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獲重要突破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人員成功實現了量子點的單光子發射:8K溫度下脈衝雷射激發InAs單量子點,採用HBT (Hanbury Brown-Twiss) 延時複合計數光譜測試系統觀察到波長932納米的單光子發射,發射速率大於10KHz。這是國內半導體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的重要進展。
-
半導體所等在量子點光子相干物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未來量子信息應用最具挑戰性問題是單量子態的檢測和操縱,這是因為量子態很脆弱,一旦融入外在環境,其量子性質很容易被破壞。S. Haroche和D. Wineland通過微波腔囚禁單個原子、電勢阱俘獲帶電離子等實驗手段,在單個光子態的測量和操縱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獲得了201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採用的量子幹涉實驗技術成為量子光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發展了量子光學實驗方法動態調控「人造原子」的單光子發射,在兩能級原子體系中通過多雷射綴飾態和量子幹涉機理消除自發輻射譜線,證實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和自發輻射相干理論,為固態體系高性能單光子源和量子計算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見,理想的單光子源是量子通信的基礎,其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通信系統中是存在損耗的,即使脈衝中含有兩個以上的光子也很少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由於脈衝大多是不含光子的空脈衝,因此嚴重降低了密鑰分配系統的傳輸效率,同時也增加了系統的誤碼率。所以高性能單光子源的研究已經成為影響量子通信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量子點單光子源:使用量子點可以穩定地發出單個光子流,每個光子可由光譜過濾器分離出來。
-
單分子單光子發射及其源陣列首次清晰展示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發展與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相結合的單光子檢測技術和分子光電特性調控手段,首次清晰地展示了空間位置和形貌確定的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單光子發射行為及其單光子源陣列
-
最新研究:微小的應變納米氣泡帶來巨大的量子跳躍
哥倫比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和蒙大拿大學的研究人員今天報告說,他們發現在二硒化鎢(WSe2)的二維材料中施加足夠的應變,會產生可以產生單光子發射器的局部狀態。利用過去三年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先進的光學顯微鏡技術,該團隊首次能夠對這些狀態進行直接成像,揭示出即使在室溫下它們也是高度可調製的,並且可以作為密閉的半導體發光碎片的量子點。如圖所示雷射照明的納米光學探針的示意圖,該探針研究了二維半導體二硒化鎢(WSe2;綠色和黃色的球)的應變納米氣泡。單層WSe2位於氮化硼層上(藍色和灰色球)。
-
III-V半導體光子集成電路走向量子
但是,通過嘗試以集成方式操縱和路由這種量子發射以創建可伸縮系統,凸顯了這些半導體的缺點。現在,由麻省理工學院的Dirk Englund領導的Tsung-Ju Lu和Benjamin Lienhard,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美國紐約市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在III-V半導體中生產了量子發射器,氮化鋁(AlN)。AIN在光電子和高壓電子行業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地位。
-
增強GeSi量子點發光的自組裝外延金屬-半導體納米結構
利用金屬納米島在應變半導體結構表面的自組織特性,開發了含銀納米粒子和GeSi量子點的雜化結構。研究得出了GeSi量子點(QD)與Ag納米點耦合會有發光現象。利用GeSi量子點在多層結構上外延生長的納米銀支持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通過改變銀納米粒子的參數可以調諧到量子點發射波長。通過對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數值模擬,可以將這種效應歸因於量子點發射體與銀納米島的耦合導致的複合速率的增加。
-
合成單分散量子點:雷射把半導體材料「敲成」納米大小
——四年前實驗室人員的一次「失誤」,帶來了在國際上具有突破性影響的新發現。四年來,天津大學科研人員不斷進行科研攻關並「開花結果」。近日,天津大學材料學院量子點材料與器件研究組開發出環保高效的單分散量子點合成新工藝,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信)上,這是世界上首次報導物理方法合成單分散量子點。這項世界首創的新工藝將在太陽能電池、癌症檢測等領域發光發熱。
-
物理所金屬納米結構中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中的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具有眾多獨特的物理性質,在集成光子學、生物傳感、精密測量、信息處理和清潔能源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金屬微納結構中光和原子、分子、量子點等物質的量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微納光學領域的一個核心科學問題。
-
一個納米小氣泡,量子技術一大步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當地時間7月13日消息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和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同日在《自然·納米技術》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發現,只要在二維材料二硒化鎢中施加足夠的應變(strain),就可以形成能作為單光子發射器的局部狀態。該團隊利用哥倫比亞大學開發的精密光學顯微鏡技術,首次對這種狀態進行了直接成像。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量子點能夠在非常廣的範圍內吸收光,在長波的很窄區間發射光,即某一特定的顏色決定一個量子點的「發光」。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
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科技日報莫斯科9月1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中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新思路
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中科大研究組長期致力於發展高品質的單光子源,首創了脈衝共振螢光方法,利用微腔耦合提高單光子提取效率。這是自從2000年實現量子點單光子源後,科學家通過20年的努力首次在該體系直接觀測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無條件超越經典極限的精密測量奠定了科學基礎,也為在極低光功率下定義發光強度坎德拉這一基本國際單位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
可於室溫操作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問世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氮化鎵(GaN)量子點(quantum dot, QD)可在室溫下發出單一光子。此發現證明這些具有寬能隙的三族氮化物半導體能作為室溫單光子源,該結構非常適合應用於未來量子信息處理器中的晶片通訊(on-chip communication)。
-
科學家發現:用於集成量子光學,二維材料中的局域激子!
科學家發現單層二烯化鎢(WSe2)中的氧間隙使其能夠作為單光子發射器(SPEs)用於量子光學應用。近年來,人們在實驗中發現了具有原子薄蜂窩狀晶格的二維(2-D)材料。spe以單個粒子或光子的形式一次發射光,在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spe採用二烯化鎢等二維材料開發,為半導體製造環境中的潛在器件和電路集成提供了靈活性。
-
科學家發現:用於集成量子光學,二維材料中的局域激子!
spe以單個粒子或光子的形式一次發射光,在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spe採用二烯化鎢等二維材料開發,為半導體製造環境中的潛在器件和電路集成提供了靈活性。然而,二烯化鎢中這些實驗發現的spe的性質並不清楚,這阻礙了它們在量子應用中的潛在應用,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的蘇英國教授和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來自二烯化鎢局域激子態的單光子發射,是由於存在於單層二維材料中的氧間隙造成。研究小組結合了理論計算和實驗方法來得出結果。隨著對單光子發射源的進一步了解,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利用二維材料開發spe,並提高其發射性能。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光致發光強度提高近一個數量級。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圓偏振態單光子發射器
該單光子發射器無需傳統的四分之一波片、偏振片即可在微納尺寸直接實現偏振態的調控,有利於促進量子發射器在集成光學系統、納米光學晶片中的應用。「2020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單光子發射器是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中的核心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