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淮研究員:仿生傳感器研究將大大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

2020-11-23 科學網
劉錦淮研究員:仿生傳感器研究將大大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

 

 

劉錦淮 博士,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以來主要從事納米材料與器件、檢測技術的研究。

 

人類能否發明某種裝置,像魚兒一樣敏銳感知水中的細微擾動?或者學習蝴蝶,隨著空氣中化學成分的變化更改翅膀的色彩?

 

歷經幾十億年的進化,生物界與自然的融合趨於完美。而模仿生物的特殊結構和功能,一直是人類技術思想、發明創造的源泉。作為仿生科技的重要一員,仿生傳感器是基於生物學原理設計的可以感受規定待測物並按照一定規律轉換及輸出可用信號的器件或裝置,它是一種採用新的檢測原理的新型傳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另外輔之以信號調整電路或電源等。

 

敏感機制的仿生

 

仿生傳感器的設計理念主要涵蓋兩大方面:一是敏感機制的仿生,包括敏感材料與敏感原理的仿生設計;二是傳感器功能的仿生。仿生敏感材料(也被稱為仿生智能材料)與仿生原理是發展仿生傳感器的基石與核心,直接決定了仿生傳感器技術的應用價值,該領域研究極為活躍。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江雷等通過改變碳納米管陣列的形貌以及對碳納米管進行修飾,可以實現對其親水性能的調控,甚至達到如荷葉般的超疏水性。另外,他們基於仿生學原理,以高分子聚合物為溫度敏感材料,通過熱誘導結合表面化學修飾,實現了超雙親/超雙疏功能的可逆開關。2010年,他們又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報導了基於蜘蛛絲的內部結構及吸溼原理,設計出具有納米孔結構的纖維,甚至實現了對溼氣中水滴的直接採集。

 

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所的研究人員基於珊瑚的結構特點,通過分子化學組裝方法,設計納米顆粒組裝的仿珊瑚結構半導體材料,其氣體敏感性能、光電轉換性能等與傳統塊體材料甚至常規結構納米材料相比均獲得大幅提高,可廣泛應用於化學/生物傳感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等諸多領域;基於人工抗體原理的分子印記仿生傳感器,在爆炸物、環境汙染物的檢測方面也極具價值;通過對壁虎腳中吸盤微結構的分析,採用半導體微納加工技術,製作了仿壁虎腳功能的傳感器,結合相應驅動裝置,可以在各種複雜表面上自由攀爬。

 

另外,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的一批成果走在了國際前沿。

 

傳感器功能的仿生

 

另一方面,模仿生物的功能,研製具有與其功能相似的傳感器為人類所用,也是極具吸引力的領域。

 

基於人手皮膚的觸覺感應以及肌肉的伸縮原理,義大利與瑞典科學家聯合研製了基於傳感器陣列的仿生感應系統和由反饋信號控制的機械聯動裝置,可以模擬人手實現對各種複雜形貌物體的抓與放,並進行搬動。

 

合肥智能機械所則採用氣體傳感器陣列,開發了可任意組合、結構形狀不限的電子鼻探測器,可以實現易製毒化學品的現場快速檢測,能檢出並判定12種易製毒化學品,檢測時間小於兩分鐘,特別適用於車站、邊檢口岸等場所的安檢。

 

近年來,模仿魚類的仿生傳感器研究成為新的熱點。韓國建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壓阻執行器模擬魚尾鰭,並通過調節執行器頻率控制尾鰭的擺動速率,獲得了直行速度2.5釐米/秒的機器魚。我國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則採用具有形態存儲功能的合金材料作為魚鰭,研製了一種微型機器魚,其可直行亦可繞行,直行的最大速度達到11.2釐米/秒,最小拐彎半徑13.6釐米。此外,美國麻薩諸塞州理工學院以及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正在開展此方向的研究。目前,機器魚無論是直行速度還是遊動靈活性方面,都日益貼近真實。

 

眾所周知,魚類賴以生存的感應器官在於其側線,探測障礙物、感應水中擾動乃至追蹤定位獵物,無不依靠其側線感應器官。側線就像是從頭到尾排列了多個傳感器,探測來自不同方向的刺激,魚類利用不同部位感受器報警的強度與時間差測定刺激的大小和方位。許多陸生生物也具有結構與功能相似的器官,比如昆蟲的觸角。這樣看來,若能對魚側線的內部結構及其作用機制進行模仿,獲得相似的感知功能,對於水下物體的靈敏感知與精確定位、潛艇艦船的航行與水下機器人的精確控制、動態環境的實時監控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方面,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走在了前列,他們開發出一種基於絨毛觸覺敏感的仿魚側線傳感器,在模擬水體環境下進行測試,發現絨毛對流體擾動信號響應十分靈敏。這種新型仿生傳感器甚至被美國軍方寄予厚望,有望發展成為超越聲吶的超靈敏、抗幹擾能力強的新一代水下探測器。

