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兇猛異常,並迅速波及全國及世界各地。近期,國內災害頻發,國際形勢嚴峻,謂之,百年未有之變局。
古人稱火星為熒惑,今年似乎「火星衝日」和「熒惑守心」之說格外受推崇。這個庚子年似乎只剩下哀怨、喪氣和忍耐。
而行進至年中,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由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中國航天人朝著火星起航了,「天問」徵程,正式開啟!
(屈原和他的「天問」)
「天問」源於2300多年前的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的長詩傑作《天問》,詩中他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問到神話傳說、治亂興衰,「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電影《火星救援》)
一直以來,火星都是太陽系裡面非常特別的一個存在。火星在太陽系裡與地球最為相近,距離也相對較近,可能有水存在,是地外生命是否存在的一個可能性,而幾百年後,火星會不會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呢,人類對火星的各式各樣的幻想和科幻作品一直不曾間斷,令人們對火星充滿好奇和嚮往。
人類展開真正意義上的火星探測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至今也不過40多次。火星探測素來以難度大、失敗率高而著稱,是否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是各國火星探索成敗的關鍵。而現在,中國航天的」天問一號「正在浩瀚的宇宙中,萬眾矚目的朝著火星前進,承載著萬千期待和萬千榮耀。
中國航天人素來以浪漫著稱。除了非常情懷又富有深意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運載火箭叫「長徵」,載人飛船叫做「神州」、空間站叫「天宮」,月球探測器叫做「嫦娥」,貨運飛船叫「天舟」、第一顆衛星叫「東方紅」,月面巡視器叫「玉兔」,玉兔著陸的那片區域叫「廣寒宮」,附近三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紫微」、「天市」、「太微」,中繼通信衛星叫「鵲橋,全球定位衛星系統叫「北鬥」,暗物質探測器叫「悟空」,量子實驗衛星叫「墨子」,全球低軌衛星系統叫「鴻雁」,太陽監測衛星計劃叫「夸父計劃」,氣象衛星叫「風雲」,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叫」天鏈「等等。
都是中國人的千年浪漫,一秒瞭然。
(中國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示意圖。圖片來源:《科學》雜誌報導截圖)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跟著「天問一號」去火星。
7個月的飛行,跨越4億公裡,一次性實現「繞、落、巡」3個目標,挺過「恐怖7分鐘」,等等。
想想,這將是一場怎樣漫長、艱難而又壯美的史詩般的旅程。
天問一號,帶我去火星吧。
(7月27日 「天問一號」探測器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拍攝的地月合影。新華社發 國家航天局提供)
2300多年前,屈原以一首《天問》之絕唱,豪邁的向宇宙洪荒、天地萬物發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今天的我們依然在繼續著這首「天問」,地外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他們在哪裡,是怎樣的形態?宇宙的奧秘,無限的遐想,奔放的激情,人類對浩瀚宇宙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永遠不會停止。
仰望星空,火星仿佛一簇火光,激勵著我們前行。
中國航天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豪邁前進,步履不停。
背負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夢想與信念,
寄託著我輩此時此刻的憧憬與期望,
那夢想和憧憬,
帶你飛向浩瀚的宇宙,朝著一切的未知前進。
猶如,鯤鵬展翅,蛟龍入海。
猶如,此刻的我們,無論深陷何種艱難困境,
一切終將,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天問奔火,逐夢星河,
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那片星辰那片大海,
對未知的探索,對夢想的執著,
就是我們,眼中的星辰,心中的大海。
(地月應援:天問一號,親愛的,慢慢飛,不要怕,加油,麼麼噠)
參考文獻
[i]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 人民日報 》 ( 2020年04月2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