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矽基量子光源:能穩定產生紅外單光子

2020-09-16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道夫研究中心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物理學家們設計出一款矽基光源來生成可在玻璃纖維中很好傳輸的單光子。

背景

量子技術大有可為:幾年之後,量子計算機有望徹底改變資料庫搜索、人工智慧系統、計算仿真。

(圖片來源:Tony Melov/UNSW)

如今,量子密碼學已經可以保證絕對安全的數據傳輸,雖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關鍵優勢在於,它最有可能兼容我們目前的矽基電子學。

在城市中實現的量子加密通信(圖片來源:SQO團隊,渥太華大學)

創新

近日,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道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正是在這一點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團隊設計出一款矽基光源來生成可在玻璃纖維中很好傳輸的單光子。

下圖為通過嵌入碳原子實現的矽晶圓中單個缺陷的示意圖。它可以激發出適合光纖通信的處於電信O波段(波長範圍:1260納米到1360納米)的單光子。

(圖片來源:HZDR/Juniks)

技術

量子技術依賴於儘可能精準地控制量子粒子的行為,例如通過在磁阱中鎖定單個原子,或者通過玻璃纖維發送單獨的光粒子(稱為「光子」)。後者是量子密碼學的基礎,量子密碼學可以開闢一種防止竊聽的通信方法:任何一個數據竊賊想要攔截光子時都會不可避免地破壞它們的量子特性。消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會察覺到這一點,並及時阻止可能造成數據洩露的傳輸。

這就需要可以發出單光子的光源。這種系統已經存在,特別是基於鑽石的系統。

(圖片來源:Nathalie de Leon 實驗室)

但是,它們都有一個缺點。HZDR 物理學家格奧爾基·阿斯塔霍夫(Georgy Astakhov)博士解釋道:「這些鑽石光源只能生成頻率不適合光纖通信的光子。這對實際應用造成了很大的限制。」所以,阿斯塔霍夫及其團隊決定使用一種不同的材料,即久經考驗的電子基礎材料「矽」。

為了使材料生成光纖通信所需的紅外光子,專家們對它們進行了特殊處理,用 HZDR 離子束中心的加速器選擇性地將碳原子射入矽中。這樣就在材料中創造出了所謂的「G中心」,兩個鄰近的碳原子與一個矽原子耦合到一起,形成一種人造的原子。

受到紅色雷射照射時,這種人造原子發出我們所希望的波長為1.3微米的紅外光子,這個頻率非常適合光纖通信。阿斯塔霍夫報告道:「我們的原型每秒可以產生十萬個單光子。而且這是穩定的。甚至在連續運行幾天之後,我們都沒有觀察到任何退化。」然而,該系統僅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物理學家們使用液氦將它冷卻至零下268攝氏度。

阿斯塔霍夫的同事 Yonder Berencén 表示:「我們首次展示了矽基單光子光源的可能性。這樣就基本上有可能使這些光源與其他光學元件集成到一顆晶片上。」此外,有意思的是,將這種光源與諧振器結合一起,可以用於解決光源大多數都是隨機產生紅外光子的問題。然而,量子通信的應用需要隨時產生光子。

這種諧振器可以調整到正好匹配光源的波長,這樣就有可能增加生成光子的數量,使它們在任何給定時間都是可用的。Berencén 表示:「這樣的諧振器已經被證明可以在矽中構造。而缺少的是一個矽基單光子源。而這正是我們現在能夠創造出的。」

但是在他們考慮實際應用之前,HZDR 的研究人員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例如更加系統地生產新的電信單光子源。格奧爾基·阿斯塔霍夫解釋道:「我們需要以更大的精度將碳原子植入到矽中。HZDR 的離子束中心為實現諸如此類的構思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基礎設施。」

關鍵詞

量子、光子、晶片、矽

參考資料

【1】Michael Hollenbach, Yonder Berencén, Ulrich Kentsch, Manfred Helm, Georgy V. Astakhov. Engineering telecom single-photon emitters in silicon for scalable quantum photonics. Optics Express, 2020; 28 (18): 26111 DOI: 10.1364/OE.397377

