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單分散量子點:雷射把半導體材料「敲成」納米大小

2020-11-25 OFweek維科網

  ——四年前實驗室人員的一次「失誤」,帶來了在國際上具有突破性影響的新發現。四年來,天津大學科研人員不斷進行科研攻關並「開花結果」。近日,天津大學材料學院量子點材料與器件研究組開發出環保高效的單分散量子點合成新工藝,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信)上,這是世界上首次報導物理方法合成單分散量子點。這項世界首創的新工藝將在太陽能電池、癌症檢測等領域發光發熱。

  傳統工藝最多粉碎到微米

  天津大學材料學院杜希文教授向記者闡述了研究意義,當半導體材料直徑在幾納米大小時,它可表現出許多獨特的物理性質。如大家熟知的矽,正常體積下將太陽能轉換電能的最高效率為33%,但是當矽的體積為4納米左右時,它把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效率可以提高到66%。有的材料則能發出紅、藍、綠等不同顏色的光,在腫瘤的抗體藥物上攜帶納米級別的發光材料,可以非常準確地標記出腫瘤的位置,為醫生判斷病情、尋找病灶提供幫助。正是因為這些量子點(又稱為半導體納米晶)具備這樣神奇的能力,因此量子點目前是各國科研人員研發的熱點。

  但是,傳統機械工藝最多能將半導體材料粉碎到微米的程度,體積是納米級別的上千倍,因而要獲得納米大小的半導體材料並不容易。過去一直通過溼化學方法,利用集中化學物品之間的反應,製得量子點材料。但是這樣的方法耗時長,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幾天的時間,還會產生大量的汙染物,對環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雷射把材料「敲成」納米大小

  但是在四年前,杜教授實驗室的一個學生做用雷射將金屬靶打碎成納米級別的金屬粒實驗時,一般只需要用雷射照射金屬靶3分鐘左右。但學生中途離開,任雷射照射金屬靶4個多小時。回來後發現,金屬靶被打成了尺寸都為幾納米左右的金屬粒子,這樣的結果比以前要理想多了。這一陰差陽錯導致的意外,反而引起了杜教授實驗團隊的濃厚興趣。他們轉而把這一「奇怪」現象作為一項研究重點,探索如何利用雷射把半導體材料「敲成」納米大小的均勻顆粒。

  最終歷時四年,在這一領域探索出了合成單分散量子點的物理方法。利用雷射這把「錘子」,杜教授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變化」力度,精確控制半導體材料的具體大小。相比溼化學獲取量子點,這種世界首創的方法耗時短,一次僅需20多分鐘,另外環保無汙染,且獲得的量子點大小更均勻,表面沒有化學藥物,非常乾淨。杜教授說,預計未來這一清潔技術可以幫助獲得更加廉價的量子點,使其在疾病診斷、水汙染檢測、光電轉換等領域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該成果一經發表便引起了業界關注,已有單位與學校尋求合作,希望能將該技術產業化。

