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鯨網原創出品,首發資鯨網,轉載請加資鯨(ID:zijingkeji)。
封面圖片來自中國航天官網
【導讀】What can be imagined,can be achieved.
歷史當然會給少數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建成大理石的、青銅的乃至黃金有雕像,但是人們知道,這些雕像的基石仍然是大理石的。那些始終在奮鬥,或許最終都稱不上成功的人,他們真正稱得上是我們民族振興的基石。——獻給那些戰鬥在祖國科技界的「無名英雄」們
面對動蕩的國際局勢,「山雨欲來風滿樓」......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只有繼續不懈努力,持之以恆謀求發展精進,才能贏得未來。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瞬間(來自:新華社)
一、關於「天問」
1.「天問」的由來
「天問」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稱,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依次排開,表達了宇宙的五彩繽紛,呈現科學發現的豐富多彩,飽含動感,氣韻流動。開放的橢圓軌道整體傾斜向上,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體現著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標誌著深空探測進入太空能力-C3。這組意義深遠的名稱與圖形標識將承載著中國人航天強國的夢想,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前往未至,發現未知。
中國行星探測標誌(來源:百度百科)
2.立項與進程
2016年1月,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已經得到國家批准立項,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如果一切順利,計劃將於2020年7-8月間擇機發射,2021年登陸火星。
自2016年8月23日開始,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面向全球徵集,海內外各界踴躍參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稱及圖形標識作品35912個。經過網絡投票共收穫各地有效投票3278962張。無數優秀創意作品共同塑造了人類對火星探測的美好願景。
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信公眾號消息,2016年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批准立項,計劃在「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即2020年首次獨立自主開展火星探測。當前,我國正按計劃推進該項航天重大工程,瞄準2020年7月將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中國火星探測器和用於發射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和一院抓總研製。
2020年4月,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消息,與「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不同,中國計劃通過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它由一架軌道飛行器和一輛火星車構成。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這也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
2020年7月14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悉,由該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
2020年7月22日,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對外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和火星車」。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3.火星探測的目的和意義
「天問一號」是中國向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項目邁出的第一步。該火星探測項目還包含將在2028年升空的兩個探測器。一個負責採集土樣,另一個負責轉移土樣並將其運回地球。
按照設計,火星探測器的軌道器和著陸器最開始作為一個整體被發射到深空。在星箭分離以後,火星探測器將在火星探測工程技術人員的控制下,相繼展開太陽能帆板、開啟定向天線,並實施發動機點火開始奔赴火星。
中國要探測火星的消息並不是很突然,四年前已立項 。在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不斷取得突破以後,火星探測計劃也就順理成章地被列入了行動日程。
