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2020-12-01 澎湃新聞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周辰 實習生 陶盛輝

2014-10-09 06:03 來源:澎湃新聞

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頒獎現場,評選委員會委員斯文·李丹拔下了自己的一根頭髮來解釋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

       瑞士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頒獎現場,評選委員會委員斯文·李丹拔下了自己的一根頭髮,向眾人解釋一項突破性研究:一根人類的頭髮大概有100微米,用傳統的光學顯微鏡可以輕鬆看清,但是一個細菌只有大概200納米,傳統光學顯微鏡搞不定。不過,三個獲獎者用兩種方式實現了突破,讓我們看清了細菌。

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三位科學家因在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東方IC 圖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左)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右)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中)。 東方IC 圖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因在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兩名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Eric Betzig)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William E. Moerner)和一名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Stefan W. Hell)獲得2014屆諾貝爾化學獎。

       在頒獎現場,斯特凡·W·赫爾接受諾貝爾獎官方的電話採訪時說,在接到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電話時,自己正在深入的研究一篇文獻。「太驚訝了,一開始我無法相信,但是漸漸的我就意識到了這是現實。」

       諾貝爾委員會稱,這項研究超越光學顯微鏡的極限。

2014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長期以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都被認為是有極限的:它不可能超過二分之一個光波長度。然而,通過201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努力,這一極限被打破,其開創性的工作使光學顯微鏡步入了納米時代。

       通過納米顯微鏡,科學家可以觀測到生物細胞內單個分子的運動路徑。他們可以觀測到分子如何在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突觸,可以追蹤帕金森氏、阿爾茨海默氏症和亨廷頓氏疾病患者體內蛋白質的聚集,還可以觀測到受精卵內分裂成胚胎時蛋白質的狀況。

       以前科學家無法從分子層面研究活細胞。1873年,恩斯特·阿貝認為,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存在一定的物理極限:它不可能低於0.2微米。

       埃裡克·白茲格、斯特凡·W·赫爾和和威廉姆·E·莫爾納爾3位科學家成功打破這一極限,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光學顯微鏡得以窺探納米世界。

       此次諾貝爾化學獎共有兩項原理獲獎。第一項由斯特凡·W·赫爾於2000年研發,其使受激發射損耗顯微技術(STED)得以實現。使用兩束雷射,一束激發螢光粉使其發光,另一束與之相互抵消,使之只剩下納米尺寸的螢光。通過掃描樣品,產生的圖像解析度超越了恩斯特·阿貝認為的極限。

       第二項原理由埃裡克·白茲格和威廉姆·E·莫爾納爾研究,即單分子顯微鏡的原理。該原理的核心為激活和猝滅單個螢光分子。科學家們在同一區域分好幾次成像,每次就黏附上少數分散的分子,多次沉積這些圖像能得到一個納米級的高密度的超級圖像。埃裡克·白茲格於2006年首次使用了該方法。

       如今,全世界都在用著納米尺度,並且每天都有對人類大有裨益的新知識產生。

       不過,諾貝爾化學獎的揭曉,意味著此前由知名數據機構湯森路透預測的四位華裔熱門科學家無一上榜。

       湯森路透集團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來預測可能的獲獎者。美籍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是進入名單的4名華人學者之一,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他的入選原因是對納米光子學的貢獻,包括研製出第一個納米導線雷射器。楊培東祖籍江蘇,1993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99年,年僅28歲的他便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

       張首晟是出生在上海的美籍華人科學家,他的入選原因是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與拓撲絕緣體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張首晟從復旦大學出國留學,目前任教於史丹福大學。 2013年,張首晟與中國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的同事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成果也被認為屬於「諾獎級」。

       名單上的另兩位華人科學家都出生在香港,一位是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所長錢澤南,他是真核細胞轉錄因子的發現者,有可能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另一位是鄧青雲,目前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他發明了有機發光二極體。

獲獎者簡介:

       埃裡克·白茲格(Eric Betzig)是美國科學家,1960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伯市。1988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目前是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妮莉婭法姆研究學院組長。

       斯特凡·W·赫爾(Stefan W. Hell),德國科學家,1962年出生於羅馬尼亞,1990年獲得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是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部門主管。

