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這項諾貝爾化學獎技術,再次登上《自然》!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自從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成像技術斬獲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以後,螢光成像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科學家將顯微鏡的解析度從幾百納米提高到了幾十納米,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強大而有力的工具,從而讓我們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奇妙的生物微觀世界。例如,存在於我們體內的細菌群落在人類健康和生物學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這些微生物種類繁多。但是這些微生物是如何起作用?它們之間又是如何在功能上相互作用?這些問題都不得而知。

圖1. 人舌頭表面的微生物群落。

2020年3月24日,《Cell reports》期刊上刊登了哈弗大學牙科醫學院Borisy等人的研究成果----一張「人舌頭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圖。研究發現,舌頭上的細菌不是隨機堆積的,它們其實有著非常複雜、高度結構化的空間組織。用文章作者Borisy的話來說:它們就像是我們的身體器官。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實驗室開發的組合標記和光譜成像-螢光原位雜交(CLASI-FISH)技術,這項技術包括用多個螢光團標記給定類型的微生物,極大地擴展了單一視野下同時識別和定位的不同種類微生物的數量。

這項工作的創新在於,以前沒有人能夠以區分所有不同細菌的方式來觀察舌頭上的生物膜,可視化它們如何排列自己。以前大多數關於細菌群落的研究僅基於DNA測序,但是要獲得DNA序列,首先得研磨樣本提取DNA,這會破壞細菌群落神奇的空間結構。而利用CLASI-FISH技術成像,可以在保留空間結構的同時識別細菌。

遺憾地是,雖然光譜成像和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的組合,可以區分在同一圖像中捕獲的15種和120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但是這些技術的缺點是需要大量螢光標記探針

突破!HiPR-FISH新技術可識別並創建數百種微生物的位置和特性空間圖

近日,康奈爾大學Shi Hao 和Iwijn De Vlaminck等人通過將新型探針設計與自定義圖像分析相結合,開發了一種超越先前FISH基準的技術---通過螢光原位雜交進行的高系統發育解析度微生物組定位(HiPR-FISH),以創建數百種甚至數千種不同微生物物種的位置和特性的複雜空間圖。研究人員將該技術應用於小鼠腸道微生物組和人類口腔菌斑微生物組兩個不同的系統,成功獲得了相應的微生物群結構圖譜。該工具將幫助科學家了解複雜的微生物群落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的環境(也就是我們的身體)。相關研究以「Highly multiplexed spatial mapping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為題,發表在《Nature》上,Shi Hao 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康奈爾大學Iwijn De Vlaminck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如何識別並定位微生物群落

要點一:為了定位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被稱為編碼探針的DNA探針,使其與目標細菌的物種特異性序列(16S核糖體RNA)相匹配。該編碼探針的兩側是探針的組成部分,稱為讀出序列,每個讀出序列被融合到對特定讀出序列具有特異性的螢光團的另一個DNA探針靶向。由於細菌細胞包含數百個16S rRNA複製片段,因此每種細菌都可以通過一系列編碼探針來靶向:每種靶向相同的RNA序列,但側翼為不同的讀出序列對,從而可以關聯多種讀出序列與特定的物種(圖2)。

圖2. HiPR-FISH技術以高空間解析度識別1000多種細菌的組合策略。

要點三:根據所使用的編碼探針,每種細菌物種最多可以結合十種可能的螢光團。這樣一來,該技術便可以「繪製」總共1,023種大腸桿菌的色彩組合(圖3d),每種顏色都用獨特的二進位條形碼進行螢光標記。以識別單個細菌種類。

要點四:隨後使用共聚焦顯微鏡用雷射點亮螢光標記,可以通過光譜成像監控和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對圖像中的微生物進行分類,可以同時解碼細菌身份 (圖3g)。HiPR-FISH通過將編碼序列簡化為廉價合成的DNA序列,並且僅需要十種不同類型的螢光團,從而產生了一種具有單細胞解析度的高效且經濟高效的技術。

