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院謝廣明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方面取得新...

2020-11-23 北大新聞網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教授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相關論文於2020年2月20日在線發表於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側線系統是大多數魚類和兩棲動物類重要的感知器官,主要由一系列分布在魚體周圍的機械感受器——神經丘組成。這些神經丘包括分布在魚體表面的表面神經丘和分布在骨狀管壁內或鱗片形成的側線管道內的管道神經丘兩類。利用側線系統,魚類可以有效地感知周圍水環境中的水動力學變化信息,並在魚類的趨流、避障、捕食定位、集群等行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機械、電子、材料及仿生科學的飛速發展,由不同類型的流場傳感器陣列組成的人工側線系統被逐漸地開發出來,並應用於水下機器人,嘗試模擬魚類側線系統感知水流信息的功能,提高水下機器人對外部環境的感知能力。然而,實際上,人工側線系統的應用一直是一個挑戰,鮮有實際應用案例。

謝廣明課題組是國內較早展開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的團隊,強調以自然為師,向自然學習。該課題組利用傳感器陣列搭建人工側線併集成到機器魚上,賦予機器魚流場環境感知能力,以探究人工側線系統在水下機器人上的實際應用。

集成人工側線系統的箱魨機器魚

在該文章中,謝廣明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人工側線系統的機器魚自主軌跡評估方法。課題組通過觀察自然界中的箱魨魚形態及其側線分布,並根據研究需要對其進行簡化處理,研製了一款搭載有由壓強傳感器陣列組成的人工側線系統的箱體機器魚。課題組深入探究該箱魨機器魚的運動模態,並測取詳細的運動參數信息,為後續的仿魚類側線感知實驗中實驗參數的確定提供參考信息,提出了一個表徵機器魚在多模態運動過程中的動壓變化的模型,該模型將人工側線測取的動壓變化量與機器魚在多模態運動中的運動參數信息——線速度、角速度、運動半徑等關聯起來。課題組基於該模型,通過側線採集的動壓變化量去估計機器魚的運動參數,基於估計的運動參數,設計算法去求解機器魚的軌跡。

上述相關成果以長文(Regular Paper)的形式發表於機器人研究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X. Zheng, W. Wang, M. Xiong, & G. Xie,「Online State Estimation of a Fin-Actuated Underwater Robot Using Artificial Lateral Line System」,2020)。