       威廉姆·E·莫爾納爾(William E. Moerner),美國科學家,1953年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普萊森頓。1982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美國史丹福大學哈利·S·莫什教授和史丹福大學應用物理客座教授。

       (參考諾貝爾委員會官方新聞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諾貝爾獎,納米,顯微鏡,化學,澎湃,澎湃新聞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德美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三位獲獎者鳳凰科技訊 10月8日下午5點50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三位科學家獲獎,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Eric Betzig),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Stefan W.
  • 3科學家因「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諾貝爾化學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仁昌)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剛剛揭曉。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三人獲獎,以表彰他們「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結構」方面的貢獻。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諾貝爾獎官網上這樣介紹此次獲獎得主。  2019年,鋰電池研究終於等來了諾貝爾獎。這種重量輕、可充電、功能強大的電池,現在已被廣泛應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隨處都可見到鋰電池的身影。
  • 北大成像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獎人,打破了光學成像中長期存在的衍射極限,將螢光顯微成像的解析度帶入到「納米時代」,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巨大變化。
  • 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Yonath)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2010年:美國德拉威爾大學的Richard F. Heck、普渡大學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倉敷藝術科學大學的Akira Suzuki,他們發明了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因準晶體的發現而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科普: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解讀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原標題:科普: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解讀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記者和苗 付一鳴)從光學顯微鏡到能探知納米世界的超分辨顯微鏡,人類已可以追蹤細胞內的活動。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所表彰的科學研究突破了以往物體觀測尺寸的界限,使人類得以研究更微小的世界。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10月4日消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繼前日和昨日分別各有三名美國科學家獲得生理和醫學獎、物理學獎後,2017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名單上終於出現了非美國學者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格榮·漢森(Goran Hansson)宣布,因發明用於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
  •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Moerner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52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及德國三位科學家Eric Betzig、Stefan W. Hell和William E. Moerner獲獎。獲獎理由是「研製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三人將均分800萬瑞典克朗獎金。 Eric Betzig,美國公民。1960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市。
  • 因「基因編輯」兩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更新)
    【財新網】(記者 周辰)繼前日和昨日分別各有三名美國科學家獲得生理和醫學獎、物理學獎後,2017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名單上終於出現了非美國學者。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格榮·漢森(Goran Hansson)宣布,因發明用於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
  • 2017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得獎的是物理學家?
    他對新華社記者說,今年的化學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型,技術在科學發現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9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0萬美元),將由這三位獲獎者分享。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對這一問題做了一個交待。  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因為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而獲諾獎。  消息宣布後,不少科學界人士善意地調侃說,三個搞物理工作的「工匠」得了個化學獎。
  • 三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化學獎
    三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化學獎 (1/3) "← →"翻頁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美國科學家埃裡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因開發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3名科學家成功突破傳統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以更精確的視角窺探微觀世界。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 (約合111萬美元),將由三位獲獎者平分。
  • 三位科學家因核糖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圖)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展示3位科學家的照片。 新華社記者吳平攝新華網北京10月7日電 (記者 潘治) 生命體就像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精密的儀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職,有條不紊。
  • 看見病毒:顯微鏡的百年曆程
    病毒在19世紀末已被證實肯定存在,但因「阿貝極限」使光學顯微鏡無法達到更高的解析度,始終看不到病毒的蹤影。1941年,第一臺實用的相襯顯微鏡終於在蔡司公司誕生。當時的顯微鏡觀察細胞時都需要染色(染色會殺死細胞) ,而相襯顯微鏡則可直接觀察到活細胞的內部結構。目前,大部分高級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中都配置了相襯部件。相襯顯微鏡在細菌學、病理學等方面應用廣泛,生物學研究因此有了極大突破(澤尼克因論證相襯法及發明相襯顯微鏡的貢獻獲195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三名科學家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王宗英)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三位分別來自瑞士、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因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獎。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 4 )
    10月4日消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 三個物理"工匠"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社發(石天晟 攝)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用物理學家的才思推動生物化學革命——記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楊駿 李驥志 張家偉見人所未見的世界,一直是科學探索的一個目標。但如何去見呢?理論在先,還是工具改進在先?比如量子理論,是典型的概念帶來實踐和認知革命,而工具改進是否也會帶來類似革命?
  • 2名基因編輯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Jean-Pierre Sauvage、美國科學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