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發表仿魚側線流場感知前沿綜述

2021-01-15 國際仿生工程學會

當水下航行器航行時所處的水下環境惡劣或較深時,大多數基於視覺的技術手段受限。物競天擇,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可用於導航、空間定位、捕食和目標監測的高靈敏度流場傳感器,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導航避障用流場感知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蔣永剛、張德遠教授於4月18日在線發表了仿魚類側線流場感知的前沿綜述文章。該綜述從魚類側線系統及人工側線系統兩個方面總結了近年來側線感知的研究成果。首先,該綜述重點總結了體表神經丘和管道神經丘的高靈敏度流場感知機制,並概述了相應的流場感知算法。其次,探討了基於不同傳感機理的各式人工側線系統,並著重綜述了基於聚合物的仿生流場傳感器領域內的最新進展。

(1)魚類側線增強感知新機制

魚側線系統由眾多分布在魚體上的神經丘組成,如圖1a所示。作為側線系統的功能單元,神經丘是由機械感覺纖毛和非感覺細胞組成的小型感知器官(圖1b)。毛細胞內的纖毛束由一個動纖毛和幾個較短的呈梯度排布的靜纖毛組成(圖1c)。神經丘內的纖毛束伸入透明的壺腹頂內,壺腹頂將外部的機械刺激傳遞到纖毛束,致使纖毛束頂端的離子通道打開或者關閉,進而產生神經信號(圖1d)。根據神經丘的位置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位於皮膚表面的體表神經丘(圖1e)和位於皮下管道內的管道神經丘(圖1f)。

該綜述探討了魚類側線的增強感知機制。神經丘的壺腹頂是神經丘與外部環境接觸的生物力學界面,其形貌對神經丘的靈敏度具有重要影響。側線管道不僅可以保護管道神經丘不受機械損傷,還可以作為機械濾波器過濾低頻噪音,且其形貌對管道神經丘的靈敏度有很大的影響。通過測量微管道內外的粒子位移,Denton和Gray提出了側線管道的經典力學模型,該模型表明:大直徑的管道比小直徑的管道具有更高的靈敏度。一些魚類的側線管道在管道神經丘附近具有變徑結構,其功能主要有:1)進一步衰減低頻域的響應;2)增大管道側線的截止頻率;3)使管道側線在高頻區域具有更高的靈敏度。

 

圖1魚側線系統。(a)魚側線分布;(b)側線神經丘微觀結構特徵;(c)毛細胞微觀結構;(d)纖毛頂端的離子通道;(e)體表神經丘;(f)管道神經丘。

同時,該綜述概述了側線感知流場算法。偶極子常作為在側線研究中的水動力刺激,用以模仿水生生物的尾部拍打等動作。2008年,Goulet等人提出了魚側線對偶極子在二維(圖2a-b)及三維空間(圖2c-e)內的定位算法。趨流性是魚類在水流中的一種朝向行為。通過行為學實驗,1997年,Montgomery等人認為體表側線系統協助魚類完成趨流性這一行為(圖2f)。2017年,Oteiza等人報導了斑馬魚在沒有視覺信息的情況下可以利用速度梯度來完成趨流性行為,並提出了一種基於局部速度梯度的魚類感知流場新算法(圖2g)。


圖2魚類側線流場感知算法。偶極子在二維空間(a-b)和三維空間(c-e)內的定位;(f-g)趨流性行為流場感知機理。 

(2)高靈敏度仿側線傳感器

具有高靈敏和高精度流場感知能力的魚類側線系統激發了研究人員對高靈敏度仿側線傳感器的開發。體表側線神經丘在魚類捕食、趨流性等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可以感知到小於10-5 m/s的流速。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的Liu和Yang等人研發了壓阻式和熱線式的仿側線高靈敏度流速傳感器,實現了2.5μm/s的最小流速檢測(圖3a-e)。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的Miao和Triantafyllou等人開發了各種基於壓電和壓阻傳感機理的柔性仿側線高靈敏度傳感器,成功實現了最小流速8.2 μm/s的探測(圖3f-g)。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van Netten 等人研發了基於光纖光柵的高靈敏度仿側線流速傳感器,達到了特定頻率下5μm/s的流速感知能力(圖3k)。義大利理工學院的Rizzi等人、美國密西根大學的Tan研究團隊相繼提出了基於柔性傳感懸臂梁的高靈敏度仿側線流速傳感器(圖3l-m)。


圖3各種仿側線流速傳感器

 

與體表側線相比,管道側線可以過濾低頻噪音,具有高通濾波器的功能,且管道側線可以探測到0.001Pa/mm量級的壓力梯度。受魚類管道側線啟發,很多研究人員研發了隔膜式壓力傳感器,實現了最小1Pa壓力解析度(圖4a-c)。2011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Liu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矽壓阻懸臂梁的人工管道側線,成功實現了管道的過濾功能(圖4d)。2015年,德國波恩大學的Bleckmann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柔性光波導的人工管道側線,實現了管道內185μm/s的速度檢測(圖4e)。2014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Miao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金壓阻單元的仿生管道側線,驗證了管道側線的過濾功能(圖4f)。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蔣永剛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聚偏二氟乙烯(PVDF)壓電薄膜的柔性仿生管道側線,不僅實現了管道側線的高通濾波功能,而且實現了兩側線孔間0.11Pa的壓差檢測(圖4g)。

