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乾貨 | 螢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對比

2020-09-07 瑞沃德生命科技

在上一期的專欄裡,我們對比了螢光成像和生物發光的基本原理。那針對自己的課題,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哪個好?什麼情況下選擇生物發光,什麼情況下選擇螢光成像?今天為大家解答關鍵問題:螢光成像和生物發光成像的優缺點是什麼?


一、螢光成像技術優點

數據來源:使用FOBI整體螢光成像系統對螢光染料Cy5標記的藥物進行觀察


相比生物發光成像,螢光成像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螢光蛋白及螢光染料標記能力更強

  • 螢光標記分子種類繁多,包括螢光蛋白、螢光染料、量子點標記等,可以對基因、蛋白、抗體、化合藥物等進行標記。應用範圍極廣,可以對樣本進行多色標記,一個樣本同時獲得多種細胞或藥物的分布。

2信號強度高

  • 螢光成像的光子強度較生物發光更強,持續時間長,對CCD的靈敏度要求相對較低,無需必配低溫冷CCD,即可獲得清晰成像結果。

3實驗成本低,成像過程簡單

  • 相比生物發光成像,成像前無需注射螢光素酶底物。有合適的激發光源照射,就可發出特定波長的發射光。只要螢光基團穩定,就可實現隨時激發、發光、檢測。

4從活體到離體均可成像

  • 相比生物發光只能在活細胞內才會發光。螢光蛋白或螢光染料只需保持螢光基團穩定即可穩定發光,並可在活體或離體組織器官進行觀察。在實驗前期螢光材料製備階段,可以直接在EP管中進行成像觀察。


二、生物發光技術優點

數據來源:Yichi Su. et al. Nature Methods volume 17, 852–860 (2020)


相比螢光成像,生物發光成像的主要優勢表現在:1特異性強,無自發螢光

  • 以螢光素酶作為體內報告源的生物發光方法,特異性極強。由於動物本身沒有任何自發光,生物發光具有極低的背景和極高的信噪比。

2高靈敏度

  • 生物體內很多物質在激發光的照射下,也會發出螢光,這些非特異性螢光背景會影響檢測靈敏度。螢光成像的靈敏度最高可在動物體內檢測到約104細胞,而生物發光具有在動物體內監測102數量級細胞的靈敏度。

3檢測深度更高

  • 對於需要在深部組織進行的研究(檢測深度在3~4cm),應用生物發光是最佳選擇。

4精確定量

  • 由於螢光素酶基因是插入細胞染色體中穩定表達的,單位細胞的發光數量、發光條件相對穩定。即使標記細胞在動物體內有複雜的定位,亦可從動物體表的信號水平測量出發光細胞的相對數量。

總結:

螢光成像和生物發光技術,互為補充,分別滿足不同的研究領域。對於不同的研究,可根據兩者的特性及實驗要求選擇。例如在腫瘤生長與轉移、藥物的分布與代謝、納米顆粒的靶向性與代謝、植物基因的表達、生物相容性材料開發、新型標記技術的開發等多個研究中均可用到螢光成像技術。


下期預告:

無論大家是選擇生物發光或者螢光成像技術,苦惱總是有,例如:生物素在體內可以維持多長時間?螢光蛋白和染料種類繁多,該怎樣選擇?下期繼續為大家介紹關於活體成像技術應用與選擇的問題與難點。


參考文獻

1.Su, Y., Walker, J.R., Park, Y. et al. Novel NanoLuc substrates enable bright two-population bioluminescence imaging in animals. Nat Methods 17, 852–860 (2020). 2.M.KeyaertsV.CaveliersT.Lahoutte Comprehensive Biomedical Physics Volume 4, 2014, Pages 245-256.


關於FOBI整體螢光成像系統專業用於螢光成像,針對螢光成像應用而設計。採用LED漫射光源對樣本進行激發,使用真彩色快速成像照相機並搭配多種專業濾光鏡進行圖像採集,能夠快速實時得到直觀、高品質的圖像和視頻。

