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

2020-11-02 麥姆斯諮詢

以光為信息載體實現通信的光通信技術,憑藉優異的速度傳輸性能和強大的信息容量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其中矽光子學,與成熟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造工藝兼容,並且伴隨著各類有源、無源的矽基光子器件的實現逐漸成為短程光通信中最具前景的技術。


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 μm),但通訊窗口1.31 μm和1.55 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1.1 μm以上的近紅外探測仍然是發展單片光電集成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矽基肖特基二極體基於獨特的內光電發射機製備受關注,它能在室溫下探測到能量低於矽帶隙的光,且材料結構和製造工藝簡單廉價,有可能滿足純矽近紅外光電探測器的需要。然而傳統的金屬-矽結構探測器存在響應低的缺陷,用透明導電玻璃(ITO)代替傳統金屬可以有效改善器件響應度,但也面臨暗電流過大的問題,嚴重影響探測器的靈敏度。如何保證探測器對所需波長有響應並且有足夠的響應,同時進一步降低器件暗電流提升其靈敏度,是實現高性能近紅外矽基探測器的關鍵。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清潔能源實驗室研究人員通過在矽襯底上製備納米級的Au薄膜和ITO電極(圖1),在矽基肖特基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實驗結果表明,高功函數Au的加入有效提高了肖特基勢壘高度從而極大地抑制了器件暗電流,-1 V下的暗電流密度為3.7×10-7A/cm2,比無Au插入的ITO/n-Si器件暗電流密度降低了7000多倍,±1V下的整流比高達1.5×108,這是矽基肖特基紅外探測器目前所報導的最好結果(圖2)。


圖1 ITO/Au/n-Si 肖特基光電探測器工藝流程示意圖


圖2 (a)線性坐標(b)半對數坐標下0 nm和6 nm Au肖特基光電探測器暗態室溫J-V特性(c)6 nm Au探測器J-V溫度依


同時基於Au是延展性最好的金屬,進一步減小中間插入層Au的厚度,結果顯示2 nm Au插入層能在保障器件暗電流性能的前提下明顯地提升響應度,從而得到更高的光/暗電流比,大幅改善矽基肖特基光電探測器的整體性能(圖3)。


圖3 (a) 2-6 nm Au肖特基光電探測器暗態室溫J-V特性(b) 0-6 nm Au肖特基光電探測器Ln(J/T2)和1000/T關係


該工作作為一種具有低暗電流密度的矽基紅外光電探測器將為實現光通信中單片集成純矽光電探測器提供重要借鑑,期待未來在可見光至1.55 μm甚至更長波段的光譜探測方面有重要應用。


