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光子源的誘騙態量子密碼實驗

2021-01-20 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微電子與應用物理系量子電子與量子光學小組共同組建的聯合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採用標記單光子源的誘騙態量子密碼實驗,將量子密碼技術的實際安全性進一步提高。這項成果的學術論文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PRL)上。

 

量子密碼術是新一代的保密通信技術,而量子密鑰分配是量子密碼術的核心組成部分。目前,由於量子密鑰分配所需要的理想單光子光源造價昂貴且技術尚不成熟,所以實際系統採用的光源大多是把雷射經過強衰減後得到的弱相干光。這類光源中所含有的大量空脈衝和比例可觀的多光子脈衝不僅大大降低了密鑰產生率,而且嚴重影響了密鑰分配的安全性,因此有人提出使用「誘騙態」方法來保證實際系統的安全性。

 

中瑞學者採用雷射激發周期性非線性晶體的方法,同時產生兩路具有不同波長的關聯光子對。由於這兩路光子對在時間、頻率上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實驗上可以使用其中一路休閒光子來準確標記另外一路信號光子的產生。利用這一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信號光中空脈衝及多光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了安全密鑰產生率和安全傳輸距離。

 

中科院量子信息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院士認為,將標記技術與誘騙態技術相結合,原則上可得到目前為止最高的安全密鑰率和最遠的安全傳輸距離,其性能甚至可以非常接近使用理想單光子源的量子密鑰協議,因此在未來的密鑰應用中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據悉,實驗所採用的標記單光子源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提供,「法拉第-麥可遜」量子密碼實驗系統由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研製,經多次實際驗證,可自動補償光纖路徑上的絕大部分幹擾,具有良好的長期穩定性。這一成果將進一步推進量子密碼技術的實用化進程。

 

《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認為:該實驗成果創新性地將兩種重要的技術――標記單光子源與誘騙態技術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量子密鑰分配的安全距離和安全密鑰產生率,是一項非常優秀的研究成果。(來源:新華網 代群)

 

(《物理評論快報》(

PRL

),100, 090501 (2008),Qin Wang, Guang-Can Guo, Anders Karlsson)

 