相關焦點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激發譜是螢光物質在不同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測得的某一波長處的螢光強度的變化情況,也就是不同波長的激發光的相對效率;發射譜則是某一固定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螢光強度在不同波長處的分布情況,也就是螢光中不同波長的光成分的相對強度。
  • 技術乾貨 | 活體成像中螢光蛋白挑選指南
    上期文章中,我們對比了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的不同點。隨著螢光標記技術進一步發展,螢光成像的應用範圍已經大大超過了生物發光,可以滿足大部分實驗需求。螢光成像需要對檢測的細胞或分子進行螢光標記。標記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利用內源螢光信號,在細胞中表達螢光蛋白進行標記;第二種利用螢光分子對細胞、藥物或納米顆粒等分子進行標記。
  • 還不清楚生物發光成像和螢光成像的區別?一文詳解
    如同螢火蟲和發光水母一樣,活體光學成像技術也包括生物發光與螢光成像兩種。它們的區別在哪裡?是否所有的活體成像設備,都能同時檢測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呢?生物發光與螢光成像不同點——產生光子的原理不同類似於我們都是通過肉眼去觀察螢火蟲和發光水母一樣,生物發光與螢光成像在本質上,都是機體中特定的細胞或材料發出光子,被高靈敏度的CCD檢測到形成圖像,但是生物發光與螢光成像產生光子的過程和機制是完全不同的。
  • 活體生物發光成像技術應用領域問題解答
    所以螢光標記小分子只是在不具備PET的使用條件後的一個替代方法,並不是最合適的方法。國外一般都是用PET標記小分子藥物進行相關的研究。 為什麼小動物CT不適合做腫瘤學研究?生物發光成像和小動物CT比較,有什麼優勢?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和傳統的螢光材料比較,它們具有光譜可調和光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在近紅外生物成像和非線性光電子器件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尤其是上轉換納米晶一般被808和980納米近紅外光激發,恰好處於第一個生物透明窗口,具有生物組織穿透性強和低光熱損傷等特性。然而,上轉換納米晶的量子效率一般都很低(低於1%),嚴重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為了克服這種缺陷,科學家們研發了眾多的物理和化學手段來提升它們的吸收和發光效率。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一、技術原理 1. 標記原理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量子點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標記材料,其在長時間生命活動監測及活體示蹤方面具有獨特的應用優勢。與傳統的有機螢光試劑相比較,量子點螢光比有機螢光染料的發射光強的20倍,穩定性強100倍以上,具有螢光發光光譜較窄、量子產率高、不易漂白、激發光譜寬、顏色可調,並且光化學穩定性高,不易分解等諸多優點。
  • Pearl Imager活體成像系統——靈敏,簡單,高效的螢光成像技術
    分子成像技術就是利用非侵入性的活體影像檢測來提供疾病特異性的分子信息,其操作簡便及直觀性成為研究小動物活體成像的一種理想方法。利用這種成像技術,可以直接實時觀察標記的基因及細胞在活體動物體內的活動及反應.利用光學標記的轉基因動物模型可以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藥物研究及篩選等。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技術一般分為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收藏】生物成像技術乾貨視頻回放速遞!
    稀土納米材料作為螢光探針表現出無生物自發螢光、高靈敏、深穿透、無閃爍等一系列優勢。鑑於此,申請人圍繞疾病診斷用稀土納米探針開展工作:實現了稀土納米探針診斷性能調控,並進一步探索了其在腫瘤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潛力。
  • 生物發光成像技術 或改變基因調控研究
    《免疫學趨勢》2020.11幾千年來,生物發光的奇妙過程一直吸引著人類。最近催化螢光素酶的廣泛應用,加上編碼不同螢光素基質的基因和通路的發現,意味著生物發光成像(BLI)將徹底改變生物醫學中基因控制的縱向和動態研究,包括免疫反應的調節。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安德魯·戴蒙德等研究人員綜述了生物螢光成像方法的最新進展,有望啟發我們對體內基因和免疫系統內表觀遺傳控制的理解。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相比於目前採用的螢光蛋白,新螢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其中,螢光成像是生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傳統的顯微鏡存在空間帶寬積有限、景深不足和無法解調三維位置的問題。於是,介觀成像成為研究熱點,這是一種連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特殊顯微技術,能實現多個尺度的測量,觀測範圍可以細微至微米量級,亦可以龐大至釐米量級。
  •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 幫助人們看清「神經」活動
    但也正是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學科的共同促進,才促使著人們醫學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螢光探針成像技術,就是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螢光探針技術都是一知半解。其實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話,就會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很多螢光現象,例如螢火蟲、螢光棒以及閃閃發光的水母等。
  • ...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螢光,成像,腫瘤,切片,張凡...
    原標題:腫瘤精準診斷新方法有望試行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一項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並引起了國際關注。該校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經實驗發現,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可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  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
  • 新穎的3D光學成像技術提高了螢光顯微鏡效率
    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使用螢光顯微鏡來研究生物細胞和生物的內部運作。但是,這些平臺中的許多平臺通常太慢,無法跟隨3D的生物學作用,並可能在強光照射下對生物樣本造成破壞。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不斷突破傳統極限。生命科學研究,要求成像系統在不影響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視野,更高解析度,更高速度的三維成像。這也意味著對成像探測器 - 科研相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發光學報9個招募撰稿人/主筆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實現高靈敏度、高解析度和高信噪比的成像,在腫瘤診斷、小分子體內檢測、生物傳感和免疫分析等領域展示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
  • 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
    原標題: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最新進展 【引言】 RNA在生物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信使RNA(mRNA)和微型核醣核酸(miRNA)的成像不僅能夠學習mRNA的形成和轉錄以及參與各種生命過程的miRNA的生物合成,而且有助於檢測癌症。高性能RNA成像探針大大擴展了人們對生命過程的看法,增強了癌症檢測的準確性。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