相關焦點

  • 納米尺度下:LED、雷射LD與量子點應用
    ,稱為「量子井發光區」,是雷射主要的發光區域,這一層的半導體材料種類決定雷射的發光顏色與強度,由於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使用量子井結構,因此可以增加發光效率,具有優良的光電特性。顯示技術的新王牌:納米粒子與量子點1、LED與LD在發光層上呈現的量子點效應零維的納米結構稱為「納米粒子(Nanoparticle)」,泛指顆粒大小(直徑)在100nm以下的顆粒,如圖五(a)所示,由於半導體材料具有特別的光電特性,因此常見的納米粒子大多是使用半導體材料製作而成,例如:矽、砷化鎵、氮化鎵等,具有優越的光電特性,應用在光電科技產業。
  • 納米尺度下的神奇應用:LED、雷射LD與量子點
    ,稱為「量子井發光區」,是雷射主要的發光區域,這一層的半導體材料種類決定雷射的發光顏色與強度,由於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使用量子井結構,因此可以增加發光效率,具有優良的光電特性。顯示技術 的新王牌:納米粒子與量子點1、LED與LD在發光層上呈現的量子點效應零維的納米結構稱為「納米粒子(Nanoparticle)」,泛指顆粒大小(直徑)在100nm以下的顆粒,如圖五(a)所示,由於半導體材料具有特別的光電特性,因此常見的納米粒子大多是使用半導體材料製作而成,例如:矽、砷化鎵、氮化鎵等,具有優越的光電特性,應用在光電科技產業。
  • 概念|什麼是半導體量子點,納米顆粒的聚焦效應?
    半導體量子點(quantum dot)是一類納米尺度的極微小的發光納米顆粒,其直徑常在2-20 nm之間。如下圖所示,不通過尺寸顆粒大小,顯示不同顏色。氧化鋅量子點的可見發光顏色可以實現從藍紫色到橘黃色之間的調變,可以通過對量子點進行表面修飾或調變其顆粒大小或者控制缺陷等手段實現量子點突光顏色的調變。最近的研宄發現的超小量子點的藍紫色發光是由於強烈的量子尺寸效應所引起。
  • 增強GeSi量子點發光的自組裝外延金屬-半導體納米結構
    利用金屬納米島在應變半導體結構表面的自組織特性,開發了含銀納米粒子和GeSi量子點的雜化結構。研究得出了GeSi量子點(QD)與Ag納米點耦合會有發光現象。利用GeSi量子點在多層結構上外延生長的納米銀支持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通過改變銀納米粒子的參數可以調諧到量子點發射波長。通過對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數值模擬,可以將這種效應歸因於量子點發射體與銀納米島的耦合導致的複合速率的增加。
  • 利用雷射製冷半導體材料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紅外雷射冷卻一種固態半導體材料,這種材料被貼上「懸臂梁」的標籤,在室溫下至少冷卻20攝氏度或36華氏度。 一般來說,雷射會加熱物體,人們正常都會這樣理解。但雷射也顯示出與冷卻材料完全相反的作用。能夠冷卻材料的雷射可以徹底改變從生物成像到量子通信等領域。
  • 半導體量子點的應用前景
    半導體量子點,簡稱為量子點(quantumdots),有時也叫納米晶,它是納米尺度原子和分子的集合體,一般粒徑範圍在2~20nm。顧名思義,量子點即是將材料的尺寸在三維空間進行約束,並達到一定的臨界尺寸(抽象成一個點)後,材料的行為將具有量子特性(類似在箱中運動的粒子),結構和性質也隨之發生從宏觀到微觀的轉變。半導體降維處理的研究已開展了很多年,這形成了「人造原子」或量子點(QD)的概念。這些具有納米尺寸直徑的半導體納米晶體在其光學和電子性能方面展現出量子尺寸效應。
  • 發力量子點?首爾半導體前首席科學家加盟OLED照明材料
    [導讀]近日北美量子點製造商Quantum Materials(量子材料公司)宣布首爾半導體
  • 挑戰量子點技術!新型柔性半導體製備方法更簡單
    關鍵字量子點、柔性半導體、納米、光電背景前不久,筆者在《基於石墨烯和量子點的圖像傳感器:應用前景廣闊!》一文中為大家介紹過量子點技術,或許許多朋友還有印象。量子點是指一系列極小的半導體粒子,三個維度的尺寸都在100納米以下。
  • 三分鐘了解量子點膜
    一 量子點概念及原理量子點:(quantum dot)其實是一種納米級別的半導體,通過對這種納米半導體材料施加一定的電場或光壓,它們便會發出特定頻率的光,而發出的光的頻率會隨著這種半導體的尺寸的改變而變化,因而通過調節這種納米半導體的尺寸就可以控制其發出的光的顏色,由於這種納米半導體擁有限制電子和電子空穴(Electron
  • 莫特躍遷現象之謎,解密半導體納米雷射
    莫特躍遷現象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玄幻而又沒有解決的謎,其意義就是,雷射怎麼樣才能夠在半導體材料當中形成三電子並導電到他們所需要的莫特密度。納米雷射莫特密度國際上規定半導體從絕緣體變成導體,光學增益第一次出現的點。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觀察到納米級半導體晶體隨著強大的雷射脈衝而膨脹和收縮。熔化開始時原子級細節的結構變化,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測量這些超小材料在受到限制時如何反應的細節,」負責該實驗的SLAC和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Aaron Lindenberg說,在SLAC研究的晶體被稱為「 量子點 」,因為它們在納米尺度上顯示出獨特的特性,這些特性無法在更大尺度上控制它們的性質。例如,可以通過改變它們的尺寸和形狀來調整晶體以發出特定顏色的光。
