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2021-01-21 中國經濟網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新的研究突破具有眾多潛在應用前景,包括設計新的量子材料來存儲具有更高穩定性的量子比特,以及幫助提高手機和其他類型顯示屏的色彩銳度。卡米內爾認為,利用極高解析度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更先進的納米/量子材料,將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例如,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屏幕使用基於量子點的QLED技術,從而在更高清晰度情況下讓色彩對比度得以控制。但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在大尺寸屏幕上提高量子點的質量並使它們更均勻。新的研究將超越現有技術的能力,改善屏幕的解析度和色彩對比。

超快速透射電子顯微鏡包括40千伏至200千伏的變壓電子加速器和雷射系統。加速器可將電子加速至光速的30%—70%,雷射系統能產生功率40瓦且接近100飛秒的光脈衝。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構成飛秒量級泵浦探針裝置,研究人員利用光脈衝激活納米材料樣品和利用電子脈衝探測樣品的瞬態,電子脈衝穿透樣品並對其成像。這種具有多維度能力的整體設置十分有助於全面了解納米級物體基本特徵。

過去,量子電動力學研究了量子物質與光腔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對構成量子技術基礎結構的基礎物理學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迄今為止,所有實驗都只關注光與束縛電子系統(例如原子、量子點和量子電路)的相互作用,這些束縛電子系統在能量狀態、光譜範圍和選擇規則上均存在較大限制。

新突破的核心在於將超快自由電子和光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引入一種新型的量子物質,即量子自由電子「波包」。量子自由電子「波包」沒有束縛電子系統固有的限制。雖然對自由電子激發新的空腔效應存在著多種理論預測,但是由於相互作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基本限制,因而以前從未觀察到自由電子的光子腔效應。

