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2020-12-05 OFweek光電新聞網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見,理想的單光子源是量子通信的基礎,其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量子通信的信道有光纖信道和自由空間信道兩種,無論採用哪種信道進行實驗,單光子源的質量都是影響整個通信過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基於安全性方面考慮,為了保證在通信過程中不會被光子數分束攻擊,理想的單光子源應該嚴格滿足每個脈衝中僅含有一個光子。然而,現階段大多數實驗所用的光源都是經過強烈弱光脈衝衰減得到,其光子數服從泊松分布。這種光源嚴格意義上講是無法實現單光子脈衝的,實際做法是儘量降低每個脈衝裡含有兩個以上光子的機率,降低到不會對安全性產生影響。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把含有兩個以上光子的脈衝控制在5%以下,因此就必須把雷射衰減到平均光子數為0.1,也就是說每個脈衝中平均含有0.1個光子。通信系統中是存在損耗的,即使脈衝中含有兩個以上的光子也很少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由於脈衝大多是不含光子的空脈衝,因此嚴重降低了密鑰分配系統的傳輸效率,同時也增加了系統的誤碼率。所以高性能單光子源的研究己經成為影響量子通信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單光子源方案有以下幾種:

  (1)強衰減雷射脈衝

  使用平均光子數很小的相干態來充當單光子數態,在實際應用中使用半導雷射器和準直衰減器來實現,可操作性強,在實驗中很容易實現。

  強衰減雷射脈衝的光子數分布為:

  

  那麼,可以推算出脈衝中含有一個以上光子的概率為

  上式在μ<<l時近似結果為μ/2。其中μ為脈衝的平均光子數。為了讓脈衝中含有多光子的概率降低,一般μ值都很小,實驗中大多取μ =0.1,這就意味著約5%的非空脈衝含有一個以上的光子。空脈衝的概率為P=(n=0, μ)≈1-μ,如果本次試驗裡選擇較小的平均光子數刀,那麼大部分時間通信鏈路處於閒置狀態,量子效率很低。若選擇較大的平均光子數,那麼脈衝中將含有大量的多光子脈衝,竊聽者就可以通過光子數分束攻擊獲取通信過程的信息而不被通信雙方發現。因此,平均光子數的選擇對系統的安全性有很大影響。

  (2)參量下轉換單光子源

  另外一個研究方向是產生成對的單光子源,典型的例子是自發參量下轉換(PDC)。PDC過程是根據晶體X*X非線性效應將泵浦光轉換為成對的光子。因此探測到一個光子可以暗示第二個光子的存在。但是這種雙光子對的產生效率很低,在給定的某一模式中,大約需要1010個泵浦光子才能產生一個光子對。

  PDC的物理過程保證輸出的成對光子具有能量和動量上的守恆,在適當條件下,一旦空閒光子被探測到就可以準確定位它的同胞光子(信號光子),這是PDC光源相比其他光源比較優越的地方。

  因為泵浦光子轉換為成對光子是隨機過程,對於微弱的雷射光源,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成對光子的產生也是隨機的,因此不能保證每次有且僅有一個光子對產生。多路技術和存儲方案為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曙光,這兩種方案具有相同的原理,由於產生成對光子的概率很低,一旦光子被探測到,就把它的同胞光子存儲起來,在隨後的時間內以可控的方式發射光子。總的發射率減少了,但是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有且僅有一個光子的速率提高了。

  (3)量子點單光子源

  使用量子點可以穩定地發出單個光子流,每個光子可由光譜過濾器分離出來。與其它單光子源相比,量子點單光子源具有高的振子強度,窄的譜線寬度,且不會發生光退色。目前的半導體基本上可以覆蓋從可見光到紅外波段。

