫遊」三大工程目標,說明中國在此前的嫦娥探月、載人航天、北鬥衛星導航等一系列航天系統工程的實施當中,已經充分積累起進行火星探測的必要技術基礎。尤其是嫦娥工程的實施,可以被看作是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先導。中國通過嫦娥工程突破並熟練掌握了地月轉移軌道設計、地外天體環繞飛行、太空飛行器在地外天體自主著陸、漫遊器(月球車)在地外天體自主行走探測、深空通信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所建立起的深空探測網將直接服務於火星探測。而中國在載人航天、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當中不斷完善的運載火箭技術和航天基礎設施,也成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有力依託。

不僅如此,在一次任務中集成三大工程目標,也體現出中國航天無與倫比的魄力。從工程技術角度講,如果「天問一號」任務成功,將是人類火星探測事業一次跨越式的進步。

需要指出的是,工程技術方面的突破只是火星探測事業的基石,而人類探索火星的真正目的,是獲得太陽系乃至宇宙起源的知識,了解地球生命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生命等問題。通過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人類將不斷完善宇宙觀,更好地認識自己以及所處的這個宇宙,最終解決好地球上的問題。

當下的火星探測,就好比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目前,人類對火星的知識還相當貧乏,距離開發火星資源或者將火星建成「第二個地球」還相當遙遠。因此,火星探測不同於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這些近地球軌道的航天技術應用工程,短期內是不能用經濟價值來衡量的,而是完完全全的「人類公益事業」。

因此,無論哪個國家,能夠有幸代表人類前往火星,探尋前述終極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在過去,這一領域僅限於美國、蘇聯、日本、歐空局等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現在,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包括印度、中國、阿聯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入「火星探索俱樂部」,在人類探索宇宙新知的偉大事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一貫堅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外空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中,就搭載了歐空局、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奧地利研究促進署提供的多項科學儀器,用來探測火星的磁場、土壤等。中國深空通信方面則得到了阿根廷方面的幫助。可以說,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本身就是一次國際合作的典範,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

如果說浩瀚宇宙是星辰大海,那麼地球上的人類就是在這大海中同坐一條船的乘客。在面對一個與地球相隔甚遠而且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時候,人類只有充分共享優勢資源,集合世界各國的智慧,才能實現目標。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會看到更多在深空探索事業方面的國際合作,獲取和分享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新知,從而推動先進技術和生產力的共同進步,而最終獲益的,將是整個人類。(國際銳評評論員)

