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領域重大突破!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2020-11-21 DeepTech深科技

「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今年 6 月,一篇題為 「Coherent interaction between free electrons and a photonic cavity」《自由電子與光子腔之間的相干相互作用》的論文發表在 Nature 上,該文第一作者王康鵬(Kangpeng Wang)對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作出如上描述。

據了解,王康鵬是通過一種記錄光流的四維(4D)電子顯微鏡實現 「首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

據卡米納介紹,使用這臺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本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匹配出它們的電子相互作用,正如在光子晶體中所展示的那樣。對於不同顏色的光,光子晶體會以不同的模式進行捕獲,且這一過程能夠通過量子顯微鏡看到。

卡米納團隊這一研究成果或將有助於設計新的量子材料以存儲具有高穩定性的量子比特、提高手機以及其他類型屏幕的解析度和色彩對比度等,卡米納說,「一旦我們研究更先進的納米 / 量子材料,它將產生更大的影響。」

「第一次」 總是令人激動且意義非凡的,卡米納團隊的 「第一次看到」 實為量子領域一大突破。

卡米納團隊開發的電子顯微鏡,用於觀察多維研究納米級成像和光子腔 - 自由電子的相互作用。觀察電子光譜的拉比震蕩可以證實,利用電子的量子特性,該量子顯微鏡能夠獲得記錄的近場光學圖。

可以將該電子顯微鏡視為一個飛秒泵浦探針裝置,能夠使用光脈衝激發樣品,用電子脈衝探測樣品的瞬態,實現電子脈衝穿透樣品並對其成像。

雖然早有多種理論預測自由電子能夠激發新的空腔效應,但是由於相互作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基本限制,以前對於自由電子並沒有觀察到光子空腔效應。

這也是卡米納團隊此次研究最大的突破所在,實現多維納米成像,為超快自由電子 - 光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引入一種新型量子物質 —— 量子自由電子 「波包」,它不受固定能量狀態、光譜範圍和選擇規則的限制。

此前量子電動力學(QED)已經研究了量子物質與光的腔模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對於構成量子技術基礎結構的基礎物理學的發展至關重要。更有效的自由電子 - 空腔 - 光子相互作用可以實現強耦合、光子量子態合成和新穎的量子非線性現象。電子顯微鏡和自由電子物理學的其他領域可以從與光子腔的融合中獲得,從而實現對軟物質或其他對射線敏感的材料進行低劑量、超快電子顯微鏡檢查。

