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

2020-12-05 嬌縱的詩人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觀察到納米級半導體晶體隨著強大的雷射脈衝而膨脹和收縮。這種超快的「呼吸」提供了關於這些微小結構在開始融化時如何改變形狀的新見解 - 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指導研究人員定製其用於各種應用的用途,在使用SLAC的Linac相干光源(LCLS)X射線雷射器(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將納米晶體暴露在一束雷射中,然後緊接著一個超亮的X射線脈衝,記錄了由此產生的結果。熔化開始時原子級細節的結構變化,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測量這些超小材料在受到限制時如何反應的細節,」負責該實驗的SLAC和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Aaron Lindenberg說,在SLAC研究的晶體被稱為「 量子點 」,因為它們在納米尺度上顯示出獨特的特性,這些特性無法在更大尺度上控制它們的性質。例如,可以通過改變它們的尺寸和形狀來調整晶體以發出特定顏色的光。

因此,科學家們已經致力於將它們整合到太陽能電池板中,以提高效率並在計算機顯示器中提高解析度,同時消耗更少的電池電還研究了這些材料用於電池和燃料電池以及靶向藥物遞送的潛在用途,科學家們還發現,這些和其他可能含有數十或數百個原子的納米材料比相同材料的大部分材料具有更強的抗損傷性,因為它們在最小的尺度上表現出更完美的晶體結構。例如,這種性質可證明在電池組件中是有用的,因為較小的顆粒在降解之前可能比較大的顆粒能夠承受更多的充電循環。

在LCLS實驗中,研究人員研究了由硫化鎘和硒化鎘製成的球體和納米線,這些球體和納米線僅為3到5納米,或十億分之一米。納米線長達25納米。相比之下,胺基酸 - 蛋白質的構建模塊 - 長度約為1納米,單個原子的測量值為十分之一納米,通過用X射線脈衝檢查來自許多不同角度的納米晶體,研究人員重建了它們在用光學雷射脈衝擊中時如何改變形狀。他們驚訝地看到球體和納米線的寬度擴大了約1%,然後在飛秒或千萬億分之一秒內快速收縮。他們還發現納米線的長度不會擴大,並且表明晶體對應變的響應方式與它們的結構如何融化有關。

在一項較早的單獨研究中,另一組研究人員使用LCLS探索較大金粒子在較長時間尺度上的響應,未來,我們希望將這些實驗擴展到更複雜和技術相關的納米結構,並在運行時對納米級器件進行X射線探測,」Lindenberg說。「了解材料如何在應變下發生變化,可以與模擬結合使用來設計具有新特性的新材料。