(3)挑戰與展望

本文對提升流場靈敏度、傳感器的耐久性及融合感知機制所面臨的技術挑戰進行了深入討論。在如何提升流場傳感器靈敏度方面,主要觀點為:1)人工側線傳感器可以利用自身結構的諧振頻率特性提升其靈敏度;2)人工管道側線傳感器可以通過引入變徑結構來提升其靈敏度及其過濾性能;3)將前置放大器集成在傳感單元附近,可降低壓阻式和壓電式傳感器受到的強電磁幹擾,以提升傳感器的靈敏度。在傳感器的耐久性方面,該綜述總結歸納了幾種提升水下傳感器防水性能的方法。在傳感器分布及融合感知機制方面,該綜述認為:1)模仿側線神經丘的分布特徵進行優化傳感器的空間分布,可以減少傳感器的使用數量及降低經濟成本;2)魚類是運用體表側線(流速傳感器)和管道側線(壓力傳感器)的融合感知機制捕捉周圍的流場信息,而現有的人工側線系統多由單一傳感模態的流場傳感器組成。所以,開發具有流速/壓力融合感知功能的人工側線系統將是一項十分有前景的研究。

相關研究成果以"Flow fieldperception based on the fish lateral line system"為題發表於學術期刊Bioinspir. Biomim.上(DOI: https://doi.org/10.1088/1748-3190/ab1a8d) 。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GrantNo.51575027)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3190/ab1a8d

圖4仿側線壓力傳感器 


相關焦點

  • 工學院謝廣明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方面取得新...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教授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側線系統是大多數魚類和兩棲動物類重要的感知器官,主要由一系列分布在魚體周圍的機械感受器——神經丘組成。這些神經丘包括分布在魚體表面的表面神經丘和分布在骨狀管壁內或鱗片形成的側線管道內的管道神經丘兩類。利用側線系統,魚類可以有效地感知周圍水環境中的水動力學變化信息,並在魚類的趨流、避障、捕食定位、集群等行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劉錦淮研究員:仿生傳感器研究將大大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
    敏感機制的仿生 仿生傳感器的設計理念主要涵蓋兩大方面:一是敏感機制的仿生,包括敏感材料與敏感原理的仿生設計;二是傳感器功能的仿生。仿生敏感材料(也被稱為仿生智能材料)與仿生原理是發展仿生傳感器的基石與核心,直接決定了仿生傳感器技術的應用價值,該領域研究極為活躍。
  • 北大教授謝廣明:以自然為師,打造智能仿生機器魚
    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團隊,基於人工側線系統的仿生感知技術,讓仿生機器魚能夠感知周圍流場環境的變化,從而估算自身與流體的相對速度,以及和同伴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本文是對謝廣明教授專訪。 來源|人工智慧人物 為什麼要研究像魚一樣的機器人?
  • 理化所發表仿生光子晶體圖案綜述文章
    理化所發表仿生光子晶體圖案綜述文章 2019-12-20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例如靜態識別、求偶和動態感知預警效應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江雷團隊的研究員王京霞就仿生光子晶體圖案研究進展發表綜述文章,系統總結了自然界光子晶體圖案的神奇功能演化及仿生圖案化光子晶體在製備策略、功能演變和應用研究方面的新進展。文章首先介紹了光子晶體圖案的製備策略,包括模板誘導的組裝和不帶模板的直寫。
  •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謝廣明-智能仿生機器魚 | CCF-GAIR 2018
    一、仿生運動控制與側線感知近幾年,我們主要研究箱魨魚的仿生,箱魨魚的形狀像一個盒子。我們思考具體的應用場景下仿生魚要面對的問題時發現魚光會動還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實際上在未知的環境下,仿生魚必須先感知環境信息、感知環境變化,然後再根據環境做出相應的動作。接下來我們要賦予仿生魚感知能力,一種方案是加攝像頭和聲納,但水下的環境通常非常渾濁,陰天時光線不足,所以這種感知方法限制很多。那麼真實的魚在水中如何感知環境變化?魚的側線系統讓魚可以很好的適應水中生活。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2021-01-06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研究深入,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仿生微納結構表面及多功能應用
    本綜述則展現了自然界的生物、製造工藝、微納結構和它們的潛在應用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我們為大家呈現了大量的現有的製造策略以凸顯飛秒雷射直寫技術在製造微納仿生結構表面上的優勢。緊接著,我們還總結了一系列典型的自然界的仿生設計,如荷葉表面、豬籠草、稻葉、蝴蝶的翅膀等。通過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的仿生微納結構及其典型的多方面的應用。
  • 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inspired actuators: from mono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 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此次由北航智能技術與裝備研究中心軟體機器人實驗室與國外合作研製的仿生機器人樣機是一款軟體章魚觸手機器人。仿生軟體觸手是從自然界中的頭足綱軟體動物(如章魚、烏賊等)的生理結構獲得靈感,由接近生物軟組織材料組成。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大連理工大學研發出防幹擾微納仿生偏振導航器
    大連理工大學研發出防幹擾微納仿生偏振導航器 2017-07-20 11:13:00來源:央廣網
  • 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形似章魚觸手
    &nbsp&nbsp&nbsp&nbsp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形似章魚觸手&nbsp&nbsp&nbsp&nbsp發布時間:2017-03-30 19:24來源:新華社作者
  • 北航機器人所名譽所長王田苗:2021年,醫工交叉應該關注的十大前沿...
    北航機器人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長王田苗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創新轉化中心主任姜雪表示,在去年「醫工谷」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北京醫工交叉創新前沿技術十大熱點方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發布。今年發布的「2021北京醫工交叉創新戰略前沿技術十大趨勢」,結合我國實際臨床需求,借鑑學術界、產業界和投資界的相關意見,從技術、臨床、產業三個維度進行了總結。
  • 路亞釣法---魚的側線器官
    魚的側線器官  魚和水生的兩棲動物接受外界水流壓力、低頻振動、溫度變化等刺激的感受裝置。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合作,應邀發表題為《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打開APP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09:43:43 近日,IE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