  量子點單光子源的研究一直很活躍。2001年Stanford大學的科研人員在GaAs襯底上長出一層發光波長為877nm的InGaAs量子點,通過雷射器發射把雷射發射到量子點的檯面上。結果表明,在雷射脈衝的作用下產生的激子進入一個量子點後,量子點吸收一個光子後再吸收第二個光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使產生反聚束光子流成為可能。Toshiba-Cambridge大學的歐洲聯合研究小組在2002年採用量子點結構的LED實現了電注入單光子發射。2005年他們成功利用量子點製造出波長在1.3μm通訊波段的單光子光源。2007年,我國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人員成功實現了量子點的單光子發射:8K溫度下脈衝雷射激發InAs單量子點,可以觀測到932nm的單光子發射,發射速率大於10kHz。但是,這一領域仍然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比如尺寸、形狀的均一性控制,光譜的單色控制,以及對低溫的要求等。

  (4)納米天線單光子源

  基於SPP共振效應的納米天線結構可以有效收集光能量,並將其限制在亞波長尺度,其巨大的局域場增強效應為納米光子學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每個脈衝產生一個光子的器件己經研製成功,問題是怎樣將產生的光子沿某一特定的方向高效率地發射出去。光子晶體、介質球、光學微腔結構、金屬表面等都可以改變光場方向,而共振光學天線對光場的改變更為局限化。它可以將入射光場有效限制在亞波長區域,也可使納米尺度的小顆粒輻射強度顯著增強,同時改變輻射方向。實驗證明,天線的等離子模式調到附近分子電子躍遷的頻率附近時會產生共振,發光分子與天線產生足夠強的耦合,這樣就可以控制發光方向。Van Hulst小組將長為80nm的鋁製單耦天線接近一個螢光分子,通過改變天線與光的耦合方式,分子發出的光可以被調整90°。R.Esteban小組於2009年介紹了一種金屬等離子電線產生單光子激發的方案,該方案是在等離子腔中利用金屬光學共振原理和避雷針尖端放電理論提出的,並且給出了數值模擬結果。隨著表面等離子體的發展,我們相信納米天線單光子源一定會從理論走向應用。

 