2016年1月,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已經得到國家批准立項,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如果一切順利,計劃於2020年7-8月間擇機發射,2021年登陸火星。
「中國探月工程之父」、85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依舊將推動中國的火星探測當成他的重要使命。對他而言,除了期待中國人自己的載人登月工程,將中國的探測器甚至是航天員送上火星也是他的夢想。
歐陽自遠表示,火星探測的科學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探測火星上的生命活動信息,期待在此領域有所突破,其主要包括火星上現在生命的信息、過去是否存在過生命、火星生命生存的條件和環境等;其二是火星本體科學的研究,為研究火星積累資料,主要包括火星磁層、電離層與大氣層的探測與環境科學,火星地形地貌特徵與分區,火星表面物質組成與分布、地質特徵與構造區劃,火星內部結構、成分、內稟磁場探測等;其三是探討火星的長期改造與今後大量移民建立人類第二個棲息地的前景,為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服務。
國家航天局公布的中國火星車概念圖(來源:中國航天官網)
「火星表面有很多古河床,這證明火星以前是有河流的,並且火星的北部還曾經是一個大海洋。然而,現在火星表面一滴水都沒有,火星表面的鹽湖幹了以後也只剩下了鹽。」歐陽自遠表示,中國要探明整個火星地下水的分布。
火星有水證據(來源:歐陽自遠)
根據歐陽自遠院士等科學家的披露,我國2020年計劃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是:通過環繞探測,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的探測;通過巡視探測,開展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的精細探測。
這些探測器為何都會選擇在窗口期發射?這是因為地球和火星都是運動的天體,從地球出發的火星探測器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發射,而是每隔兩年零兩個月(大約780天)才有一次發射機會,這樣的發射機會被稱為發射窗口。也就是說,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每隔26個月才會打開一次。這是因為每隔780天,太陽、地球、火星就會排列成一條直線,此時正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好機會。
「丟了這個機會,對不起,兩年零兩個月以後才能再發射一次,否則到不了火星。」歐陽自遠表示,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是365天,而火星繞著太陽轉一圈大概是687天。有時候地球在太陽的這邊,而火星在太陽的那邊,你根本到不了火星。所以一定要趕上某一個關鍵的時候在地球上發射探測器才可以。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示意圖(來源:歐陽自遠)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研究員表示,譬如火星軌道捕獲探測器的控制技術尤為重要,如果這一工作出現失誤,探測器要麼與火星擦肩,要麼直接撞上火星,從而導致整個火星探測工程的失敗。因此,火星軌道捕獲火星探測器的過程對於中國未來的火星探測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關口。
在火星探測器成功被火星軌道捕獲以後,探測器將進入到環繞火星運行的大橢圓軌道。此後,火星探測器的軌道器與著陸器將會擇機分離,軌道器而後會運行在火星軌道上,進行為期至少一年的工作,進行火星重點區域的拍攝、火星環境監測等一系列的探測內容。而著陸器在點火與軌道器分離後,就開始實施火星登陸的過程。
火星航天探測器從地球到火星的飛行軌跡(來源:中國航天官網)
火星探測相關專家認為:軌道器飛行在火星大氣層之外,技術相對容易一些。而如果是火星車或著陸器,則需要穿過火星大氣層才能「踏」上火星表面,這是當前火星探測中最關鍵的技術瓶頸。因為火星探測器從130多公裡的高空進入火星大氣,時速高達21000公裡(每秒5.9公裡),要在短短七分鐘的時間內,讓探測器的速度降至零,從而實現安全著陸。這是所有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難度最大、失敗概率最高的關鍵時刻,被稱為「黑色七分鐘」。這對火星探測器的控制技術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和考驗。
科學家認為:我們也需要對我國實施的火星探測工程予以充分的信心。一個方面,在「863」計劃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根據開展火星探測的技術路線,現在我國已完成了火星探測軌道設計、測控通信、自主導航、表面軟著陸等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為我國開展自主火星探測奠定了技術基礎。另外,通過嫦娥探月工程,中國在遠距離的探測與控制技術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火星探測的目的(來源:中國航天官網)
專家介紹:火星探測器從火星大氣層外緣通過軟著陸的方式降至火星表面,是關係到火星探測是否能夠成功十分關鍵的環節,整個著陸技術十分複雜,每個環節都需要做到萬無一失,否則就會導致著陸失敗。目前探測器在火星上軟著陸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其一是氣囊彈跳式,這種方式相對簡單,成本也低,但是只能滿足小重量探測器軟著陸的要求,著陸精度也不高,已有的代表是「勇氣」號和「機遇」號,採用了降落傘+氣囊彈跳方式。