相關焦點

  • 量子顯微鏡幫助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
    量子領域重大突破!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據了解,王康鵬是通過一種記錄光流的四維(4D)電子顯微鏡實現 「首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以首次直接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重大突破!高維量子糾纏光源製備又闢蹊徑
    基於超構透鏡陣列的量子光源系統6月26日,美國《科學》報導了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高維量子糾纏光源研究中取得的重大突破。研究人員使用超構透鏡陣列與非線性晶體結合,成功的製備出高維路徑糾纏和多光子光源,突破了現有量子光源的技術瓶頸和信息編碼維度限制,對於發展具有更高信息容量和更高安全性的量子信息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量子信息是目前國際上最前沿、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 Nature:記錄光子流動的新型量子顯微鏡
    近日,Ido Kaminer 教授帶領的團隊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上發表文章,他們開發了一套觀察自由電子與光子腔的相互作用的多維納米尺度的成像和光譜學平臺。利用這臺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繪製光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這是人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困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 最新研究:微小的應變納米氣泡帶來巨大的量子跳躍
    「知道在何處以及如何調諧單光子發射器,對於創建用於量子計算機甚至是模擬物理現象而無法用當今計算機建模的物理現象的所謂「量子」仿真器至關重要。諸如量子計算機和量子傳感器之類的量子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因為研究人員想出了如何利用量子物理學的獨特性質來創建比現有技術更高效、更快、更靈敏的設備。例如,使具有加密性能的量子信息將更加安全。
  • 基礎前沿領域發展觀察|2019科學發展報告
    黃龍光 邊文越 張超星 冷伏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2018年基礎前沿領域取得多項突破:超導粒子物理量子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自動合成+人工智慧正在改變傳統有機合成,簡單有效的納米材料製備方法助力多領域的發展一重要研究進展
  • 中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中國科學院舉行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劉雄軍、陳帥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上,業界評論其「對研究超越傳統凝聚態物理的奇異現象具有重大潛力」。聽起來非常專業。在發布會上,研究者們說,他們的工作僅是打開一扇門。
  • 量子點,納米材料與器件領域的「新貴」
    本期活動邀請園區領軍人才蘇州星爍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允軍博士為大家做納米材料與器件方面的精彩講座。許多品牌商陸續推出了量子點液晶電視,並逐步向顯示器、平板、筆記本和手機等中小尺寸延伸。此次講座,王允軍從納米材料發展演進,量子點發展演進、基本原理、基本特性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又從量子點的主要產品和應用領域詳細介紹,最後剖析當前市場驅動下量子點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時結合蘇州星爍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總結經驗、提出建議。
  • 將光引入量子領域,光纖探針可以看到分子鍵!
    在《復仇者聯盟3》中,託尼·斯塔克警告斯科特·朗,把他送進量子領域,再把他帶回來,將是「十萬分之一的宇宙僥倖」。實際上,將光束縮小到一個納米大小的點來監視量子尺度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並獲取信息並不容易。現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將光引入量子領域。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發光碳納米點是近十年興起的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其無毒、發光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原料廣泛等優點,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
  • 碳量子點材料,未來可期!
    碳量子點材料具有綠色環保,水溶性和導電性好以及生物毒性低等優勢,近年來在納米電子學、光學、催化化學、生物醫學以及傳感器等領域都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目前,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將納米研究和量子調控作為重大科研計劃。碳量子點材料的發展,未來可期!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我國發展新型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運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研究
    納米管既可以用作金屬導電體,比金的導電性高得多,也可以用作製造電腦晶片所必須的半導體。納米管在極低的溫度下還具有超導性。研發新型納米光電子器件需要藉助於泵浦-探測技術。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超快電子衍射、超快X射線衍射是泵浦-探測技術三大手段。我國研究團隊研究了磁性合金材料中的超快退磁過程。發展了新一代場發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並用於納米材料近場成像和電子結構動力學研究。納米光電子器件是納米半導體光電子技術領域中的一個主要分支,旨在研究各種納米光電子器件的製作方法、工作原理及其在光通信和光信息處理中的應用等。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光電探測器是可以感測光或其他電磁能量的感測器,可將光子轉換成電流,被吸收的光子形成電子-空穴對。光電探測器包括光電二極體和光電電晶體等。量子效率是用來定義光電探測器等設備將其受光表面接收到的光子轉換為電子-空穴對的百分比,即量子效率等於光生電子除以入射光子數。當一個入射光子向外部電路產生一個電子時,設備的外部量子效率為100%(此前被認為是理論極限)。
  • 科學家:正在開發量子X射線顯微鏡
    X射線顯微鏡使用軟X射線帶中的電磁輻射來產生物體的放大圖像。由於X射線會穿透大多數物體,因此無需專門為X射線顯微鏡觀察做準備。與可見光不同,X射線不易反射或折射,並且人眼看不見。因此,X射線顯微鏡會曝光膠片或使用電荷耦合器件(CCD)檢測器來檢測穿過樣品的X射線,是一種對比成像技術。X射線顯微成像技術在醫學、生物學、材料、安全檢測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現在開始在國家同步加速器光源II(NSLS-II)上構建量子增強X射線顯微鏡。
  • 混合集成量子光路
    混合集成光量子系統是指將產生、操作和檢測非經典光的元件集成在一個穩定、高效的平臺上。它突破了單個材料平臺的許多限制,但同時也帶來了由於不同材料集成而產生的新挑戰。文章詳細介紹了集成光子學領域在結合不同材料和光子晶片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實現單個材料系統難以實現的最佳的互補功能。集成光量子晶片有望為執行量子通信和信息處理等任務提供方便、可擴展的平臺。
  •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