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05 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410088y)。

硼和氮在元素周期表中與碳相鄰,是由硼和氮構成的典型化合物。氮化硼(Boron Nitride)材料與碳材料結構相似,密度相當,如它們都能形成結構相似的一維納米管,二維納米片和三維的金剛石結構。然而與碳不同的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氮化硼材料均為絕緣體,而碳在某些特定的構型中可以表現出金屬特性。由於氮化硼材料具有非常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因此氮化硼通常被用作高溫絕緣材料。若能實現氮化硼的金屬化,必將大大拓寬其應用領域,為此科學家們做了不懈的努力。現有的研究表明,儘管單質硼和氮均可通過高壓手段實現金屬化,它們構成的二元化合物氮化硼卻在高壓下仍然表現出絕緣特性。在純的硼化氮材料中,由於硼和氮的電負性差別很大,硼和氮通常會形成強的極性共價鍵,使得電子高度局域,所以在純的氮化硼材料中實現金屬特性非常困難。儘管可以通過邊緣或表面修飾、外加電場等改變外界物理化學環境來實現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但由此獲得的並非是氮化硼材料的本徵金屬特性。

王前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通過分析實現氮化硼材料金屬化所需的條件,利用硼原子可以形成多電子多中心鍵的特性,設計出了一類具有sp2-sp3複合雜化方式的氮化硼四方晶繫結構,並通過高精度的理論計算與模擬論證了其熱力學亞穩特性和動力學穩定性,電子結構計算表明這類氮化硼材料具有金屬性。由於這類新結構中的原子所採取的獨特堆垛方式,導致了sp2雜化的B原子中部分p電子表現出離域特性,而金屬特性正是來源於這些離域電子。這種金屬性氮化硼材料在製備新型電子器件等方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這一發現也使得人們對於氮化硼這一傳統絕緣材料有了新的認識。

JACS在「Spotlights on Recent JACS Publications」專欄中以「High-Temperature Insulator Has Metallic Potential」為題,將此研究工作選為亮點作了重點評述(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4124016)。此外,Wiley-VCH 旗下的Chemistryviews網站以「Anything C Can Do, Can BN Do Better?」為題對這一工作進行了專題評述(http://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ezine/5584641/Anything_C_Can_Do_Can_BN_Do_Better.html)。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張順洪,通訊作者為王前教授,合作者包括日本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的Yoshiyuki Kawazoe教授,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物理系的Puru Jena教授。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973項目的資助。


工學院新聞連結:http://www.coe.pku.edu.cn/subpage.asp?id=5013

編輯:歆琴

  

   


相關焦點

  • 工學院段慧玲課題組在金屬材料強度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晶體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與晶粒尺寸和樣品外觀尺寸相關。材料屈服強度隨晶粒尺寸減小而增加的現象由著名的Hall-Petch關係描述,然而,材料的屈服強度隨樣品外觀尺寸增加而減小直到變得與樣品尺寸無關這一重要特性的內在物理機制及統一描述卻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和《先進材料》發表了4篇論文。有機光伏材料可分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過去的幾年裡,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給體材料已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是高分子還是小分子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類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單結電池效率均超過11%。
  • 工學院謝廣明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方面取得新...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教授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近年來,隨著機械、電子、材料及仿生科學的飛速發展,由不同類型的流場傳感器陣列組成的人工側線系統被逐漸地開發出來,並應用於水下機器人,嘗試模擬魚類側線系統感知水流信息的功能,提高水下機器人對外部環境的感知能力。然而,實際上,人工側線系統的應用一直是一個挑戰,鮮有實際應用案例。謝廣明課題組是國內較早展開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的團隊,強調以自然為師,向自然學習。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當前,由於無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較低,其激子極化激元僅在寬禁帶半導體或者造價昂貴的量子阱中結構中實現。儘管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較大的激子結合能,其弱非線性係數及較差的晶格質量極大地阻礙了極化激元的凝聚。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工學院楊槐課題組在電場響應型液晶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楊槐教授課題組在響應型柔性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響應型光子晶體因其可調控的周期性結構和對特定頻率光波的有效控制,被認為是一種新型智能材料並在下一代納米光子技術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精細的微觀結構和複雜的製備工藝要求為其發展帶來了重大挑戰。在眾多有機和無機材料當中,液晶材料既具有晶體的微觀分子排列結構又具有液體的宏觀流動性,因此可自組裝形成周期性結構且對外界刺激保持高敏響應,是製備響應型光子晶體的一種理想材料。
  • 工學院孫強教授研究組在二維多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Soc.》最近刊發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孫強教授研究組的論文「Magnetism of phthalocyanine-based organometallic single porous sheet」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204990j), 報導了他們在二維多孔金屬有機單原子層材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 北京大學工學院王啟寧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王啟寧研究員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於2020年10月8日以長文 (Regular Paper)形式發表了他們題為Energy Regeneration From Electromagnetic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員謝曉明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出單原子層高質量石墨烯
  • 工學院謝廣明課題組在多智能體協作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期,工學院謝廣明教授團隊在多智能體系統的編隊控制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論文以長文(full paper)形式發表於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國際頂級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 工學院陳匡時課題組在活細胞基因表達可視化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陳匡時課題組研製出一種能在活細胞中檢測單個RNA的分子探針,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Biomaterials,題目為「Single-MoleculeMS2-GFP系統是目前在活細胞內檢測單分子RNA的主要工具,對於研究細胞生理以及疾病的早期發生與發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同濟大學許維課題組在聚乙炔鏈的表面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與瑞士Empa研究所Roman Fasel教授課題組等關於聚乙炔鏈在表面原子級精準製備、表徵及電子學性質測量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此外,基於對聚乙炔的研究而發展起來的SSH 模型在解釋一維材料的電子學以及拓撲學性質等方面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對於聚乙炔本徵電子學特性的深入理解仍然受限於材料的原子級精準製備和表徵。
  • 石墨烯類膜材料質子輸運特性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燃料電池和氫技術...
    近日,我校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的吳恆安教授和王奉超特任副研究員,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及荷蘭內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石墨烯類膜材料質子輸運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石墨烯以及氮化硼等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二維納米材料可作為良好的質子傳導膜。
  •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4-17  瀏覽: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在材料設計中,引入滷原子是最常見且有效改善光譜、能級以及聚集形貌等基本特性的分子設計方法。目前,眾多高效率給、受體材料的製備過程大多包含步驟冗長、產率較低且成本高昂的氟化過程,嚴重製約了有機光伏材料的大批量製備研發進程。
  •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1703008)和北理工創新人才科技資助專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基金)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崔彬彬特別副研究員課題組與材料學院「青年千人」陳棋教授課題組合作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金屬負熱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童鵬課題組在金屬負熱膨脹(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
  •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鈮酸鉀鈉基環境友好型壓電材料的振動催化作用:一種高效的相界催化劑》(Vibration catalysis of eco-friendly Na0.5K0.5NbO3-based piezoelectric: An efficient phase boundary catalyst)為題並以第一單位在線發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