第二種是反推著陸腿式,這種著陸方式較為複雜,成本高,但是可以滿足重量較大的探測器軟著陸的要求,著陸精度較高,代表是「洞察」號、「獵犬2」號火星著陸器等,採用了降落傘+緩衝發動機+著陸腿的方式。
第三種是空中起重機式,這種方式最為複雜,成本最高,技術也最先進,可滿足重量更大的探測器軟著陸的要求,能夠精確著陸。攜帶「好奇」號火星車的美國「火星科學實驗室」,就採用了降落傘+緩衝發動機+空中起重機的方式。
人類探測火星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2020年之前共實施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只有8次成功著陸,比率僅為18%。
本次任務成功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
「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進程中的重大標誌性工程,是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工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說。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與地球鄰近且環境最為相似,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國際火星探測已取得了豐富成果,發現了曾經有水、甚至現在還存在水的若干證據,極大激發了人們在火星尋找生命的熱情,也成為當前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
二、「天問」計劃的重大意義
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壯舉,是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徵五號首次應用性飛行,也是中國行星探測的首飛之戰。
航天六院為本次發射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和「天問一號」探測器,研製交付了78臺各型發動機,始於地面發射,終於精準著陸,液體動力的貢獻將貫穿全程。
長徵五號、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共經受了四次試驗飛行驗證,航天六院取得了大量寶貴的飛行參數,做了多項有效的改進,為長徵五號完成後續國家任務奠定了強勁的動力基礎,向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又邁進了一大步。
航天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工作現場(來源:中國航天官網)
在火星探測上,中國起步不算早,航天技術大國美、俄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研究該項目了。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計劃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這在全球尚屬首次。如此高的起點,是一種自我加壓,也是中國航空航天實力的一次自我證明。
不過,在當前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競爭格局重塑,以及全球化面臨新挑戰的大背景下,代表中國航空航天邁出一大步的「天問一號」升空,更有著多重科研之外的意義。
「黑天鵝」頻現,世界進入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國對於未知和科學的探索卻並未有絲毫止步,這種堅定的信念和面向未來的樂觀主義,之於當前正在蒙受疫情陰影的世界而言,無疑是一種希望的加持。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受疫情影響,中國仍成功抓住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最佳窗口期,背後必然需要克服更多困難和挑戰。這種在特殊時期所展現出的「抗壓性」,既是中國航天精神的生動寫照,也對當前經濟社會恢復以及各行各業在承壓之下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精神激勵。
作為國之重器的航空航天事業,在當前全球政經格局受到衝擊,尤其是在美國不斷挑動事端,打壓中國科技的背景下取得逆勢突破,也對中國增強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的主動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越是在競爭加劇的時代,越要靠自身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謀得更好的站位。而作為高精尖技術代表的航空航天,無疑是「硬實力」的代表。航空航天事業在避免關鍵領域被卡脖子,提振民族自信和國際話語權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航空航天技術的突破,背後是一整套現代工業體系的支撐。換言之,航空航天技術的攻關過程,實際也是諸多上下遊產業技術突破和升級的過程。先發國家的實踐已經證明,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將為國家高端產業提供基礎驅動和牽引。當前中國正處於產業技術升級的關鍵轉型期,這一點亦將有直接體現。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點是,「天問一號」固然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但它依然包含著明顯「國際化」基因,為當前面臨新挑戰的全球化,提供了正面示範。