相關焦點

  • 納米科學:科學家克服了製造量子點顯示器的瓶頸!
    納米科學:科學家克服了製造量子點顯示器的瓶頸!(Phys.org) - 儘管在20世紀80年代發現了量子點,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些納米級發光半導體顆粒的廣泛商業應用。主要問題是需要將量子點沉積並圖案化到基板上,並且目前沒有方法能夠以高解析度和大規模實現這一點。現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通過結合兩種常規方法克服這種權衡:光刻法,其使用光來以高解析度對量子點進行圖案化;和逐層組裝,它使用量子點的電荷在大面積上均勻地沉積它們。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將谷力學推向了現實的一步!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將谷力學推向了現實的一步!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向「谷電子學」的實際應用邁出了一大步,「谷電子學」是一種新型電子產品,可以帶來更快,更高效的計算機邏輯系統和數據存儲下一代設備中的晶片,正如4月4日在線發表在「 自然納米技術 」雜誌上的報導,科學家們首次實驗性地證明了在二維半導體中電生成和控制谷電子的能力。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科學家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 語音播報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科學團隊的支持下發現了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
  • 俄羅斯科學家發現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科學團隊的支持下發現了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將大大提高將量子點用於...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科學團隊的支持下發現了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
  • 基於鈣鈦礦量子點的有源腔光學壓力傳感器
    現有光學壓力傳感器主要以無源腔光學傳感器為主,受腔鏡反射率的影響,該類傳感器解析度和光源利用率受限。相比無源腔光學傳感器,具有自發光功能的有源光學傳感器的一些優勢尚待科學工作者們去開拓創新和有效開發。圖源:Veer近日,北京理工大學鍾海政教授和鄧羅根教授合作報導了基於鈣鈦礦量子點的光學壓力傳感器。
  • 納米尺度下:LED、雷射LD與量子點應用
    圖四 納米薄膜與量子井的定義與應用2、量子井應用實例圖四(c)為使用多層量子井結構所製作的「量子井雷射二極體(Quantum well laser diode)」,科學家稱為「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當我們利用半導體的納米薄膜將納米粒子覆蓋起來時,形成「量子點(Quantum dot)」結構,例如:在藍寶石襯底成長氮化鎵底層材料後,氮化銦鎵的發光層因為溫度變異導致相分離效應,發光層上會呈現出類似富銦(Indium Rich) 的「氮化銦鎵」納米粒子,再成長一層「氮化鋁鎵或氮化鎵」的納米薄膜覆蓋起來,就屬於具有富量子點的量子井結構。
  • 納米尺度下的神奇應用:LED、雷射LD與量子點
    圖四 納米薄膜與量子井的定義與應用2、量子井應用實例圖四(c)為使用多層量子井結構所製作的「量子井雷射二極體(Quantum well laser diode)」,科學家稱為「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是目前已經量產的商品,外觀如圖四(d)所示,這種結構普遍應用在光通訊的光源
  • 利用雷射觀察原子的旋轉使得科學家可以清楚的看透量子的神奇性
    《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開發出了一種控制和測量原子的新方法,新方法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量子世界的怪異。 他們的方法是在納米級光學電路中,使用微調雷射器來激發晶體中間隔很近的原子。
  • 科學家們利用共振納米天線讓光子「剎車」
    因此,如果科學家能夠讓光子「踩下剎車」,就有可能促成一系列新應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8月17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顯著降低光速的新方法。這類高質量因子諧振器,有望帶來操控和使用光線的新方法,並應用於量子計算、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甚至SARS-CoV-2病毒檢測上。(質量因子是描述共振行為的度量,它與光的壽命成正比。)論文作者、博士後研究人員Mark Lawrence說:「本質上,我們希望將光線困在一個小盒子裡面——當然,光線仍然能從多個方向進出。多面體盒子很容易捕捉光線,但如果盒面是透明的就另當別論了。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由不同的三維半導體形成的異質結構形成現代電子和光子器件的基礎。現在,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將兩種不同的超薄半導體 - 每一層只有一層原子厚度,比人類頭髮還薄約100,000倍 - 成為一種新的二維異質結構,可用於清潔能源和光學活性電子學。由波音傑出的徐曉東副教授領導的團隊在2月12日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宣布了這一發現。
  • 展示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微型光譜儀的新方法
    >),報導了一種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微型光譜儀的新方法。鮑捷及莫吉·巴旺迪提出,現有微型光譜儀的設計局限可以用膠體量子點克服,量子點是高度可調控的、微型的並且對光敏感的半導體晶體,使用量子點可以在減小光譜儀體積的同時不影響它的解析度、使用範圍和效率。文章中,他們展示了用195種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和一個普通數位相機所用的成像感光元件構成的一個微型光譜儀。
  • 概念|什麼是半導體量子點,納米顆粒的聚焦效應?
    半導體量子點(quantum dot)是一類納米尺度的極微小的發光納米顆粒,其直徑常在2-20 nm之間。如下圖所示,不通過尺寸顆粒大小,顯示不同顏色。1983年,貝爾實驗室科學家Brus證明了改變硫化鎘膠體的大小,顏色發生改變,其激子能量也隨之變化[2] 。於是,他將這種這種膠體與量子點的概念聯繫起來,首次提出膠狀量子點(colloidal quantum dot)。
  • 科學家們研究了海洋動物與人類對納米塑料的反應,結果令人不安
    當塑料降解時會分解成較小的微粒和納米顆粒,並在我們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以及幾乎所有接觸的東西中傳播,這就是納米塑料滲透生物體並產生副作用的方式。因此,儘管對具體的生理機制知之甚少,但該研究提醒人們,這些納米塑料很不利於健康。 科學家們評估了在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和魚類等水生動物接觸納米塑料對健康的影響,最近使用魚類和哺乳動物的細胞培養物進行的體外分析使科學家能夠從毒理學角度分析與納米塑料相關的基因表達變化。
  • 納米晶體「工廠」將徹底改變量子點的製造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微流體系統,用於合成鈣鈦礦量子點,覆蓋整個可見光光譜。該系統大大降低了製造成本,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為任何顏色,並允許實時過程監控,以確保質量控制。在過去的20年裡,膠體半導體納米晶體,即量子點(QDs),已經成為從生物傳感和成像到LED顯示器和太陽能收集等應用領域的新材料。
  • 量子領域重大突破!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據卡米納介紹,使用這臺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本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匹配出它們的電子相互作用,正如在光子晶體中所展示的那樣。對於不同顏色的光,光子晶體會以不同的模式進行捕獲,且這一過程能夠通過量子顯微鏡看到。
  • 量子點納米顆粒用於古蹟的修復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氧化鋅量子點發出的螢光可用於確定修復歷史建築中使用的某些物質的滲透深度。現在,塞維亞的Pablo de Olavide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摻雜了量子點的氫氧化鈣納米顆粒,並獲得了專利,這種納米顆粒作為固結劑更有效,可以將修復後的材料與原材料區分開來,因此它被推薦用於歷史遺蹟的保護和修復。詳細內容發表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雜誌上。
  • QC觀察丨量子漲落成功成像
    在我們的世界中,這是不可能的,但在量子世界中它是可以實現的。科學界最近對不同類型的相變(「量子相變」)越來越感興趣,這些相變發生在絕對零溫度(零下273度)。這些轉變不是由溫度驅動,而是通過改變不同的物理特性來驅動,例如機械壓力或磁場。與經典相變類似,量子相變也伴隨著一相的「氣泡」存在於另一相中。這些氣泡的科學術語是量子漲落(Quantum fluctuations)。
  • 以首次直接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應用,重塑我們周圍的世界
    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有能力調整和微調材料的屬性,事實上他們已經能夠做到這點,而且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可以改變一些物體的屬性,比如熔點、螢光、導電性、磁導性和化學反應性等等,但我們在哪裡可以看到這種工作的成果呢?好吧,目前市面上到處都有大量的商業產品,你我每天都在使用,如果沒有納米技術的操作和修改,這些產品相信大多數都不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