  • > 納米及納米材料
    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合稱為納米技術,即研究結構尺度在0.1~100nm範圍內材料的性質及其應用。  目前,納米科學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系統的研究納米材料的性能、微觀結構和光譜學的特性,通過與常規材料的對比,找出納米材料的特殊規律,建立描述和表徵納米材料的新概念和新理論,發展完善納米材料科學體系;二是開發新型納米材料的應用領域。
  • 華盛頓大學開發新技術:雷射製冷半導體材料
    一般來說雷射是用來加熱物體的,但近日華盛頓大學一組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展示了雷射冷凍材料的潛力,有望顛覆從生物成像到量子通信等領域。早在2015年該團隊就已經宣布可以利用雷射將水和其他液體冷卻至室溫以下,近日該團隊又用類似的方法來冷卻固體半導體。
  • 準零維量子點雷射器的發展歷程及瓶頸
    而外延技術是獲得自組裝準零維量子點雷射器材料最常用的技術,其主要過程是利用當前先進的分子束外延(MBE)、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MOCVD)和化學束外延(CBE)等技術通過自組裝生長機理,在特定的生長條件下,在晶格失配的半導體襯底上通過異質外延來實現半導體量子點的生長,當外延材料的生長達到一定厚度後,由於晶格失配導致的應力釋放,外延材料就會形成半導體量子點,其大小與材料的晶格失配度有關。
  • 量子點,納米材料與器件領域的「新貴」
    本期活動邀請園區領軍人才蘇州星爍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允軍博士為大家做納米材料與器件方面的精彩講座。近年來,儘管大眾對「量子點」概念還有些陌生,但它在顯示領域的應用已然興起,量子點材料應用開始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 什麼是量子點?科學家開發量子點合成新方法!
    量子點是在把激子在三個空間方向上束縛住的半導體納米結構。有時被稱為「人造原子」、「超晶格」、「超原子」或「量子點原子」,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這種約束可以歸結於靜電勢(由外部的電極,摻雜,應變,雜質產生),兩種不同半導體材料的界面(例如:在自組量子點中),半導體的表面(例如:半導體納米晶體),或者以上三者的結合。量子點具有分離的量子化的能譜。所對應的波函數在空間上位於量子點中,但延伸於數個晶格周期中。一個量子點具有少量的(1-100個)整數個的電子或電子電洞對,即其所帶的電量是元電荷的整數倍。
  • 「納米 市場」電子製造商擴大了量子點材料的使用
    隨著製造商開發新的傳感器和顯示技術,量子點在電子部件中的使用繼續增長。總部位於英國的Nanoco今年5月已籤署了一項為期五年的開發和供應協議,為美國半導體製造商ST Microelectronics提供用於紅外傳感器的無鎘量子點。Nanoco表示,與ST的開發工作的第一階段計劃將持續到12月。
  • 展示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微型光譜儀的新方法
    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鮑捷在《自然》發表論文展示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微型光譜儀的新方法清華新聞網7月7日電 7月2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鮑捷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的光譜儀》(A Colloidal Quantum Dot Spectrometer
  • 少即是多:量子點的的發展歷程——從定義到應用
    1993年MIT的Bawendi課題組[4]將有機金屬化合物注射到高溫溶劑中,化合物在溶液中受熱分解並進行成核生長,從而得到了分散性良好的硒化鎘(CdSe)等金屬硫族化合物納米晶。這些高質量半導體納米晶的直徑尺寸分布在1nm-12nm左右的範圍內,擁有一致的晶體結構,並且呈現出尺寸相關的光發射和吸收特性。這是半導體納米晶研究快速發展時期系統研究量子點的早期經典之作。
  • 量子點材料:現狀、機遇和挑戰
    量子點屬於一大類新材料——溶液納米晶中的一種。溶液納米晶具有晶體和溶液的雙重性質,量子點是其中馬上具有突破性工業應用的材料。        與其他納米晶材料不同,量子點是以半導體晶體為基礎的。尺寸在1~100納米之間,每一個粒子都是單晶。量子點的名字,來源於半導體納米晶的量子限域效應,或者量子尺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