本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國際合作夥伴,包括歐空局(ESA)、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奧地利研究促進署(FFG)、阿根廷國家航天委員會(CONAE)等。這些國家的航空機構標誌,都被印到火箭整流罩上面。這不僅表明,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得到國際的認可和支持,也代表著中國反對「逆全球化」的生動實踐。
「天問」,是一種面向未來、未知的求索,但「天問一號」出徵,又恰恰是一種基於現實的回答。一言以蔽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只有繼續不懈努力,持之以恆謀求發展精進,才能贏得未來。這既包括最基礎、最現實的國計民生發展,也少不了面向未來與未知的「探索星空」。
「天問」第一次執行任務就要「繞、落、尋」,這個難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就連一向傲驕的美國人目前也沒能做到,有人用「地獄級」形容,這樣的比喻實在是再恰當不過,在著陸方式上我們更是選擇了難度更大的反噴射式,同時又搭載火星探測器、著陸機、火星裝載機,一箭多機,基本上咱們一口氣就追上了美國的火星探測水平。光從上面這幾點看,這次中國至少向外界釋放了三個強烈信號。
信號一:正告以美國為首的反華勢力,困難之下,中國人絕不低頭,任何困難都打不倒中國人
如果說美國人最近在休斯頓關上了一扇窗,那中國長五的發射就是在天空中打開了一道門。中國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不管美國是否會全面遏制中國,我們中國都會按照自己的計劃有條不紊、胸有成竹、氣定神閒、穩步快速地發展,和浩瀚無垠的宇宙相比,美國人低賤下作的行為根本不值一提,任何阻礙中國崛起的反華勢力未來終將會成為歷史上的一粒塵埃。
前段時間在美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中國晶片供應鏈被封鎖了,這和第四次工業革命關係重大,未來二三十年應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極為關鍵的節點,以至於這段時間網上多了很多負面情緒,但晶片再難還能比登火星難嗎,我們完全有信心應對未來一切未知的、已知的挑戰,對待敵人的挑釁,我們就用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來還擊它們。
信號二:「胖五」成熟了,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大火箭
長徵五號的研製並非一帆風順。
2006年,我國立項開始研製長徵五號,直到2016年長徵五號遙一火箭才發射升空,中間隔了十年之久,十年時間,彈指一揮間,但是十年時間能幹多少事情,10年時間國內GDP又能增長多少個百分點?然而遺憾的是,長五首秀並未取得100%成功,火箭二級晶片異常未能進入預定軌道,無形中給航天人潑了一盆冷水。
2017年7月2日,時隔一年後,滿懷著十四億中國人民的期待,長徵五號二次發射升空,火箭在346秒時卻突發故障,長徵五號宣告發射失敗,這一天,被譽為中國航天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讓很多人都難以接受,「感覺天塌下來了」,這是當時長五總指揮王珏的心裡話。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其搭載的飛行平臺就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這一天,中國終於可以向世人宣布,「胖五」成熟了,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可靠的大推力火箭。
精準動力成就飛天之舉,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上,配置了航天六院研製生產的30臺四型發動機,分別是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2臺9噸級膨脹循環發動機及18臺作為輔助動力的姿控發動機。
由航天六院研製的78臺大大小小的各型發動機,就像宇宙馬拉松接力賽的隊員,一棒接一棒,在成功助力火箭升空後,將全力以赴助力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進而實現精準著陸。
信號三:國運上升,屬於中國的時代即將到來
「對中國在意識層面上是反對的,但是他們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令人瞠目結舌。」上面這句話是天問發射後一名雅虎日本網友的留言。
時光回溯到十幾年前,一提到中國製造,一般都會被打上廉價品、山寨品、劣質品的標籤,尤其是那些反華比較活躍的國家,打心眼裡是一百個瞧不上中國製造的產品,也不知道到底是誰給了他們信心,而如今,大運我們有了,第五代隱形戰機我們有了,航母我們有了,大客機也在緊鑼密鼓的研製中,大火箭我們這也有了,火星我們也要去了……這些成績的背後其實都是一系列技術的突破,你像這次天問的發射,其背後匯集了高性能材料、超深空測控技術、超精密加工技術、地外宇宙空間環境探測技術、超強高軌運載火箭技術,哪一項單拎出來都是世界性難題,更為可喜的是,通過這一次次科研項目的成功,我們培養了一大批科研技術型人才,在可見的未來我們有了靠譜的團隊,而且都很年輕,平均年齡才35歲,未來可期,大有作為,這在世界大國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矗立於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長徵5號火箭雄姿(來源:新華網)
