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的太空探索和想像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了!
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
為什麼要強調是「首次自主」呢?
因為2011年升空的螢火一號才是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是中國首次與歐洲、俄羅斯等國一起,進行國際性的深空探測合作。
雖然成功發射了,但因為俄方探測器未能成功變軌,2012年1月墜毀於太平洋。
這一次,「天問一號」 搭載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上,從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02
「天問」——火星只是第一站
大家都知道「天問一號「的目標是火星,很多人就以為「天問」是一個火星探測項目。但其實中國航天人的願景更加宏偉。
天問是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不只是火星,後續所有行星探測任務都將以此命名。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開啟於2016年11月。2020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將該任務命名為「天問」,並公布了「攬星九天」的標識。
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是一個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與態度。
03
中國的太空探索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中國人就摸索出了火箭的製作原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在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對天文現象就已經有很豐富的記載。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這是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前身,標誌著我國現代航天事業正式起步。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躋身世界航天大國的前列。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北鬥導航,從第一枚運載火箭到首次載人航天,從嫦娥到天宮,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現在,「天問」將開啟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04
中國古代的太空想像
「天問」這個名字源於屈原的長詩。在這首宏偉的長詩中,屈原從宇宙起源問到天地日月,展現了中國人對與世界的認知與好奇。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媧補天,中國自古就有很多有關太空的神話傳說。
科幻小說是隨著工業革命進展而出現的一種文學形式,但中國古代也有基於自身文化土壤的科學幻想。比如《列子·湯問》中《偃師造人》的故事,還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馬,都與現代機器人題材的科幻小說類似。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越來越多優秀的科幻小說湧現出來,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認可中國科幻。
地球之外有生命嗎?火星會不會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宇宙航行會遇到怎樣的危險?
科學暫時無法抵達的遠方,我們可以戴上幻想的翅膀飛去看一看。當中國人走向更深遠的太空,東方文化會孕育出什麼樣的科幻作品?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