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與合作者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2020-12-05 MBA中國網

正如城市一樣,細胞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微觀世界」,一個細胞內有多種不同的細胞器負責物質輸運、新陳代謝、基因遺傳、內分泌調節等功能。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

脂膜廣泛存在於亞細胞器中,其形態、組成和脂質相協同調節生物物理膜特性、膜蛋白功能以及脂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雖然脂膜在亞細胞器生化功能和互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由於其化學成分類似,不同類型的脂膜的分類、相互作用研究和長時間動態觀察均十分困難。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南方科技大學金大勇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光譜偏振光學斷層成像技術(SPOT),結合親脂探針,從光強、光譜和偏振三個光學維度分別解析脂膜的形態、極性和相位,首次實現了細胞內10種亞細胞器膜的同時成像並對其脂質動力學進行了分析。這一工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相比於現有的其他螢光成像技術,此次自主研發的SPOT技術利用六張原始圖像即可獲得螢光強度、光譜和偏振多個維度信息,成像速度快,可實時觀測亞細胞器的動態變化。該技術良好的光學層切能力同時提高了偏振探測精度和光譜探測精度,首次利用光學成像技術得到亞細胞器內部的脂質異質性動態,對脂質極性和位相進行量化觀察。

利用SPOT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內脊和外膜的脂質異質性以及內吞體在成熟過程中脂質成分的改變。通過實時監測,研究人員捕捉到了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膜異質性的動態改變,以及TNT形成過程,和線粒體脊消失過程中脂質成分的動態改變。

SPOT監測到細胞分裂過程中脂膜的動態改變

傳統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標記方法,最多只可進行四種細胞器的同時成像。SPOT突破了傳統光學成像維度限制,從三維空間、時間、偏振和光譜六個維度實現高時空解析度的活細胞成像。通過膜形態、脂質極性和脂質相的協同作用可以對十種亞細胞器同時成像和分類,將為脂質組學和細胞器互作研究再添利器。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助理教授張昊,清華大學博士生劉文輝和北京大學博士生李美琪為本工作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席鵬、金大勇和張昊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本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科創委項目等的資助。

席鵬課題組近年來致力於偏振超分辨成像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此前完成的工作包括:(1)開發偏振偶極子超分辨成像SDOM技術(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2016),得到Nature Methods的亮點評價(https://doi.org/10.1038/nmeth.4061 );(2)將SDOM應用於金納米粒子的SERS超分辨成像(Nanoscale 2018);(3)開發了減幀SIM技術來提升結構光成像的速率2倍以上(IEEE TIP2018);(4)開發偏振結構光超分辨成像pSIM技術(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得到Nature Methods的亮點評價(https://doi.org/10.1038/s41592-019-0682-6 );(5)提升偏振樣本的SIM成像解析度(Optics Express 2020),並開發基於雷射幹涉和數字微鏡陣列的低成本SIM技術(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20)。這些工作為本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金大勇/席鵬/張昊 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
    最近,南方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金大勇教授和席鵬教授研究團隊近期成功開發了光譜偏振光學斷層成像技術(SPOT),結合親脂探針,從光強、光譜和偏振三個光學維度分別解析脂膜的形態、極性和相位,首次實現了細胞內10種亞細胞器膜的同時成像並對其脂質動力學進行了分析。這一工作剛剛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 ...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細胞器互作動態真面目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南方科技大學金大勇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光譜偏振光學斷層成像技術(SPOT),結合親脂探針,從光強、光譜和偏振三個光學維度分別解析脂膜的形態、極性和相位,首次實現了細胞內10種亞細胞器膜的同時成像並對其脂質動力學進行了分析。這一工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科研| 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任秋實課題組在光學相干層析血管造影...
    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任秋實課題組開展了基於深度學習的光學相干血管造影成像技術研究。」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109/TMI.2020.3035154),第一作者為任秋實課題組博士後姜喆。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發展三維激子和電荷傳輸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側鏈和端基同時氟化策略設計併合成了具有三維堆積和激子/電荷傳輸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相關工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Adv. Mater., DOI: 10.1002/adma.202000645)。
  •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揭示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DOI:10.1021/jacs.0c09800)。
  • 南科大金大勇團隊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街景地圖」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席教授金大勇研究團隊和北京大學教授席鵬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光譜偏振光學斷層成像技術(SPOT),結合親脂探針,從光強、光譜和偏振三個光學維度分別解析脂膜的形態、極性和相位,首次實現了細胞內10種亞細胞器膜的同時成像並對其脂質動力學進行了分析。
  • 北大教授席鵬:發明線粒體DNA跟蹤法,攻克癌症的「照明燈」
    為了辨認叛軍的DNA準確的GPS位置,科學家發明了更厲害的顯微鏡觀察法——STED超分辨技術。你可以這麼理解,在傳統顯微鏡上,加了個功率超強的探照燈。結果功率超強,加的不但是探照燈,還特麼是個加特林雷射炮,山寨是看清楚了,裡面的叛軍也死了。 科學界急需安全的辨認技術。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虹課題組在Nature發文……【北大發布(4.27...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側鏈和端基同時氟化策略設計併合成了具有三維堆積和激子/電荷傳輸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相關工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廉林研究員課題組與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崔鐵軍教授課題組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研製了2.4GHz這一無線保真頻段的電磁感知系統原型,實現了兆赫茲幀率的高質量微波成像和高精度肢體語言識別,為開發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感知系統開闢了新思路
  •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基於PM6:Y6:PQD的太陽能電池PCE高達16.6%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將具有強吸收、強螢光、高載流子遷移率和高介電常數的鈣鈦礦量子點摻入有機太陽能電池中,降低了能量損失,提高了器件效率,相關工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2015年,佔肖衛課題組提出了稠環電子受體的概念,發明了明星分子ITIC。2018年,他們將稠環電子受體摻入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提高了器件效率及穩定性。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微腔表面對稱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2.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學成像技術——多角度幹涉顯微鏡(MAIM),實現了對生物體內活細胞的多色、長時程、高速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器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孫自法 攝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已應用於中外研究機構  中新網蘇州1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簡稱「超分辨光學顯微鏡」)12月26日在蘇州通過驗收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地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分別為(排名不分先後):基礎研究類:1. 微腔表面對稱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2.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基礎研究類(排名不分先後):微腔表面對稱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北京大學工學院王啟寧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王啟寧研究員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於2020年10月8日以長文 (Regular Paper)形式發表了他們題為Energy Regeneration From Electromagnetic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提出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分子設計...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