【2】https://www.hzdr.de/db/Cms?pNid=99&pOid=61675

相關焦點

  • 來自矽片的單光子
    來自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U Dresden)的物理學家們設計了一種基於矽的光源,能夠產生可在玻璃纖維中良好傳播的單光子。時至今日,儘管存在一些限制,但量子密碼學已經可以保證絕對安全的數據傳輸,當前矽基電子產品最大限度的兼容性將是關鍵優勢。而這正是來自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U Dresden)的物理學家們所取得的顯著進展,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矽的光源,能夠產生可在玻璃纖維中良好傳播的單光子。
  • 量子點雷射器: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發展的希望
    此外,隨著摩爾定律逐漸接近極限,矽基光電集成技術成為未來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方向。目前,制約該技術發展的瓶頸是缺少高效的矽基光源。面向大規模生產時,在Si襯底上直接外延III-V族材料是解決矽基光電集成缺少核心光源的理想技術方案。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然而,現階段大多數實驗所用的光源都是經過強烈弱光脈衝衰減得到,其光子數服從泊松分布。這種光源嚴格意義上講是無法實現單光子脈衝的,實際做法是儘量降低每個脈衝裡含有兩個以上光子的機率,降低到不會對安全性產生影響。通信系統中是存在損耗的,即使脈衝中含有兩個以上的光子也很少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由於脈衝大多是不含光子的空脈衝,因此嚴重降低了密鑰分配系統的傳輸效率,同時也增加了系統的誤碼率。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新型量子光源:為光學量子計算機鋪路!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到那時,連接量子光纖電纜和探測器的量子光源,將成為這些新型晶片的基本構件。創新近日,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物理學家亞歷山大·霍萊特納(Alexander Holleitner)與喬納森·芬利(Jonathan Finley)領導的國際團隊在原子薄度的材料層中成功地創造出這種量子光源,並以納米精度安放它們。二硫化鉬層中的缺陷,由氦離子轟擊產生,可成為量子技術的納米光源。
  •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因此,雖然倒裝焊技術較成熟,也能充分發揮III-V族材料的光增益特性,但高對準精度要求導致了其工藝成本較高。圖1. 無需溫度控制的矽基光發射機晶片示意圖晶圓鍵合是目前混合集成方案中被人們寄予期望最高的光源集成技術。
  • 利用新型探測方法將矽基相機變成中紅外探測器
    上圖所示為非簡併雙光子吸收(NTA)原理的示意圖,用於矽基相機探測中紅外在這種檢測技術中,傳感器由中紅外光束直接照射,而第二束近紅外(NIR)光束也會入射到傳感器上。中紅外和近紅外光子的能量結合起來激發矽材料中的載流子,在相機中引起響應。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矽基相機進行快速中紅外成像。 電磁光譜的中紅外範圍大致覆蓋了波長範圍在3到10微米之間的光,與基本分子振動的能量一致。
  •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開發出世界上最高效的單光子光源
    他們利用量子力學奇特的天性,來解決計算與通信領域以及精密感測系統中的難題。(圖片來源:SQO團隊,渥太華大學) 該領域的研究途徑之一就是光學量子信息處理。它利用了光子,即具有獨特量子特性的微小光粒子。為了推進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一項關鍵的資源就是高效且可靠地產生單光子的光源。
  • 我國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獲重要突破
    據了解,單光子源發射器件是實現量子密碼通信的核心器件之一。由於目前缺乏理想的單光子發射器件,量子密鑰通信的實驗演示都採用雷射衰減光源模擬單光子發射,衰減雷射在實驗上的困難不僅在於要搭建複雜光路系統,而且單光子產生效率很低,不能消除多光子的存在,無法避免受到多光子攻擊的可能性。由於存在光子數分離攻擊,最大安全通信距離都受到極大限制。