 

利用相似的仿生原理,荷蘭科學家模仿蟋蟀的觸角結構,製作了基於納米柱陣列的仿生流體傳感器,對細微擾動也表現出高的靈敏度。

 

未來:更微觀,更小型化

 

仿生傳感器技術發展至今,從智能材料到傳感器件構築與應用,都達到了很高水平。當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應用領域的逐步拓展,對仿生傳感器也提出了越來越苛刻的要求。

 

一方面,仿生傳感器日益朝著基於生物組織本身的微觀結構及其作用機制模仿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基於某些整體裝置的小型化、便攜化、低碳節能化考慮,仿生傳感器的微型化也成為一大挑戰。

 

由宏觀到微觀的轉變,使得納米技術這一迅速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成為最佳選擇。比如美國GE公司全球研發中心即將投入開發的仿生光敏納米傳感器,即是納米技術與仿生結合的典型例子,通過模仿蝴蝶翅膀鱗片中獨特的納米結構,以實現環境中的化學物質高靈敏光學探測。又如基於納米壓印技術發展的高分子聚合物納米透鏡陣列,可以實現昆蟲複眼的多角度觀察功能。

 

納米技術將是未來發展新型結構與功能仿生傳感器的研究重點與熱點。可以預見,基於納米技術與仿生學原理開發的新一代納米仿生傳感器,將大大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適與安全。(責任編輯:肖潔)

 

