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分子單光子發射及其源陣列首次清晰展示

2020-12-04 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發展與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相結合的單光子檢測技術和分子光電特性調控手段,首次清晰地展示了空間位置和形貌確定的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單光子發射行為及其單光子源陣列。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月18日發表了這項成果。

單光子源的研究一直是量子信息領域的核心內容之一,清晰可控的高密度單光子源陣列更是構建量子晶片器件和量子網絡的關鍵。在眾多的單量子發光體,包括半導體量子點、原子、分子、色心等,單分子體系由於其發光頻率易於調控、譜線較窄、且發光行為具有高度的均一性而受到廣泛的關注。此外,電泵單光子源還在納米光電集成和相關量子器件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但是,在迄今為止的單分子體系的電泵單光子源研究中,由於受到實驗技術和螢光淬滅效應的制約,一直難以實現從空間位置和形貌確定的單個分子產生強而穩定的單分子電致發光信號,因此,基於單個孤立分子的電泵單光子發射行為一直未能得到清晰明確的展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通過巧妙調控隧道結納腔等離激元的寬頻、局域與增強特性,拓展了測量極限,為在單分子水平上觀測和調控分子的光電行為提供了有力手段。他們通過研究發現,所有分子均表現出近乎全同的單光子發射特性,實現了高密度單光子源陣列的構造和展示。

這些研究結果不僅為在納米尺度研究金屬附近分子的光物理現象提供了新的手段,也為研發麵向光電集成量子技術的電泵單分子單光子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自然·通訊》雜誌的審稿人評價說,「這個結果無疑開創了該領域的最新水平,為納米光子源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來源:科技日報 吳長鋒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造原子」的單光子發射,在兩能級原子體系中通過多雷射綴飾態和量子幹涉機理消除自發輻射譜線,證實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和自發輻射相干理論,為固態體系高性能單光子源和量子計算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為此,潘建偉小組發展了新穎的量子點共振激發、多雷射綴飾態、高效螢光提取和單光子濾波技術。在此基礎上,在國際上首次證實通過雷射操縱量子點的自發輻射路徑之間的量子幹涉來控制自發輻射,實現對單光子光譜的動態調製,並系統證明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該實驗不僅解決了一個重要的量子光學基礎問題,同時也展示了量子點體系的魯棒性和多參數可調節性,為未來的固態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這種光源嚴格意義上講是無法實現單光子脈衝的,實際做法是儘量降低每個脈衝裡含有兩個以上光子的機率,降低到不會對安全性產生影響。通信系統中是存在損耗的,即使脈衝中含有兩個以上的光子也很少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由於脈衝大多是不含光子的空脈衝,因此嚴重降低了密鑰分配系統的傳輸效率,同時也增加了系統的誤碼率。所以高性能單光子源的研究已經成為影響量子通信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 未來自動駕駛的「眼睛」——InGaAs單光子探測陣列
    視覺方案以攝像頭為主導感知外界,以智能圖形識別作為控制的基礎;雷射雷達方案則以雷射發射和回波光探測為主導,以外界物體的距離和速度圖像作為判斷和控制的依據。在高級別完全自動駕駛中計算機視覺和雷射雷達被認為均是必要的,因而高速視覺計算和高性能雷射雷達成為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雷射雷達中接收端的核心元件是光電探測器陣列,包括PIN器件、雪崩探測器件以及人眼安全波段的單光子雪崩探測器件等。
  • 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針對低空大氣衰減和湍流等複雜環境下,遠距離目標高精度探測難題,團隊為單光子雷達系統,最新研製了高靈敏、高精度、高速率的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並在今年9月的外場試驗中,大幅度提高系統靈敏度和抗環境雜散光能力,成功實現了數百公裡外移動和固定小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圖(1)是單光子雷射雷達探測170多公裡外山峰的三維重構圖像。
  • 中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新思路
    中科大研究組長期致力於發展高品質的單光子源,首創了脈衝共振螢光方法,利用微腔耦合提高單光子提取效率。2019年,通過雙色激發[Nature Phys. 15, 941]和極化腔方案[Nature Photon. 13, 770]成功解決單光子由於極化損耗而至少損失50%的科學難題。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觀察者網1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我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南大眼」再立新功——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針對低空大氣衰減和湍流等複雜環境下,遠距離目標高精度探測難題,團隊為單光子雷達系統,最新研製了高靈敏、高精度、高速率的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並在今年9月的外場試驗中,大幅度提高系統靈敏度和抗環境雜散光能力,成功實現了數百公裡外移動和固定小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圖(1)是單光子雷射雷達探測170多公裡外山峰的三維重構圖像。
  • 【科技日報】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
  • 半導體所等在納米線量子點單光子發射研究中獲得新發現
    基於InAs量子點的高品質單光子的發射、讀取、操縱、存儲以及並行計算等是熱點研究方向。而InAs單量子點的可控制備(如精確定位、有序擴展、與光學諧振腔耦合等)是目前面臨的挑戰性問題。近年來,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牛智川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開展了基於InAs量子點的單光子發射物理效應和器件製備研究,在掌握了量子點密度控制、發光波長調控等關鍵技術基礎上,研製成功GaAs襯底InAs量子點與分布式布拉格反饋(DBR)諧振腔耦合結構的單光子發射器件。
  • 我國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獲重要突破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人員成功實現了量子點的單光子發射:8K溫度下脈衝雷射激發InAs單量子點,採用HBT (Hanbury Brown-Twiss) 延時複合計數光譜測試系統觀察到波長932納米的單光子發射,發射速率大於10KHz。這是國內半導體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的重要進展。
  • 來自矽片的單光子
    來自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U Dresden)的物理學家們設計了一種基於矽的光源,能夠產生可在玻璃纖維中良好傳播的單光子。碳原子注入在矽晶片中產生單個缺陷的示意圖,碳原子在與光纖耦合的電信O波段(波長範圍:1260至1360納米)中發射單個光子
  • AI科學新聞|「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電致上轉換發光的實驗觀察與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誘導單分子電致發光技術,首次清晰地展示了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上轉化發光行為,並通過與深圳大學李曉光教授等合作,從理論上揭示了其微觀機制。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科技前沿】本報北京12月3日電(記者鄧暉)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此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
  • AI科學新聞|「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我國量子計算研究獲重要進展: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陸朝陽、霍永恆等人領銜,和多位國內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新型理論方案,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機超越經典計算機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評價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