  • 「半導光電」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無需溫度控制的矽基光發射機晶片示意圖晶圓鍵合是目前混合集成方案中被人們寄予期望最高的光源集成技術。採用晶圓鍵合技術,人們可將III-V族材料外延層集成至矽波導等矽光器件上方,由III-V族材料產生的光可通過倏逝波耦合的方式進入矽光子迴路,完成片上光源與矽光子晶片的混合集成。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如今,矽基光電子學的幾乎所有光電子器件都已被研製出來,唯有高效光源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也因此成為了光電集成領域的必爭之地。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
  • THz探測器、金剛石NV色心、矽基單原子量子器件、量子直接通信技術、相對論 | 本周物理講座
    另一方面,在微納加工的角度,經典的矽基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大約每隔十年提升一代,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10微米級別器件構成的晶片,到現在7納米級別的晶片,三級管的尺寸逐步減小,在未來將到達物理極限——單原子尺度。因此開發單原子級別精度的矽基集成晶片加工工藝成為必然,該技術將在經典器件和量子計算方面同時發揮重要作用。
  • 能發光的矽鍺合金
    如今,矽基光電子學的幾乎所有光電子器件都已被研製出來,唯有高效光源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也因此成為了光電集成領域的必爭之地。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如今,矽基光電子學的幾乎所有光電子器件都已被研製出來,唯有高效光源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也因此成為了光電集成領域的必爭之地。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
  • 新一代單光子光源:為光學量子信息處理鋪路
    然而,因為量子過程天生具有隨機性,所以創造一個按需產生單光子的光源,每一步都具有挑戰性。通過精心安排的升級,該裝置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產生逾30個光子,而光學量子信息應用正需要這種能力。 Kaneda 補充道:「光子移動得很快,非常適合量子狀態的長距離傳輸,並能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常溫條件下展現出量子現象。對於量子位來說,其他有前景的候選對象,例如離子阱和超導電流,只有在與世隔絕的極冷條件下才是穩定的。所以開發隨需應變的單光子光源,對於實現量子網絡來說至關重要,並且有可能實現室溫下的量子處理器。」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加州大學研發新型高通道數矽上量子點雷射器 數據傳輸速率高達4.1...
    據外媒報導,加州大學(UCSB)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成功創建了一個高通道數20 GHz無源鎖模量子點雷射器,也是該小組首次在矽襯底上直接生長的這種新型雷射器。「我們希望在一個廉價的光源中產生更多的相干波長。」Songtao Liu(其中一位研究人員)表示,「量子點能提供寬增益譜,這也是我們能實現高通道數的原因。」雷射器實行了鎖模以防止雷射腔中的波長競爭產生噪聲,同時還能穩定數據傳輸過程。這種鎖模能形成具有6.1nm 3dB光學帶寬的頻率梳。
  • 矽發光了:麻省理工發明新型實用矽基 LED,亮度提升近 10 倍
    一、矽材料優勢:成本低、工藝成熟矽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性質穩定,是目前人類使用最廣泛的材料之一,主要用來製造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但始終缺席光學領域。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製一款能真正投入使用的矽基 LED,並將其集成在晶片之中。一旦成功,矽基 LED 作為一種廉價的紅外線光源,能讓許多現階段難以實現的手機應用成為現實,並降低許多現有應用的製造成本。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碳基晶片會超越現有的矽基晶片嗎?
    ,矽基半導體的領先一直持續到了現在,而且還在進步!在1納米和更小的刻度上,矽基晶片的量子隧穿效應將使得電子自發的躍遷到相鄰的空位,從而使得電晶體構成的邏輯門失效,這樣晶片就沒用了。(理論上5納米也有隧穿效應)但是也不是說矽基晶片走到盡頭了,現在流行的3D封裝就是向立體進軍,在空間上增加電晶體密度,這樣晶片的性能也能大幅度提高,當然也會帶來難以解決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