基於人工側線的機器魚自主軌跡評估研究中探究的機器魚運動模態示意圖

論文的通訊作者為謝廣明,第一作者為課題組在讀博士生鄭興文。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面上項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資助。合作單位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謝廣明-智能仿生機器魚 | CCF-GAIR 2018
    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教授於仿生機器人專場做了第二場報告,題為「智能仿生機器魚」。謝廣明教授對自己目前的研究進行了簡單介紹。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對演講內容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演講全文如下。水下仿生機器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它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所謂仿生機器人就是具有生物特徵和功能的機器人,我們的主要研究項目是智能仿生機器魚。
  • 北大教授謝廣明:以自然為師,打造智能仿生機器魚
    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團隊,基於人工側線系統的仿生感知技術,讓仿生機器魚能夠感知周圍流場環境的變化,從而估算自身與流體的相對速度,以及和同伴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本文是對謝廣明教授專訪。 來源|人工智慧人物 為什麼要研究像魚一樣的機器人?
  • 工學院謝廣明課題組在多智能體協作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期,工學院謝廣明教授團隊在多智能體系統的編隊控制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論文以長文(full paper)形式發表於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國際頂級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 北航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發表仿魚側線流場感知前沿綜述
    物競天擇,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可用於導航、空間定位、捕食和目標監測的高靈敏度流場傳感器,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導航避障用流場感知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蔣永剛、張德遠教授於4月18日在線發表了仿魚類側線流場感知的前沿綜述文章。該綜述從魚類側線系統及人工側線系統兩個方面總結了近年來側線感知的研究成果。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劉錦淮研究員:仿生傳感器研究將大大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
    仿生敏感材料(也被稱為仿生智能材料)與仿生原理是發展仿生傳感器的基石與核心,直接決定了仿生傳感器技術的應用價值,該領域研究極為活躍。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江雷等通過改變碳納米管陣列的形貌以及對碳納米管進行修飾,可以實現對其親水性能的調控,甚至達到如荷葉般的超疏水性。
  • 從一條「機器魚」看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的「十四五」
    今天,我們從一條「機器魚」的故事說起。 2015年,北京大學工學院博士熊明磊給自己的求學生涯按下「暫停鍵」,開啟了創業之路。他的目標是專注於水下藍海,做出一條理想的「機器魚」。 「機器魚」是一種水下仿生智能設備,可用於潛水運動、水下攝影等消費場景,亦可用於水下救援、汙染防治等行業領域。
  • 工學院陳匡時課題組在活細胞基因表達可視化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陳匡時課題組研製出一種能在活細胞中檢測單個RNA的分子探針,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Biomaterials,題目為「Single-MoleculeMS2-GFP系統是目前在活細胞內檢測單分子RNA的主要工具,對於研究細胞生理以及疾病的早期發生與發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南科大研發出遊泳最快的仿生機器魚,破了金氏世界紀錄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王崢課題組與香港大學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魚VAYU Fish(下簡稱「VAYU」),以26.79秒的成績創造了「機器魚50米最快遊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工學院段慧玲課題組在金屬材料強度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課題組通過理論分析,研究了單晶體金屬材料發生塑性變形時位錯源激活與位錯運動的相互競爭機制對屈服強度的影響,並通過分析多晶體中晶界密度隨樣品尺寸的演化將經典Hall-Petch關係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小尺寸樣品,最終建立了描述宏-微觀尺度晶體金屬樣品屈服強度隨尺寸變化的統一模型。
  • 深港高校聯合研發出世界上50米遊得最快的仿生機器魚
    鄧蘇 攝中新網深圳3月2日電(鄭小紅 鄧蘇)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2日向此間媒體透露,該校工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王崢課題組與香港大學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魚VAYU Fish(簡稱「VAYU」),近日以26.79秒的成績創造了「機器魚50米最快遊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製造機器魚:科學家模擬魚類運動機制
    早在20世紀90年代,第一條機器魚——麻省理工學院研製的「robotuna」(仿生金槍魚)——就進行了水下實驗。儘管這項工作十分超前,但有關魚類如何推進的數學原理至今仍然模糊不清。  幸運的是,科學家正在逐漸接近目標。
  • 北京大學工學院王啟寧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王啟寧研究員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於2020年10月8日以長文 (Regular Paper)形式發表了他們題為Energy Regeneration From Electromagnetic
  • 【前沿技術】高遊速仿生機器魚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受美國國防部多學科大學研究計劃資助,維吉尼亞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研製出仿黃鰭金槍魚和大西洋鯖魚的機器魚,並研究了其高頻擺尾下的速度和力量。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張青研究員課題組在可見發光的鈣鈦礦納米線微腔的光-物質強相互作用領域取得新進展,為基於激子極化激元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效應實現低閾值微腔雷射器提供了思路。MAPbBr3納米線在glass和SiO2/Ag襯底上拉比劈裂能隨著有效模式體積的變化關係通過空間角分辨螢光光譜,張青課題組在有機-無機混合鈣鈦礦MAPbBr3納米線微腔中首次觀測到該材料體系的激子-極化子激元效應,光子-激子耦合強度隨著納米線的尺寸減小而增加,室溫的拉比劈裂能高達390meV,這項工作發表在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在二維鈣鈦礦半導體螢光激射及動力學研究方面...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張青研究員課題組基於機械剝離的純相二維鈣鈦礦薄片,報導了依賴於無機層層數(n)的雷射行為,並對內在的能量損耗物理機制進行了研究,指出雙激子俄歇複合和激子聲子耦合是主要的損耗途徑。相關工作在線發表於Adv.
  • 工學院楊槐課題組在電場響應型液晶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楊槐教授課題組在響應型柔性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論文題目為「Asymmetric Tunable Photonic bandgaps in Self-Organized 3D nanostructure of Polymer-stabilized Blue Phase I Modulated by Voltage Polarity」。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和《先進材料》發表了4篇論文。有機光伏材料可分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過去的幾年裡,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給體材料已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是高分子還是小分子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類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單結電池效率均超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