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方案的正確性。據了解,為了驗證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團隊為試驗船安排了高密度的飛行事件。在軌飛行過程中,試驗船要完成數十個關鍵動作,開展多項搭載試驗,可以說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從5月5日成功發射,到5月8日安全返回,試驗船表現完美。對五院而言,他們最關心的、關係到任務的成敗的7項關鍵技術一一得到驗證,為下一階段的新飛船研製指明了方向。
前期試驗照片
1.首次採用的國際上推力最大的單組元無毒發動機成功完成首秀。
該發動機使用的HAN 推進劑具有無毒、無汙染、低冰點、密度大、比衝高和使用維護成本低等優點,後續將全面替代現有推進劑,進一步提高航天員的安全性。
2.首次採用的國內目前空間飛行器用的最大容積表面張力貯箱表現完美。
這一貯箱採用鋁合金內襯+複合材料纏繞結構,裝載量更多,能為試驗船提供更大的軌道機動能力。在軌飛行期間,試驗船輕鬆完成了多次變軌,進入了大橢圓軌道,為大再入角高速再入返回創造了充分條件。
3.更加全面的綜合電子系統不負所托。
任務過程中,該系統出色完成了整船總線管理、時間系統管理、數據存儲、觸點信號處理,以及熱控管理等功能,讓飛船的運行更高效。
4.更加智能的自主軌控技術發揮出色。
在軌運行期間,姿控發動機進行姿態控制,保持了三軸對地姿態以及變軌和制動期間的姿態穩定性;軌控發動機實現多次變軌,並成功執行返回制動,精準操控著試驗船完成太空飛行。
5.首次採用的新型防熱結構與材料經受考驗。
整個防熱結構在重量同比降低超過30%的基礎上,保持了極高的防熱效率。採用的新型輕質防熱材料不僅承受住了再入返回過程中上千度的高溫燒蝕,守護了返回艙的安全。而且防熱結構首次採用可拆卸更換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可重複使用率。返回後只需進行一次「體檢」,更換一套新的防熱結構,返回艙就又能投入下一次任務。
6.首次採用的群傘氣動減速和氣囊著陸緩衝技術護航回家路。
群傘減速模擬圖
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到達指定高度後,2具減速傘和3 具主傘依次打開,成功將返回艙的速度從「飛機飛行速度」降為「汽車市區行駛速度」;落地之前,6個氣囊充氣打開,幫助艙體平穩「軟著陸」,最大程度保證了返回艙的安全、完整回收。
7.量身定製的在軌數據獲取系統為未來研製提供科學支撐。
任務期間,該系統通過多種傳感器網絡,獲取了船箭分離衝擊載荷,以及運載發射、在軌飛行和返回著陸過程的載荷環境;通過測量返回艙大底和側壁表面特徵點的壓力和溫度,獲取了返回艙高速再入過程的氣動力和熱特性參數。這些寶貴數據都將為新飛船後繼型號研製優化提供重要參考。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航通訊員 保石 薛飛
編輯:黃品超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