《科學時報》 (2011-01-06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大自然啟發人類的智慧 仿生設計讓生活更有趣
    大自然是物質的世界,形狀的天地。自然界的無窮信息傳遞給人類,啟發了人類的智慧,豐富了人類的才能。仿生設計是設計師塑造產品形態的重要方法之一,體現出設計師對自然地尊重與理解,形成了「綠色、生態、系統化」的設計思想。那麼今天,小編就從產品設計的視角向站友們解析仿生設計。
  • 德國人又把仿生家族擴容了,這個世界太瘋狂了
    點上面藍色字體直觀學機械可長期訂閱我們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德國Festo(費斯託)這幾年一直致力於仿生機器人的研究,
  • 湖南大學在類細胞型智能仿生系統的構築及應用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模擬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利用人工設計的功能模塊構築具有特定的細胞行為或功能的智能仿生系統有助於闡明生命活動的相關規律,為構建高性能生物傳感器和疾病治療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相關研究已經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們的廣泛關注並成為了新的研究熱點。
  • AI仿生:人類進化新可能
    一方面,模擬人體骨骼構造和運動機能的機械合成義肢正在越來越像正常的肢體,同時傳感器技術又讓機械控制與大腦聯接,建立直接的神經信號控制;另一方面,AI技術的引入,又能使得機械肢體的感知訓練效率快速提高,以適應人的主動行為,進行更精細的操作。也就是說,AI仿生技術正在讓人類身體獲得重新被塑造的可能,而這正在成為除了自然選擇和淘汰之外,人類發展出的新的進化路徑。
  • 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研究進展
    仿生微流控器官晶片是2011年以來快速發展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通過在微型晶片上建立模仿人體器官的微組織,並加入高通量檢測功能,從而使其成為一種高效、節約、仿生的生理毒理學研究與藥物研發工具。在肝晶片方面,近年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的設計理念仿生微流控晶片集仿生、小巧、高效於一體。
  • 納米能源:仿生多功能雙模式壓力傳感器作為電子皮膚
    本文報告一種新型的仿生柔性雙模壓力傳感器,該傳感器基於具有微金字塔結構的互鎖壓電膜和壓阻膜。由於在前壓電膜的厚度方向上引起較大的汙點變化,並在後壓阻膜中增加了接觸面積,因此大大提高了傳感器的靈敏度。壓電和壓阻響應刺激的協同效應還使雙模傳感器能夠檢測到較寬的壓力和頻率範圍。
  • 非晶合金材料在仿生領域中能否「展翅高翔」?看德國仿生機械
    實際上它是一門涉及廣闊領域的綜合性的邊緣學科,若以電子學為中心來考慮,就構成了仿生電子學,若以機械學為中心來考慮,則構成了仿生機械學。如果把傳統的機械稱之為一般機械的話,仿生機械應該是指添加有人類智能的一類機械。在物理和機械機能方面,一般機械要比人類的能力要強許多,但在智能方面卻比人類要低劣的多。因此,若把人機結合起來,就有可能使一般機械進化為仿生機械。
  • 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 人造眼睛將不再遙遠,有望比人類眼睛更強大
    都說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口,通過一個人的眼睛,可以窺探到一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但是,聰明的你,有沒有想像過,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可以人造眼睛,屆時或許透過眼睛,將捕捉不到內心世界的信息。,而視網膜是將實物圖片轉換為神經電學信號的核心部件。
  • 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inspired actuators: from mono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 【時尚與公益】仿生設計讓生活用品回歸自然
    大自然是物質的世界,形狀的天地。自然界的無窮信息傳遞給人類,啟發了人類的智慧,豐富了人類的才能。仿生設計是設計師塑造產品形態的重要方法之一,體現出設計師對自然地尊重與理解,形成了「綠色、生態、系統化」的設計思想。
  • 深圳先進院【綜述】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 人類的欲望決定了物質財富永遠不會極大豐富
    苦難的中國人民總希望通過艱苦勞動,過上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生活。  物質財富包括必須的食物、衣物、住房以及勞動工具和用勞動工具生產的需要的所有產品(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等。自然界存有的土地、海域、領空及其中蘊藏的人類需要的物質也屬於財富。人的生命體即身體同樣是財富。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欲望的人。處於生存的本能,人的欲望必須滿足自己所需,而且這種欲望有無窮無盡的特性。
  • 香港科大範志勇教授:人類可能距世界首個「超級人眼」約五年
    《親愛的數據》出品科幻電影中,機器人植入了仿生眼睛,他們可以像人類一樣看見,甚至比人類的視力更好。仿生眼,也稱為視覺假體,是一種實驗設備,可以幫助視障人士恢復視力。該團隊成功地製作了「超級人眼」的原型,一種人工視覺系統,該系統使用球形仿生電化學眼睛和半球形視網膜(由高密度鈣鈦礦納米線陣列製成)。研究的論研究小組描述了眼睛的發育以及與人類眼睛相比的狀況。在這項新的工作中,這個人造眼睛,它是根據人眼建模的,包括其各個部分的形狀。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方曉東研究員和中國科大馬明明教授在柔性導電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馬明明課題組合作,研發出具有高的強度、韌性和導電性的仿生多元醇-聚吡咯複合材料。
  • 改變現代人類生活的仿生科技!
    隨意人類科技的進步,現已進入仿生身體時代,從大腦意識控制的機械手臂至電子眼球等,這些仿生機械部件已改變了人類生活。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人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許多機械肢體的故事情節,現今機械肢體已不再神秘特殊。一位33歲前女警妮基-唐納利,她曾在一次執勤任務中出現車禍導致腰部以下癱瘓,安裝一副機械外骨骼之後,她能夠送女兒到學校。
  • 人類首次!3D列印生物仿生舌頭
    人類舌頭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生物物理特徵:例如微乳頭密集的拓撲結構、最佳潤溼性和可變形性,在設計人造舌頭表面時面臨著結構上的挑戰,而缺乏這種仿生表面則會阻礙舌頭對食物/流體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解。在這裡,研究人員首次製造了3D軟仿生表面,該表面可複製真實人舌的形貌和可溼性。
  • 仿生智能薄膜:讓惰性高分子「動起來」—新聞—科學網
    「我們算是小同行,會上交流特別順暢,對彼此的研究也非常感興趣。」杜學敏在得知張利東準備回國發展後,便於2016年下半年邀請他來到深圳先進院指導交流,雙方的合作也圍繞高分子膜材料正式開啟。 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生物結構了解與認識加深,通過材料與結構設計仿生大自然技術也日趨成熟,推動了刺激響應仿生材料的發展。
  • 智能仿生手推開新世界(圖)
    心動它就動靈敏如真手  智能仿生手推開新世界  在一次摩託車事故中失去一隻手臂的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克勞迪婭·米切爾裝上了同神經相連的智能機械手。在2日出版的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上,主持這項研究的醫生們總結了這一具有突破意義的嘗試。  已有4人安上仿生手  這項技術是由芝加哥康復研究所神經工程中心研發的。在美國,共有4人安裝了這種世界首創的仿生手臂。雖然目前受益者不多,但這一技術讓很多肢殘者看到了改善生活質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