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2020-12-06 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和物理學院的團隊緊密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發明了一種新的雙模態超解析度顯微鏡。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相關成果以「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assisted diffraction computational tomography reveals the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of the cellular organelle interactome」於1月28日發表在國際高水平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並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

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光漂白和光毒性,目前的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同時也很難實現活細胞中的三維長時程超解析度成像。另一方面,無標記成像可以實現無損三維成像,但是它也受限於低空間解析度和對比度,另一方面缺乏特異標記也限制了它的生物醫學應用。為了克服這些瓶頸,北京大學跨院系團隊通力合作,研發出來的SR-FACT成像技術同時具備超高解析度、足夠對比度和三維成像能力,能夠實現活細胞雙模態超解析度成像。其中螢光超分辨解析度優於100納米,而無標記三維成像的解析度為XY方向200 納米,Z方向500納米左右;在40×40×20μm3的視場中,雙模態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的時間解析度可以達到0.8Hz。

COS-7細胞分裂過程的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三維成像結果

六種細胞器在SR-FACT下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同一黑色液泡小體分別協調與線粒體、溶酶體以及脂滴的結合和分離

應用SR-FACT,他們證明無需標記就可以同時高速三維成像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細胞器的結構、動態以及相互作用的全景圖,並在多種細胞中都鑑定出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dark-vacuole bodies)」,在細胞器互作網絡中起到中心作用,並參與細胞衰老過程。這些結果也展示了SR-FACT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例如無標記、長時間、三維超解析度的觀察細胞內的相分離過程,細胞間外泌體通訊,細胞內吞過程以及病毒入侵等過程。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博士後董大山、博士後黃小帥和博士研究生李柳菊,通訊作者是物理學院的施可彬研究員和分子醫學所的陳良怡教授,合作者還包括數學學院毛珩老師和中科院動物所劉光慧研究員。

該項工作得到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博士後創新人才計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和北京大學高性能計算校級公共平臺的支持。團隊成員也承擔由北京大學牽頭的十三五「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這個工作也充分體現學科交叉在發展尖端成像技術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對細胞內新結構和新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然而,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及光毒性,其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難以用於細胞內不同細胞器間複雜代謝過程的研究。電子顯微鏡雖然具有更全面及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但不能對活細胞進行動態成像。即使在活細胞的超分辨螢光成像中,依然也需面對螢光漂白效應對三維成像速度、成像總時程的限制。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細胞器互作動態真面目
    正如城市一樣,細胞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微觀世界」,一個細胞內有多種不同的細胞器負責物質輸運、新陳代謝、基因遺傳、內分泌調節等功能。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
  • 突破傳統光學衍射極限:新一代Nanoimager可輕鬆實現超分辨螢光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潘雷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超分辨光學成像小談
    1873年,德國科學家阿貝(Abbe)根據衍射理論首次推導出遠場衍射分辨極限(阿貝提出的空間頻譜的概念,為日後顯微鏡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中荷蘭科學家澤尼克基於該思想發明了相差顯微鏡,獲得195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從貼壁細胞的形態分析,大多數細胞器通常分布在靠近基底膜1微米的深度範圍內。然而,這一深度範圍已經超出了全內反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螢光顯微鏡(TIRF-SIM)技術的成像深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課題組發現,當激發光的入射角略低於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時,可以獲得與物鏡景深相匹配的照明深度。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到了現代社會,要看清楚微觀世界,人們研究出了顯微鏡。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的發明者,這一技術利用特定的螢光染料實現光學的超分辨,突破衍射極限,到達200納米以下的尺度。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看到細胞的精細結構。
  • 金大勇/席鵬/張昊 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
    正如我們的城市一樣,細胞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微觀世界」,一個細胞內有多種不同的細胞器負責物質輸運、新陳代謝、基因遺傳、內分泌調節等功能。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我們能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
  • 基於光子晶片的超分辨顯微鏡
    今天,基因表達的螢光蛋白允許對活生物體進行高度特異的多色標記,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生動、動態、三維(3D)的生命過程的壯觀細節。然而,在傳統的寬場顯微鏡中能夠光學分辨的最小尺寸d受到衍射極限的限制。根據阿貝標準,當用數值孔徑(NA=1.49)的物鏡對綠色(λ≈500 nm)螢光樣品成像時,可以分辨小到d=λ/(2×NA)=500nm/(2×1.49)=168nm的特徵。
  • 北大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什麼是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 我們人眼一般最小能看見大約0.1毫米的東西, 而生物的基本單元 -- 細胞的直徑平均約為20微米或0.02毫米, 所以對生物微觀世界的觀察需要使用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技術有很多優點,不但能放大微觀世界,同時還對樣品沒有損害,並且可以特異地觀察目標對象。這種特異性一般是通過螢光顯微技術實現的。
  • 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與合作者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正如城市一樣,細胞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微觀世界」,一個細胞內有多種不同的細胞器負責物質輸運、新陳代謝、基因遺傳、內分泌調節等功能。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
  • 冷凍電子顯微學與「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專題...
    19日下午,「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作為大會三大專題之一,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孫飛研究員主持下,順利召開。會議圍繞「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共安排了6個專題報告,吸引了來自海內外400多名代表與會。
  • 北大成像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
    光學顯微技術有很多優點,不但能放大微觀世界,同時還對樣品沒有損害,並且可以特異地觀察目標對象。這種特異性一般是通過螢光顯微技術實現的。螢光是物質吸收光照後發出的光,一般發射光波長比吸收光波長較長,因此可以單獨檢測螢光,對目標實現高靈敏度的檢測。然而,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是有限的。由於光的衍射,即使一個無限小的光點在通過透鏡成像時也會形成一個彌散圖案,俗稱「艾裡斑」。
  • 【Light在線】問答實錄:超分辨成像與單細胞分選技術
    (2)想用來做3D活體成像,其光對活體損傷性,以及成像速度,對比下要選擇那種超分辨技術,了解到還有MINFLUX,結合了STED和PALM。答:X,Y解析度和環形光有關,大概在50nm左右,一般商用系統會介紹說最好能到30nm,典型值50nm。速度方面,有28幀/s,可做活的。活老鼠那個STED實驗也可以到60nm。
  •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孫自法 攝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已應用於中外研究機構  中新網蘇州1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簡稱「超分辨光學顯微鏡」)12月26日在蘇州通過驗收
  • 諾獎得主「封神」:新顯微技術看清細胞內每個細節!|獨家專訪
    (來源:《科學》)一加一大於二顯微技術在今天有很多選擇,但都不完美:要麼觀察的細胞結構不完整,要麼無法應用螢光,要麼解析度不夠,要麼視野太小。依靠螢光分子標記,光學顯微鏡下就可以輕鬆識別特定的細胞結構,而超解析度的螢光顯微鏡提升了清晰度。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