三、領先的航天技術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為「天問一號」探測器打開「天眼」
在遙遠的深空,如何對火星進行有效地控制並建立與地面的通信?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為火星探測器研製的測控數傳系統和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是進行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的「天眼」,將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貢獻重要力量。
從整個火星探測器的構成上來看,它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在火星探測器環繞火星飛行數月後,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分離。環繞器繼續圍繞火星軌道飛行,而著陸巡視器承擔著在火星表面著陸的任務。
火星探測器的著陸巡視器由進入艙和火星車構成,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就安裝在火星著陸巡視器進入艙上,是進入艙最重要的敏感器之一。它在火星著陸過程中為分系統提供探測器相對火星表面的距離與速度信息,確保著陸的精度和安全。
據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火星探測器任務指揮陳嵐介紹說,該院在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的研製上具備較為豐富的工程經驗。在嫦娥三號探測器上,該院研製的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成功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表面的軟著陸。為嫦娥四號探測器研製的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成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的軟著陸。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研製的測控數傳系統提供火星車對地通信,進入艙以及火星車和環繞器之間的器間通信。該院為火星探測器研製的測控數傳系統包括了X頻段深空應答機和UHF頻段收發信機等關鍵設備。在具體的測控和數據傳輸任務中,包括地面對火星車之間的X頻段上行控制,X頻段下行測控信號和進行相應的數據傳輸;火星車和環繞器之間的UHF頻段器間雙向通信;進入艙和環繞器之間的UHF頻段雙向器間通信以及火星車至環繞器的單向X頻段器間通信。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火星探測器研製負責人張愛軍介紹說,與探月任務相比,火星著陸巡視器測控數傳系統需實現遠距離的對地直接通信,距離更遠,空間損耗巨大,因此需要高靈敏度的X頻段深空應答機。
從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始,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我國近300顆星船的研製任務,在空間數傳、中繼通信、空間天線、衛星測控、雷達遙感與探測等多個領域具備較強的技術實力,尤其是在探月工程歷次任務的歷練中,逐步驗證了深空探測體制,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研製經驗。
航天六院千噸動力開啟中國首次探火之旅
探火之路,動力領航。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航天六院研製交付了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的兩套推進分系統,共計48臺大大小小的發動機。它們將分別為著陸器著陸過程懸停、避障及緩速下降過程提供可靠動力,為環繞器系統提供軌道維持、軌道轉移、制動捕獲、軌道調整以及姿態控制所需的精準動力。
其中,環繞器上共有21臺發動機,分別是8臺120N發動機、12臺25N發動機和1臺3000N發動機。著陸巡視器推進分系統共有27臺中室壓發動機,分別為20臺250N發動機、6臺25N發動機和1臺7500N發動機。
火箭發射環節,由8臺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組成的助推器和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組成的芯一級動力同時點火,助力火箭從地面噴薄而起,工作到一定時間,助推器熄火分離,芯一級動力獨自承擔起助跑任務;當芯一級動力完成使命關機後,與火箭分離,助跑接力棒交到由2臺9噸級膨脹循環發動機組成的二級動力手中,它們經過二次起動,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隨後,「天問一號」將經歷地火轉移、近火制動、環火飛行及火星著陸等一系列旅程。這期間,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上配置的推進分系統將分別為探測器提供既定任務所需的全部動力。