(原標題:以首次直接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以首次直接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量子領域重大突破!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
  • 量子顯微鏡幫助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
    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據了解,王康鵬是通過一種記錄光流的四維(4D)電子顯微鏡實現 「首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
  • 科學家利用超分辨顯微鏡觀察到皰疹病毒複製過程
    新華社昆明4月1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利用超高解析度顯微鏡觀察到了微小的皰疹病毒複製的動態變化過程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阿爾託大學的「旋轉冰箱」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
  • 《自然》:首次測得單個晶體斷層處的量子機械振動
    晶體通常以其肉眼無瑕的外觀而受到人們稱讚,可是它們在納米級上可能會具有缺陷,而這些缺陷可能會影響各種高科技設備中使用的晶體材料的熱和熱傳輸特性。加州大學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採用最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測量了單個晶體斷層處的聲子光譜,即晶格中的量子機械振動,並發現了靠近瑕疵聲子的傳播。該重要發現研究論文,題為:「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單缺陷聲子」,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如圖所示研究團隊首次所測得的聲子在晶體中單個缺陷中的量子機械振動,該突破性進展為在高科技設備中使用更好的工程材料打開了大門。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觀察到納米級半導體晶體隨著強大的雷射脈衝而膨脹和收縮。熔化開始時原子級細節的結構變化,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測量這些超小材料在受到限制時如何反應的細節,」負責該實驗的SLAC和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Aaron Lindenberg說,在SLAC研究的晶體被稱為「 量子點 」,因為它們在納米尺度上顯示出獨特的特性,這些特性無法在更大尺度上控制它們的性質。例如,可以通過改變它們的尺寸和形狀來調整晶體以發出特定顏色的光。
  • 利用雷射觀察原子的旋轉使得科學家可以清楚的看透量子的神奇性
    《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開發出了一種控制和測量原子的新方法,新方法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量子世界的怪異。 他們的方法是在納米級光學電路中,使用微調雷射器來激發晶體中間隔很近的原子。
  • Nature:記錄光子流動的新型量子顯微鏡
    近日,Ido Kaminer 教授帶領的團隊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上發表文章,他們開發了一套觀察自由電子與光子腔的相互作用的多維納米尺度的成像和光譜學平臺。利用這臺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繪製光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這是人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困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 科學家首次製備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體
    本報廈門5月7日電(通訊員王瑛慧  記者馬躍華)來自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孫世剛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王中林等科學家採用一種新的電化學方法,首次製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顯著提高了鉑納米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 我國發展新型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運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研究
    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超快電子衍射、超快X射線衍射是泵浦-探測技術三大手段。我國研究團隊研究了磁性合金材料中的超快退磁過程。發展了新一代場發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並用於納米材料近場成像和電子結構動力學研究。納米光電子器件是納米半導體光電子技術領域中的一個主要分支,旨在研究各種納米光電子器件的製作方法、工作原理及其在光通信和光信息處理中的應用等。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義大利卡坦扎羅馬格納-格雷沙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恩佐-迪-法布裡奇奧,利用電子顯微鏡拍到這種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結構的第一張直接照片。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圖)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一小束DNA得到兩個矽柱的支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義大利卡坦扎羅馬格納-格雷沙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恩佐-迪-法布裡奇奧,利用電子顯微鏡拍到這種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結構的第一張直接照片
  • 拓撲保護光子晶體中的光傳播
    AMOLF小組組長Ewold Verhagen表示:「我們首次看到這些引人入勝的光波在技術上與納米光子學相關的尺度上移動。」 該結果發表在3月6日的《Science Advances》上。轉換為光子學在過去的十年中,科學家們也試圖找到這種行為來傳導光。Verhagen說:「我們確實希望對納米級傳播的光進行拓撲保護,從而為在光學晶片上引導光打開大門,而不會受到缺陷和尖角處的散射的阻礙。」
  • 《自然生物技術》:螢光顯微鏡技術首次觀察到腦細胞分子納米級3D圖像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趣聞 《自然生物技術》:螢光顯微鏡技術首次觀察到腦細胞分子納米級
  • 捷克科學家率先研發納米晶體中定位氫原子的方法
    捷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動態精化與電子衍射數據採集的方法,成功定位了微米級以下有機或無機單晶材料中的氫原子。這是世界上首次取得如此精準級別的定位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了2017年1月的《科學》學術期刊上。    晶體學是化學和新材料科學等許多科學分支的基礎研究領域。捷克科學家歷時七年,在布拉格研發出了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電子在晶體中的衍射,並定位原子、測量衍射和電子處理最終數據的方法和軟體。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員也參與了該項目的部分研究。
  • 首次觀察「時間晶體」相互作用
    圖片來源:阿爾託大學/ Mikko Raskinen科學家們有史以來第一次目睹了稱為「時間晶體」的新物質階段的相互作用。該發現發表在《自然材料》上,可能會導致其在量子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因為時間晶體在變化的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保護相干性是阻礙強大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主要困難。
  • 以色列開發出可觀測到光子動態的先進電子顯微鏡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團隊日前開發出了,能夠觀測到困在光子晶體中光子動態的超高速透射電子顯微鏡。其研究已發表於《自然》上。此研究由Kaminer AdQuanta教授所領導,而其所開發的超高速透射電子顯微鏡系統載有功率40瓦特,脈衝時間在100飛秒內的雷射裝置,能夠激發觀測材料的原子態。接著使用40~200 kV的加速電壓來使電子達約30%~70 %的光速打向激發後的原子,藉此記錄下相當細微的納米等級材料特徵。
  • 科學家:正在開發量子X射線顯微鏡
    X射線顯微鏡使用軟X射線帶中的電磁輻射來產生物體的放大圖像。由於X射線會穿透大多數物體,因此無需專門為X射線顯微鏡觀察做準備。與可見光不同,X射線不易反射或折射,並且人眼看不見。因此,X射線顯微鏡會曝光膠片或使用電荷耦合器件(CCD)檢測器來檢測穿過樣品的X射線,是一種對比成像技術。X射線顯微成像技術在醫學、生物學、材料、安全檢測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現在開始在國家同步加速器光源II(NSLS-II)上構建量子增強X射線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