該研究結果近日以「Hybrid Nano-Scale Au with ITO structure for High-Performance Near-Infrared Silicon-Based Photodetector with ultralow dark current」為題發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上,論文連結為:https://doi.org/10.1364/PRJ.398450。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進展 | 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
    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μm),但通訊窗口1.31和1.55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1.1μm以上的近紅外探測仍然是發展單片光電集成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 進展|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
    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μm),但通訊窗口1.31和1.55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1.1μm以上的近紅外探測仍然是發展單片光電集成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22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2、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進展3、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4、深圳先進院在高性能電磁屏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5、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
  • 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胡偉達研究員、武漢大學物理學院廖蕾教授等研究人員在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 最新論文|真空紫外光電探測器
    高性能VUV探測器在空間科學、輻射監測、電子工業和基礎科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在VUV區域工作的光電探測器通常必須在清潔、超高真空環境中工作,並且不能在有輻射的情況下相互作用而降解。此外,需要低水平的背景噪聲來幫助檢測相對較弱的信號。最初設計用於可見光譜範圍的矽光電二極體也可用於VUV區域,但顯著的缺點在於其從X射線到近紅外的固有寬帶響應和輻射降解。
  • 「半導光電」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用於高效光伏和靈敏光電探測器的簡單近紅外電子受體
    儘管近紅外(NIR)電子受體在拓寬光電響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但人們對獲得低合成複雜度的高效近紅外材料的需求仍然很大。最近,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李昌治研究員和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方彥俊研究員開發了三個簡單的近紅外受體,其吸收波長可達1000 nm,它們具有相同的二噻吩核,並且具有不同的雜原子鍵,分別是W1具有碳(C)原子、W2具有矽(Si)和W3具有氮(N)。
  • Nature Materials:拓撲半金屬光電探測器
    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利用半導體材料製作高性能、低成本、集成程度高的PDs的技術已經成熟,但是可應用於光子能量較低的中遠紅外波段的PDs仍面臨許多挑戰。近日,來自天津大學、耶魯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Materials 上發表了關於半金屬材料高性能光電探測的「Perspective」型文章,指出半金屬材料在低能、高速光電探測中具有獨特優勢,但也存在具有較高暗電流噪聲的缺陷。作者展望了利用石墨烯等半金屬拓撲材料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景,總結了近期的相關進展,也討論了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 利用新型探測方法將矽基相機變成中紅外探測器
    在這種檢測技術中,傳感器由中紅外光束直接照射,而第二束近紅外(NIR)光束也會入射到傳感器上。中紅外和近紅外光子的能量結合起來激發矽材料中的載流子,在相機中引起響應。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矽基相機進行快速中紅外成像。 電磁光譜的中紅外範圍大致覆蓋了波長範圍在3到10微米之間的光,與基本分子振動的能量一致。
  • 高性能二維鈣鈦礦單晶納米線陣列光電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有機-無機鈣鈦礦材料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質,應用於製備高效率太陽能電池和發光二極體。鈣鈦礦具備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較長的壽命和擴散距離,也是一類較為理想的光電探測器材料。但三維鈣鈦礦暗電流對光電探測器的信噪比有較大影響,發展受到限制。
  • 《Science》:媲美矽基,打響有機光電二極體商用第一炮
    【矽基光電二極體困境】  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和普通二極體一樣,也是由一個PN結組成的半導體器件。但在電路中它不是作整流元件,而是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光電傳感器件。傳統矽基光電二極體是光探測技術的基礎,目前已廣泛應用在播放器、照相機、CT成像等領域。
  • 量子點雷射器: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發展的希望
    此外,隨著摩爾定律逐漸接近極限,矽基光電集成技術成為未來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方向。目前,制約該技術發展的瓶頸是缺少高效的矽基光源。面向大規模生產時,在Si襯底上直接外延III-V族材料是解決矽基光電集成缺少核心光源的理想技術方案。
  • 天津大學開發出自驅動室溫近紅外-太赫茲光電探測器
    【研究背景】由單一器件構成的近紅外-太赫茲(NIR-THz)寬譜光電探測器在成像,遙感,通信和光譜學等諸多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特別是隨著太赫茲技術的不斷發展,空間網絡通信和生物醫學成像等領域迫切需要具有自驅動、快速響應和室溫運轉性能的太赫茲探測器。
  • ...報導劉晶及合作者對拓撲光電探測的展望:基於半金屬的高性能...
    光電探測器是現代通信和傳感系統中重要的光電子器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可見光和近紅外光波段,基於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導體材料技術與工藝的商用光電探測器已經實現了高性能、高集成度和低廉的製造成本。目前,光電探測器的主要瓶頸在於探測中遠紅外波段的電磁輻射。
  • HgCdTe雪崩光電二極體的研究進展
    本文重點闡述了雪崩光電二極體的基本原理、以及HgCdTe雪崩光電二極體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結合應用方向對其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性介紹。關鍵詞:HgCdTe;雪崩二極體;二維/三維成像1 引言紅外光電探測器是紅外探測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以大規模、小型化、多色、高速探測以及三維成像等為主要特點的第三代碲鎘汞(HgCdTe)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已成為紅外光電探測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
  • 潮科技 | 新型中紅外APD打破雷射雷達光電探測器性能極限
    圖 | MEMS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麥姆斯諮詢,原文題目《新型中紅外APD打破雷射雷達光電探測器性能極限》,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傳感和成像應用需要工作在2μm波段的高靈敏度光電探測器,但暗電流密度(Jdark)難以控制,嚴重阻礙了前沿器件的研發進展。中紅外(2~5 μm)探測所用窄帶隙材料受到載流子複合和能帶間隧道效應的困擾,因此中紅外探測器只能在低溫下工作。
  •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響應度越高,暗電流密度越低,器件的探測率越高。高探測率更有利於弱紫外光的探測。然而,對於大部分半導體光導探測器而言,響應度高的器件常伴隨著較高的暗電流;提高材料質量,減少缺陷可降低器件暗電流,但響應度隨之減小。因此,器件探測率難以提升,限制了光導探測器在弱紫外光檢測方面的應用。
  • HgCdTe雪崩光電二極體的研究進展
    本文重點闡述了雪崩光電二極體的基本原理、以及HgCdTe雪崩光電二極體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結合應用方向對其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性介紹。其中HgCdTe紅外雪崩光電二極體(APD)陣列作為最近十多年來發展起來的新型探測器,以其高增益、高靈敏度和高速探測的優點,成為未來微弱信號探測、三維主/被動探測應用的重要器件。在可見光波段,矽APD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光電培增管(PMT),但是矽材料在紅外波段探測效率低。
  • 大面積柔性有機光電二極體在可穿戴弱光光電探測器領域優於矽器件
    大面積柔性有機光電二極體在可穿戴弱光光電探測器領域優於矽器件柔性大面積有機光電二極體的性能已經發展到可以與傳統的矽光電二極體技術相比提供的優勢,特別是對於諸如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特徵監測等要求在大範圍內檢測低水平光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