圖3. HiPR-FISH技術的工作原理圖。

Shi和同事使用自動程序描繪密集人群中的大量單個細胞,使用HiPR-FISH定位,確定小鼠腸道樣品和人類口腔微生物樣品中單個細菌的種類,並繪製了它們的空間圖。

圖4. 人口腔的微生物群落空間圖。

Iwijn De Vlaminck教授稱:這種使用單細胞水平圖譜對複雜群落進行分析,使得定量研究細菌的空間組織成為現實,例如確定宿主中特定微生物物種之間的距離。通過闡明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學,這項工作為探索複雜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徑。這對於回答有關微生物群落行為的關鍵問題非常重要,例如,微生物群之間互動以及這些互動是如何發生的,對宿主有何影響。因此,HiPR-FISH技術通過對複雜社區中數百種微生物之間的空間距離進行微米級的製圖,開啟了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新紀元。

此外,空間作圖可能是研究並可能治療以細菌為主要罪魁禍首的一系列疾病的重要工具,例如炎症性腸病,結腸直腸癌和感染。「我們想更深入地研究微生物群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系統的生物學,並試圖了解當您患上疾病時這些空間動態如何變化,」 文章的第一作者Hao Shi說。 「我們想看看是否能提供任何線索和治療見解,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來幫助人們。」

參考文獻:

Shi, H., Shi, Q., Grodner, B. et al. Highly multiplexed spatial mapping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983-4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83-4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突破!這項諾貝爾化學獎技術,再次登上《Nature》
    自從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成像技術斬獲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以後,螢光成像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科學家將顯微鏡的解析度從幾百納米提高到了幾十納米,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強大而有力的工具,從而讓我們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奇妙的生物微觀世界。
  • 突破!這項諾貝爾化學獎技術,再次登上《Nature》!
    斬獲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以後,螢光成像技術飛速發展。以前大多數關於細菌群落的研究僅基於DNA測序,但是要獲得DNA序列,首先得研磨樣本提取DNA,這會破壞細菌群落神奇的空間結構。而利用CLASI-FISH技術成像,可以在保留空間結構的同時識別細菌。  遺憾地是,雖然光譜成像和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的組合,可以區分在同一圖像中捕獲的15種和120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但是這些技術的缺點是需要大量螢光標記探針。
  • 中國再次登上「熱搜」!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
    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原來,我國最新研製的泵後擺火箭發射機試車成功了,據了解,我國在很長一部分時間在長徵系列的發動機都是利用這個裝置來進行實驗的,這一次的突破更讓我們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第三個擁有此一項技術的國家,因此這對我國來說是絕無僅有的天大好消息。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在此領域投入大量技術研發,最終成功掌握泵後擺技術。
  • 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olivia chan • 2019-08-17 16:50:37 來源:前瞻網 E5050G2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再次頒給革新性工具:細數多項榮膺諾獎的技術
    近幾年來我們對「冷凍電鏡(Cryo-EM)這個名詞越來越熟悉,這可能與包括清華大學生科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等在內的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成果有關。這種革新性的技術為生物化學研究領域帶來了一番新的面貌,比如今年榮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生物鐘研究,還有去年爆發的寨卡疫情,都是這項新技術實際應用的例子。
  • 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黃琨 • 2019-12-06 11:48:29 來源:前瞻網 E2406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在研究這些具備「不連續」特徵物質的時候,成功創造出了 「拓撲絕緣體」。
  • 我國電磁炮再次現身,一關鍵技術獲突破,停靠碼頭或開始新的測試
    5月下旬,我國艦載電磁炮試驗平臺,安裝有試驗型電磁炮的936號坦克登陸艦再次現身。這是它今年1月份被曝出海試驗後,再一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此次936號坦克登陸艦停靠在船廠碼頭,說明它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維護與調整後,或許將開始新的測試。
  • 「我是最早知道這個重大突破的人之一」,新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校友...
    兩位新晉諾獎女科學家在今年2月就獲得了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化學獎,而因疫情錯過給兩位優秀科學家親手頒獎的沃爾夫基金會主席、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主席獨家透露,正在為明年的盛大頒獎禮做籌備。
  •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封面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中國商業小衛星登上《NatureAstronomy》封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兩位女科學家因「基因編輯技術」斬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生物化學家 諾貝爾委員會在官方頒獎詞中表示:「藉助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精準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CRISPR /cas9基因剪刀徹底改變了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機遇,有望催生創新性癌症療法,並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這一人類夢想美夢成真。」
  • 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
    中新網10月7日電(劉丹憶)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貢獻。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日本科學家再次入選
    整理 | 常春藤 2019年10月9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鋰電池領域的三位學者: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惠廷漢姆和日本學者吉野彰。
  • 這是一把怎樣的「基因剪刀」?兩位女科學家憑啥獲諾貝爾化學獎
    《科學》將它評為年度十大突破之首這是一把怎樣的「基因剪刀」呢?其一經問世就迅速應用於世界各地的實驗室。2015年,《科學》將它評為年度十大突破之首。「基因編輯技術其實已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早期技術識別基因序列比較麻煩,難以廣泛地在普通實驗室裡操作。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因發明「基因剪刀」,兩位女科學家首次同時獲獎
    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新華社發(魏學超攝)百年諾貝爾化學獎昨天首次由兩位女科學家分享。北京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德國馬普病原學研究所教授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弗·道德納,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 詳解2014 諾貝爾化學獎:超越光學顯微成像極限
    1873年,顯微技術專家Ernst Abbe提出了傳統顯微成像技術的物理極限值:這種技術的解析度將永遠不能超過0.2微米。這一預言導致在20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裡,科學家們都相信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將永遠無法讓他們突破到更細微的尺度上(Fig 1)。一些細胞內部的細胞器,如為細胞活動提供能量的線粒體,它們的輪廓是可以看到的。
  •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詞:DNA修復機製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這三位化學獎得主,在分子層面繪製DNA細胞修復機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新的修復機制被發現上世紀70年代初,科學界認為,DNA是種非常穩定的分子。但託馬斯·林達爾認為,如果按照DNA的衰減速率,地球生物的循環往復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這個觀點支撐引導下,林達爾發現了一個新的分子運行機制——鹼基切除修復,這種機制可以抵消DNA的消亡。
  • 「以蚊滅蚊」|雄蚊感染 雌蚊絕育,新滅蚊技術登上《自然》
    「最快1-3年,『以蚊治蚊』技術就可推廣應用。」巴西批准利用轉基因蚊子控制登革熱傳播,但目前,轉基因蚊子在大多數國家都面臨監管難題。「政府批准有難度。」本文轉載自「健言」本文原標題:「以蚊滅蚊」,對抗登革熱,這項技術登上了《自然》
  • 因發明「基因剪刀」,兩位女科學家首次同時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北京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德國馬普病原學研究所教授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弗·道德納,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自兩位女科學家於2012年發明CRISPR/Cas9「基因剪刀」以來,它們的使用激增,其一經問世就迅速應用於世界各地的實驗室。
  • 剛剛,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揭曉了!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和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對「冷凍電子顯微術」領域的貢獻。2013年,冷凍電鏡技術的突破給結構生物學領域帶來了一場完美的風暴,迅速席捲了結構生物學領域,傳統X射線、傳統晶體學長期無法解決的許多重要大型複合體及膜蛋白的原子解析度結構,一個個被迅速解決,紛紛強勢佔領頂級期刊和各大媒體版面。
  • 2020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竟是生物學家
    昨天幾個朋友在一起玩,大家都提及了我們原來單位的很多老人得了癌症或者老年痴呆症,導致他們的一大家子的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大家都希望我們自己以後老了不要得這兩種病拖累自己的家人。也希望以後有特效藥可以治癒這兩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