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納米技術》全息拉曼顯微鏡:3D活細胞追蹤、防偽統統搞定
然而,SERS面臨著一大挑戰,即用作光學平臺的納米顆粒的SERS效率低,導致獲取時間長。目前,最先進的拉曼光譜儀可在100µms內獲得複雜的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光譜。儘管這對於需要採集單個光譜的應用(例如生物分子的檢測或定量,有毒汙染物,爆炸物甚至微生物和細胞)的獲取時間可能綽綽有餘,但它完全限制了SERS在化學成像等領域的應用。
-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應用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正在不斷改變我們對細胞內部結構及運作的認識。不過在現階段,顯微鏡技術還是存在著種種不足,如果人們希望顯微鏡能在生物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對其加以改進和提高。
-
Nat Biotechnol:中美科學家開發出更快的螢光顯微鏡圖像處理技術...
2020年7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生物醫學成像與生物工程研究所和中國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新的顯微鏡圖像處理技術,可以將後處理時間縮短高達幾千倍。
-
光學顯微鏡的主要觀察方法之螢光觀察
這是由於螢光物質被激發之後、釋放光子之前,電子經過弛豫過程會損耗一部分能量。具有較大Stokes位移的螢光物質更易於在螢光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螢光顯微鏡是利用螢光特性進行觀察、成像的光學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病理學、遺傳學等各領域。
-
新穎的3D光學成像技術提高了螢光顯微鏡效率
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使用螢光顯微鏡來研究生物細胞和生物的內部運作。但是,這些平臺中的許多平臺通常太慢,無法跟隨3D的生物學作用,並可能在強光照射下對生物樣本造成破壞。
-
中科院團隊研發出一種先進的成像技術,突破納米技術瓶頸
超解析度技術(通常稱為納米技術)通過克服光的衍射極限來實現納米級解析度。儘管納米顯微鏡可以捕獲細胞內單個分子的圖像,但很難與活細胞一起使用,因為重建圖像需要成百上千的圖像-這個過程太慢,無法捕獲快速變化的動力學。
-
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發明了一種新的雙模態超解析度顯微鏡。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
-
最佳納米級顯微圖像揭曉:量子森林等入選
北京時間2月19日消息,據《連線》雜誌報導,2007年末,一個英國科學家小組首次製作了一組納米級圖像,展示了含酶入侵細菌與DNA鏈的實時相互作用。這些技術的始祖便是掃描隧道顯微技術,這項1986年的發明讓其發明者榮獲了諾貝爾獎。
-
新技術有助於在分子水平上觀察細胞的機械力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科學家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利用發光DNA製成的工具,像螢火蟲一樣被點亮,在分子水平上可視化細胞的機械力。《自然方法》發表了這項由埃默裡大學化學家領導的研究,他們在實驗室實驗中展示了他們在人類血小板上的技術。正常情況下,光學顯微鏡無法產生圖像來分辨比光波長度(約500納米)更小的物體。」
-
美國開發出新型納米級光源 透析納米雷射器技術簡介及發展應用
楊培東和他的研究小組以前曾創造出紫外線納米線納米雷射並研製出可以引導和指引光線通過電路的納米帶光學波導,現在他們又開發出新的納米級光源,這些成果為未來的納米光子學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光子技術中,光波運動取代電子運動成為信息的載體。光子技術有望使未來的計算機和網絡比現在快數千倍。
-
百年高分子系列:螢光技術在高分子的應用和展望
分子的螢光原理其實是一個相對簡單易懂的物理現象:當一個分子吸收某個波長的入射光之後進入了激發態,而在退激發的過程中發射出了螢光並且自然的回到了之前的穩定態。螢光的強度和波譜會因為分子周圍納米級的環境而被影響。
-
7倍靈敏度、螢光顯身手: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
Nat Methods:新的成像技術可以顯示整個細胞和組織內的納米級結構
這個有百年歷史的屏障限制了對細胞功能、相互作用和動力學的理解,尤其是在亞微米到納米尺度上。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克服了這一基本限制,提供了高達10倍的解析度的改進,並允許科學家在前所未有的空間解析度上可視化細胞和生物分子的內部工作。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顯微鏡下的秘境:你絕對猜不出這在拍什麼
在過去,蓋玻片、反光鏡和透鏡統治著顯微鏡的世界。如今,原子、離子和雷射束成為清晰拍攝細胞、分子和納米結構等微觀世界的關鍵組成部分。如今的顯微鏡學是藝術和科學、數據和設計的融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資助確保研究人員能夠繼續拓寬顯微鏡的極限。該基金會為學術實驗室提供了最先進的成像工具,支持開發全新的顯微鏡技術,並為該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提供培訓。
-
這項諾貝爾化學獎技術,再次登上《自然》!
自從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成像技術斬獲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以後,螢光成像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科學家將顯微鏡的解析度從幾百納米提高到了幾十納米,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強大而有力的工具,從而讓我們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奇妙的生物微觀世界。
-
技術乾貨 | 螢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對比
標記的藥物進行觀察相比生物發光成像,螢光成像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螢光蛋白及螢光染料標記能力更強螢光標記分子種類繁多,包括螢光蛋白、螢光染料、量子點標記等,可以對基因、蛋白、抗體、化合藥物等進行標記。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三位科學家因在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然而,通過201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努力,這一極限被打破,其開創性的工作使光學顯微鏡步入了納米時代。 通過納米顯微鏡,科學家可以觀測到生物細胞內單個分子的運動路徑。他們可以觀測到分子如何在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突觸,可以追蹤帕金森氏、阿爾茨海默氏症和亨廷頓氏疾病患者體內蛋白質的聚集,還可以觀測到受精卵內分裂成胚胎時蛋白質的狀況。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突破
他是首位不僅從理論上論證了,而且用實驗證明了使用光學顯微鏡能達到納米級解析度的科學家。 羅馬尼亞物理學家Stefan Hell,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physical Chemistry)主任。
-
打破阿貝衍射極限,超解析度顯微鏡毫秒級成像,看百萬分之一毫米
它可以使微小的細胞結構可見:尖端光學顯微鏡提供十分之幾納米的解析度,換句話說為百萬分之一毫米。到目前為止,超解析度顯微鏡比傳統方法慢得多,因為必須記錄更多或更精細的圖像數據。與耶拿的合作夥伴一起,比勒費爾德大學科學家現在已經進一步開發了超解析度SR-SIM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