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朋友圈內一片歡騰。
這也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旨在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
早在2000多年前,屈原在《天問》中接連提出172個問題,這些問題,很多已經得到破解,但那種執著追問的精神,仍然鼓舞著一代代中國人前赴後繼去探索未知世界。
浩瀚的宇宙之中,還有哪些奧秘?除了月球之外,中國人的足跡還將要觸達哪些領域?這既是科學研究的雄心和視野,也是人類探索走出地月系統、開拓深空探測的現實需要。
作為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火星毗鄰地球且環境最為相似,此前國際火星探測已取得成果,發現了曾經有水、甚至現在還存在水的若干證據。此番「天問」出徵,標誌著中國正式加入火星探測的「大合唱」。
從《天問》到「天問」,歲月滄桑變遷,而中華民族不懈追索、勇猛精進的精神沒有停歇。之前一代代志士仁人經略四方,揮斥方遒,體現的是一種地面之上的奮鬥和努力;如今,中國人邁出行星探測的步伐,則體現出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高遠的追求。
當然,科學探索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接力過程,從「天問」升空,到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僅僅跨越物理距離就需要約7個月,而在這個探測工程體系中,更是包羅了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等諸多方面。
這是一場太空中的「長徵」,不僅考驗智慧、耐力,更考驗整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事實上,這也是任何一項重大科研工程的基本底色。
越是紛繁複雜,越要士氣昂揚;越是艱難困苦,越要堅定信念;越是關鍵時刻,越要嚴慎細實。這是理念,也是方法論,更是進行所有工作時應該把握的路線圖。
「天問」升空,中華民族奔火之旅剛剛開始。接下來,惟有以絕大的勇毅和堅持,穩紮穩打,「一茬接著一茬幹」,才能終期於成。
責任編輯:李勤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