相關焦點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見,理想的單光子源是量子通信的基礎,其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 中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新思路
    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2個領域。量子通信主要研究量子密碼、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量子通信的技術等等;量子計算主要研究量子計算機和適合於量子計算機的量子算法。
  • AI科學新聞|「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Sven Hofling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特別是玻色取樣),同時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
  • AI科學新聞|「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單光子源的誘騙態量子密碼實驗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微電子與應用物理系量子電子與量子光學小組共同組建的聯合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採用標記單光子源的誘騙態量子密碼實驗,將量子密碼技術的實際安全性進一步提高。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造原子」的單光子發射,在兩能級原子體系中通過多雷射綴飾態和量子幹涉機理消除自發輻射譜線,證實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和自發輻射相干理論,為固態體系高性能單光子源和量子計算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為此,潘建偉小組發展了新穎的量子點共振激發、多雷射綴飾態、高效螢光提取和單光子濾波技術。在此基礎上,在國際上首次證實通過雷射操縱量子點的自發輻射路徑之間的量子幹涉來控制自發輻射,實現對單光子光譜的動態調製,並系統證明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該實驗不僅解決了一個重要的量子光學基礎問題,同時也展示了量子點體系的魯棒性和多參數可調節性,為未來的固態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
  • 「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上。
  • 量子通信技術及發展
    無論加密技術多麼先進,在原理上總存在著漏洞,給破譯者留下一定的操作空間。那麼有沒有一種加密方法能夠實現原理上的無漏洞,使得破譯者無法解密呢?數學家們經過論證,提出只有「一次一密」的方法才能確保無法破譯。然而正所謂知易行難,只有在量子通信技術發展起來以後,「一次一密」的方法才得以實現,量子通信也正是靠「一次一密」的絕技才得到了絕對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量子通信有兩種方案。
  • 我國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獲重要突破
    據了解,單光子源發射器件是實現量子密碼通信的核心器件之一。由於目前缺乏理想的單光子發射器件,量子密鑰通信的實驗演示都採用雷射衰減光源模擬單光子發射,衰減雷射在實驗上的困難不僅在於要搭建複雜光路系統,而且單光子產生效率很低,不能消除多光子的存在,無法避免受到多光子攻擊的可能性。由於存在光子數分離攻擊,最大安全通信距離都受到極大限制。
  • 潘建偉等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獲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壓縮態是壓制散粒噪聲的另一量子資源。量子技術的發展使得實驗物理學家可以在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限制下,調節一對共軛量(如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等)的相對大小,把所需測量的物理量不確定性壓低。
  • 新型矽基量子光源:能穩定產生紅外單光子
    背景量子技術大有可為:幾年之後,量子計算機有望徹底改變資料庫搜索、人工智慧系統、計算仿真。它可以激發出適合光纖通信的處於電信O波段(波長範圍:1260納米到1360納米)的單光子。(圖片來源:HZDR/Juniks)技術量子技術依賴於儘可能精準地控制量子粒子的行為
  • 單分子單光子發射及其源陣列首次清晰展示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發展與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相結合的單光子檢測技術和分子光電特性調控手段,首次清晰地展示了空間位置和形貌確定的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單光子發射行為及其單光子源陣列
  • 中國首創單光子源 它究竟有何妙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教授等和德國維爾茲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相關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創雙色脈衝相干激發理論,為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問題的研究打開了新思路。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加快實現「量子稱霸」的目標提供了新工具。
  • 助力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科學家實現了利用單電子流產生單光子
    圖片:自然通訊(2020)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通過在專門設計的發光二極體(LED)中移動單電子來產生單光子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發表在《自然通信》雜誌上,可以幫助發展新興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單個光子(光的基本粒子)可以承載數百公裡的量子信息傳遞。因此,可以產生單個光子的光源是許多量子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研究實驗室已經可以利用半導體中的自組裝量子點或金剛石中的結構缺陷製造了單光子源。這些點和缺陷的形成是一個隨機過程,因此很難預測這些單光子源的位置和光子能量(或波長)。在將光子源集成到大型量子網絡中時,這種隨機性可能會帶來挑戰。
  • 現階段量子通信僅實現密鑰分配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比特作為信息載體來傳輸信息的通信技術。量子通信的涵蓋範圍比較廣泛,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配都被歸類到量子通信的範疇。量子隱形傳態的前提是建立量子糾纏,糾纏往往是存在於多個物理客體之間,如光子之間、原子之間。根據量子力學理論描述,2個處於量子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能感知和影響對方的狀態,而且這種影響是瞬間完成的。正是這種處於量子糾纏態的粒子可以感知和影響對方的狀態,因而可以利用這種特性來傳遞信息。量子隱形傳態聽起來比較科幻,技術難度比量子密鑰分配難度更大,目前還無法商用。
  • 這項技術,讓中國在太空量子通信領域明顯領先
    中國的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這要歸功於強大的光子探測器能夠克服背景噪聲。單光子的新興用途之一是將量子信息打包並發送到另一個位置。這項被稱為量子通信的技術利用了物理定律來確保信息不會被任何竊聽者讀取。
  • 來自矽片的單光子
    來源︱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編譯︱方雯量子技術具有廣闊的前景:從現在起的短短幾年內,量子計算機有望徹底改變資料庫搜索、人工智慧系統和計算仿真。時至今日,儘管存在一些限制,但量子密碼學已經可以保證絕對安全的數據傳輸,當前矽基電子產品最大限度的兼容性將是關鍵優勢。而這正是來自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U Dresden)的物理學家們所取得的顯著進展,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矽的光源,能夠產生可在玻璃纖維中良好傳播的單光子。
  • 什麼是量子安全通信原理?
    當前廣泛使用的保密通信是基於高度複雜的數學難題,如利用RSA公鑰算法。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特別是量子計算機的發展,解決這些數學問題變得容易,卻使現有加密技術面臨巨大的挑戰。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2016年的研究報告顯示[1],許多現有的保密算法在後量子時代將不再安全。 量子保密通信是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技術。
  • 卡文迪許實驗室走出新玩家,獨門絕技欲攻克量子通信
    Nu Quantum)Nu Quantum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Carmen Palacios-Berraquero說,光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混沌光(Chaotic light),例如路燈和電燈泡,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第二種是相干光(Coherent light),類似於雷射,可以覆蓋有結構的物體;第三類則是單光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