相關焦點

  • 國際銳評丨「天問」探火將最終惠及全人類
    比如載人航天工程以及嫦娥探月工程,都是將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的總體技術分解到多次任務當中去,以降低風險,保障任務順利推進。先於中國進行過火星探測的美國、蘇聯、日本、歐空局、印度等國家和國際組織,此前都採取先環繞、後登陸、最後實現漫遊的策略,分步驟進行「探火」。
  • 述評:「天問」探火,解惑「熒惑」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天問」探火 解惑「熒惑」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中午從南海邊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啟程,奔向宇宙「星辰大海」中的火星,中國行星探測也由此邁出第一步。火星由於其肉眼可見的火紅顏色以及不斷變化的亮度和位置,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被視為戰星、兇星。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在即,四季沐歌「探火見證官」全線徵集中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25日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的探測衛星,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天問」出徵,探火不凡
    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天問奔火,肩負了祖先的重託,接續著科學的求索。翻開人類歷史,火星探測共40餘次,成功24次,通關概率僅一半左右。探測長路挑戰重重,即便一粒微小的塵埃都可能對太空飛行器構成巨大考驗。然而,人類最可貴的精神就是斷惑,身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求知慾超過一切。
  •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朋友圈越來越熱鬧
    此次任務將一次性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其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也意味著中國正式拉開了行星探測的序幕。揭秘「天問一號」:天問如何問天?此次「天問一號」任務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而最受外界關注的火星探測器則通常是在最後一階段才開始進入」開機模式」。「天問」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此次「天問一號」的探測器由一個環繞器和一個著陸巡視器組成。
  • 科技知識:「天問一號」火星測探器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於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點火升空!。為什麼叫天問?有詩言: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此詩為屈原所作,內容包羅萬象,全詩通篇是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內容奇絕,故命名為《天問》。
  • 天問一號即將發射,冷湖實驗室將在發射直播中亮相
    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20年7月20日到7月25日期間擇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日前央視網《直播中國》、南方周刊等媒體正奔赴位於青海省海西州冷湖火星被人類寄予了厚望,通過衛星傳回的數據來看,在火星上應該會有液態水的存在,火星成為人類最有可能移居的星球,各個國家都開啟了探索火星的歷程,火星也成為主要航天國家的探測熱點和空間技術戰略制高點,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航天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我國也將通過發射天問一號,向火星進軍。本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 「繞、落、巡」三大任務,這是目前世界上火星探測直接開展軟著陸的的任務。
  • 「天問」發射成功!現場高清大圖來襲,詳解中國探火4大難點
    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枚自主實施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島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13時18分星箭分離,發射成功!祝賀!難點2:高度緊湊的任務《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表示,我國這次探火的難點主要在於這是一次高度複雜的緊湊型任務:在首次到達火星時,我國就要用「天問」一號實現「繞、落、巡」這三種任務。在過去人類探索火星的歷史上,這三項任務通常是分三個步驟來實現的。最早火星探測器的任務只是完成繞火星軌道的高空探查,其次才會實現著陸。
  • 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 「探火」還要邁幾道坎?
    科學大爆炸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 「探火」還要邁幾道坎8月28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公裡。從7月23日成功發射算起,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相比環繞地球飛行、降落月球表面,飛向火星並非易事。
  • 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王琳琳、胡喆)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孔孟之道,首求斷惑。然欲斷惑,則必先證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實。
  • 「天問一號」開啟首次探火之旅 三型發動機全力「保駕護航」
    西部大開發訊(記者張靜)2020年7月23日,中國新一代綠色無汙染大推力火箭長徵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刺破蒼穹,一飛沖天,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探火之旅。未來,經過7個多月的在軌道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著陸火星,一次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天問一號」成功升空!各國發來賀電,馬斯克:非常振奮人心
    北京時間7月23日中午12: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升空!開啟了我國「探火」任務的序章,中國航天工程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隨後,包括美俄等國航天局在內的世界各國發來賀電,祝賀「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特斯拉CEO,執掌龍飛船的馬斯克也表示:非常振奮人心!
  • 探火到底難在哪?科普專家開講「天問一號火星徵途」
    在近日舉行的「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上,包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在內的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此次任務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中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
  • 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探火」還要邁幾道坎?
    科學大爆炸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探火」還要邁幾道坎8月28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公裡。從7月23日成功發射算起,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相比環繞地球飛行、降落月球表面,飛向火星並非易事。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央視新聞11月17日消息,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 天問一號中途修正的意義何在?天問探火,獨樹一幟。向科學家致敬
    8月2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之後繼續向火星駛去,這不是最後一中途修正。在這之後,天問一號還將進行三次中途修正,與一次深空機動修正。要知道,去火星的路並不容易。
  • 「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 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
    零距離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國家航天局供圖幾乎是前後腳,7月20日凌晨,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3天後,來自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成功飛天。而幾天後,美國「毅力號」探測器也將奔向火星。這個夏天,探測器「扎堆兒」奔向火星已成定局。
  • 「評上評」「天問」出徵,探火不凡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新華社: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天問奔火,肩負了祖先的重託,接續著科學的求索。翻開人類歷史,火星探測共40餘次,成功24次,通關概率僅一半左右。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火之路要經歷什麼?
    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公裡,過五關斬六將,預計明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如果順利實施,我國將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完成前無古人的創舉。
  • 新華時評: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王琳琳、胡喆)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孔孟之道,首求斷惑。然欲斷惑,則必先證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而後,幾乎歷代王朝都設有專司天象的官方機構。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天問》長詩,體現了古時可貴科學精神的萌芽,也給予了今時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以命名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