相關焦點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造原子」的單光子發射,在兩能級原子體系中通過多雷射綴飾態和量子幹涉機理消除自發輻射譜線,證實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和自發輻射相干理論,為固態體系高性能單光子源和量子計算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利用絕熱快速通道實現與雷射激發功率漲落無關的魯棒性單光子源,精度首次達到容錯量子計算的苛刻界限;系統研究了溫度對量子點激子態相干性質的影響,發現了聲子引起的拉比頻率重整化。
  • 「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中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新思路
    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2個領域。量子通信主要研究量子密碼、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量子通信的技術等等;量子計算主要研究量子計算機和適合於量子計算機的量子算法。
  • 潘建偉等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獲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壓縮態是壓制散粒噪聲的另一量子資源。量子技術的發展使得實驗物理學家可以在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限制下,調節一對共軛量(如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等)的相對大小,把所需測量的物理量不確定性壓低。
  • 我國科學家成功解決單光子探測系統安全隱患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張強、陳騰雲與清華大學馬雄峰等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利用與美國史丹福大學聯合開發的高效低噪聲上轉換單光子探測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成功解決了現實環境中單光子探測系統易被黑客攻擊的安全隱患,大大提高了現實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性。
  • 量子通信(原理及最新進展)
    而基於"量子不可分割"和"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量子密碼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密碼解決方案。所以,量子密鑰分發的發展史幾乎也就是裡子通信的發展史。魚子密鑰分發需要將信息編碼在單個光子的量子態上,但是在實際的 QKD 實驗中,由於理想的單光子源技術尚不成熟,通常使用弱相干光源作為替代,這也導致呈子密鑰分發存在受到光子數分離(Photon Number Splitting, PNS)攻擊的可能性。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見,理想的單光子源是量子通信的基礎,其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 現階段量子通信僅實現密鑰分配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比特作為信息載體來傳輸信息的通信技術。量子通信的涵蓋範圍比較廣泛,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配都被歸類到量子通信的範疇。量子密鑰分配結合一次一密的對稱加密方式,實現點對點方式的安全通信。一般用弱相干光源發射光子,因為弱相干光源弱到一定程度,光子是一個一個往外蹦的,以此代替單光子源。
  • 黑科技 中國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量子密鑰分配和量子隱形傳態都被稱為量子通信。量子密鑰分配可以建立安全的通信密碼,通過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可以實現點對點方式的安全經典通信。具體做法是用弱相干光源發射光子,因為弱相干光源弱到一定程度,光子是一個一個往外蹦的,以此代替單光子源。
  • 我國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獲重要突破
    據了解,單光子源發射器件是實現量子密碼通信的核心器件之一。由於目前缺乏理想的單光子發射器件,量子密鑰通信的實驗演示都採用雷射衰減光源模擬單光子發射,衰減雷射在實驗上的困難不僅在於要搭建複雜光路系統,而且單光子產生效率很低,不能消除多光子的存在,無法避免受到多光子攻擊的可能性。由於存在光子數分離攻擊,最大安全通信距離都受到極大限制。
  • 圓偏振態單光子發射器
    Bozhevolnyi院士研究團隊合作研製出新型高性能的單光子發射器,實現了在室溫條件下產生帶有自旋角動量(Spin Angular Momentum, SAM-coded)編碼的單光子束流。該單光子發射器無需傳統的四分之一波片、偏振片即可在微納尺寸直接實現偏振態的調控,有利於促進量子發射器在集成光學系統、納米光學晶片中的應用。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同時該小組藉助於精心設計的Sagnac幹涉儀,通過量子層析技術和幹涉技術成功地證明了單光子軌道角動量的疊加性也可以在存儲過程中很好地保持,而態的疊加特性是量子信息之所以不同於經典信息的根本之處。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是中科院方向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術」的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密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郭光燦院士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 推導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實驗上研製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機和普適量子克隆機。
  • 量子通訊爭議:量子派和經典派誰會笑到最後?
    貝爾不等式把量子力學的爭論從哲學思辨領域帶入了實驗驗證領域,BB84協議第一次給出了一種理論上的方法檢驗是否有人在偷聽,這些都是了不起的理論貢獻,其具體實現也是偉大的實驗進展。然而,自從在實驗室驗證了BB84協議,之後的發展都是直截了當的:試用不同的單光子源,或者換用糾纏光子源;提高單光子源或糾纏光子源的效率;用單光子幹涉態替換偏振態;試用不同的單光子探測器並提高其效率;改用新的通訊協議(如誘騙態協議);延長量子通訊的距離。
  • 潘建偉回應「量子加密驚現破綻」:該類攻擊早已有解決方案
    但鑑於這篇文章流傳較廣,引起了公眾的關注,為了澄清其中的科學問題,特別是為了讓公眾能進一步了解量子通信,我們特撰寫此文,介紹目前量子信息領域關於量子保密通信現實安全性的學界結論和共識。現有實際量子密碼(量子密鑰分發)系統主要採用BB84協議,由Bennett和Brassard於1984年提出。與經典密碼體制不同,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性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 量子黑客攻擊的前世今生
    針對QKD(Quantum Key Distribution,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黑客研究由來已久,一直伴隨著QKD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的第一次QKD實驗。當量子密碼的兩位創始人Gilles Brassard和Charles Bennett帶領團隊完成第一個QKD實驗,展示了QKD的可行性時,研究者就注意到,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實驗中調製量子態時電源會產生不同的噪音。
  • 藍盾股份:切入量子密碼產業 大安全布局不斷推進
    聯合實驗室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推動量子密碼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分步驟推出量子密碼網絡的通信終端產品和網絡節點產品,構建量子密碼應用網絡,最終為信息安全領域提供量子密碼產品的銷售和具體應用案例的解決方案。  2.我們的分析與判斷。  (一)、量子密碼技術理論上具有絕對安全性。  量子密碼是指基於量子的不可複製性研製出的密碼通信系統。
  • 量子糾纏記
    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不就非常類似於「心靈感應」麼?!  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但基於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
  • 科技話題:「完美的單光子源」、新型低碳電卡製冷系統、新冠病情...
    科技話題:「完美的單光子源」、新型低碳電卡製冷系統、新冠病情、霸王龍胚胎化石、參宿四 2020-10-2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