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著。這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名稱為「天問一號」。而以後的所有行星探測任務均以「天問系列」命名。據悉,這次的任務命名均由網上徵集而來。那麼為什麼這次任務的命名要選擇「天問」呢?原來,這是中國人才懂得的浪漫。
說起《天問》,就不得不提起戰國時期楚國士大夫屈原了,相信很多人對其千古絕唱《離騷》有所了解,一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便將屈原的憂國憂民的哀愁引力出來。同樣《天問》也是這位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所著作的一篇長詩。
詩中一句「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直接引出了人們對自然信息的傳遞最開始的由來,以及對宇宙形成與探索的疑問。從中我們便知,對於宇宙的探索和自然之初的形成,早在戰國時期便已經提出。這比三國時期曹操《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早上400餘年。
《天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又一著作,全文從天地分離到陰陽變化再到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兇頑和治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屈原對當時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而我國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以「天問一號」為名,不僅代表著我們對行星探索任務成功的決心,更是代表著中華民族對真理的追求與執著,以及我們對自然和宇宙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著我們在探索科學真理的過程中依舊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的步伐永無止境。
同樣,本次發射任務的標示也是由網上徵集而成,最後公布的結果為「攬星九天」
圖中太陽系八大行星依次排開,表達了宇宙的五彩繽紛,呈現科學發現的豐富多彩,飽含動感,氣韻流動。開放的橢圓軌道整體傾斜向上,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體現著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標誌著深空探測進入太空能力-C3。這組意義深遠的名稱與圖形標識將承載著中國人航天強國的夢想,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前往未知,發現未知。
因此,看似平凡的名字背後蘊藏著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爛漫。藉此,也讓我們為還在一線奮鬥的科技人員與科研人員致敬,並預祝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圓滿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