3000N軌控發動機和7500N變推力發動機,將攜手46臺「小可愛」姿控發動機,一起助力「天問一號」完成奔火之旅。
年輕的長徵五號研發團隊(來源:新華社)
有媒體記者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獲悉,遠望號船隊3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不同海域,圓滿完成火箭和環繞器海上測控任務。
7月23日中午火箭起飛約6分鐘後,作為陸海接力測控第一棒,遠望6號船及時發現並捕獲目標,完成火箭一級工作段末段及二級一次工作段的火箭測量和環繞器測控任務。隨後,遠望5號、7號船搭接依次完成測控任務,3艘遠望號船持續跟蹤目標飛行器近30分鐘,為火箭一二級分離、二級一次關機、二級二次啟動、二級二次關機、器箭分離等關鍵動作提供測控支持。
任務中,3艘測量船發現目標及時,跟蹤連續穩定,遙測、數傳數據獲取完整,並按規定與文昌航天發射指控中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進行各類信息交換,圓滿完成火箭和環繞器海上測控任務。
據遠望5號船船長介紹,遠望5號、7號船在南太平洋高緯度海域執行任務,任務海區海況複雜、氣象條件多變,遠望號船根據發射日時間範圍,提前制定了不同條件下的航行測量工況,擬定了應急備用航線,關鍵時刻可以提供應急測控支持。
這次任務,測量船隊面臨測控難度大、搭接跟蹤要求高、窗口期時間短等諸多挑戰,特別是測量船首次使用新頻段測控雷達參試,任務前設備技術狀態無法得到完全驗證,測控難度和風險挑戰非同尋常。為了攻克相關測控技術難關,早在3個月前,遠望號船隊就組織了各類聯調演練,有效提高人機結合能力。
任務前,遠望號測量船測控系統組織釋放信標球。 (來源:《北京日報》黃杰 攝)
今年初以來,面對航天發射密集、疫情防控等情況,遠望號船隊盡銳出徵、滿格奔跑,參與完成2次火箭海上運輸以及北鬥、亞太等6次海上測控任務。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火箭運輸到海上測控,5艘遠望號船萬裡機動、默契配合,以無缺無憾的優異表現高標準完成了任務,助力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完美開局起步,遠望人在遠海大洋見證了中國航天邁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四、結語
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5號」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天問一號」是一個在我國現有工程技術能力上做到極致的探測器。放眼國際,也屬於超高難度,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意義斐然,是中國航天為全人類航天夢想的一次卓越貢獻。
火星不是中國探索宇宙的重點,而是一個開始,向著更加深遠的浩瀚宇宙邁進。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天問」系列還會去地球最近的鄰居金星,還要挑戰極限,前往更大難度的太陽系內側水星和外側四大氣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我國也在近期開啟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的建設,一批人才培養的搖籃正在規劃中。
千百年來,人類對於宇宙的瑰麗與深邃從未停止過探索的步履,航天事業更成為推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的重要支撐。而中國航天,不僅凝聚著尖端科技力量彰顯著國家實力,更傳承著悠久文化賦予東方人內斂的浪漫。而今,火星即將迎來中國的問好,它的神秘也將會在未來被不斷揭示,作者作為中國航天人的一分子,繼續跟隨它的視野乘風出徵,逐浪星辰。祝福中國航天事業的今朝與明天,更祝願我們的「天問一號」順利抵達。
附:火星探測概念股
在A股軍工板塊中,火星探測或者宇航任務相關的公司目前主要集中在分系統或零部件配套層級,比如航天電器為宇航項目提供連接器、微特電機等產品;航天電子提供遙測產品、宇航器件等產品配套。伴隨我國航天強國的建設,相關上市公司受益這一進程。相關概念股包括航天電器、航天電子、中國衛星、康拓紅外等。
火星探測不僅需要「火箭」、「衛星」這樣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對於整個探測活動很多細緻環節中所涉及高科技也是缺一不可,例如航天員所穿的航天服中所蘊含的各項科技,可以充分保障航天員的生命活動和工作能力,並可防護空間的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危害等,投資者可關注相關產業鏈機會。
從大國博弈角度看,落實在細分科技領域上是國產化的不斷推進,而航天軍工是所有科技戰的最高陣地,是大國博弈主戰場。從國家意志自上而下看,軍工行業的投入增長確定性高,從產業鏈反饋看,一些企業已經出現訂單顯著增長的跡象。從形成戰備能力角度看,消耗性裝備、高頻使用裝備的大幅放量增長勢在必行,行業成長空間、估值體系會迎來雙擊。
火星探測概念股列表(數據截止7月23日止)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本文數據來源於中國航天官網、新華社、網易新聞、安信證券、東方財富網等)
(本文圖片已標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來源:資鯨網 作者:世紀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