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智能薄膜:讓惰性高分子「動起來」—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PVDF/PVA 雙層膜的仿生形變。

這種薄膜可以持久運動,如果利用持久運動特性來發電,可極大拓展相關技術在自發電穿戴式、植入式電子器件方面的應用,而穿戴式、植入式行業擁有超千億元市場規模。

■本報記者 沈春蕾 見習記者 丁寧寧

花瓣形狀的雙層薄膜吸收丙酮分子後,花瓣翩翩起舞,猶如一朵在風中搖弋的蘿蔔花。「這是聚偏氟乙烯/聚乙烯醇雙層膜的仿生形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杜學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張利東課題組與杜學敏課題組合作,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乙烯醇(PVA)高分子材料為研究對象,通過模擬生物結構衍生規律,製備出新型智能柔性雙層高分子膜材料。

一場偶然的相遇

2016年上半年,張利東的身份還是在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從事博士後工作的學者,機緣巧合,他和杜學敏都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會議,兩人均在會上作了學術報告,並且認真聆聽了各自的報告。

「我們算是小同行,會上交流特別順暢,對彼此的研究也非常感興趣。」杜學敏在得知張利東準備回國發展後,便於2016年下半年邀請他來到深圳先進院指導交流,雙方的合作也圍繞高分子膜材料正式開啟。

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生物結構了解與認識加深,通過材料與結構設計仿生大自然技術也日趨成熟,推動了刺激響應仿生材料的發展。張利東指出:「近年來,基於刺激響應仿生材料研發的器件已經在工業、醫療、電子、軍事等領域得到了較好的應用。」

杜學敏說:「在未來,仿生軟材料應用價值將更加巨大,特別是在柔性電子工業,仿生傳感器,軟體機器人等方面將擁有廣闊的前景。」然而,當前在刺激響應材料仿生結構模擬上還存在諸多技術難題。

張利東透露,現有的理論分析認為,要實現高效可控的仿生性能,除了對材料仿生結構的精確設計之外,材料不僅要具有非常好的拉伸耐磨性能、對外界長時間刺激後仍能保持理想的機械性能,還必須具有可逆的刺激響應行為,這些是刺激響應型仿生材料實現仿生性能的基本要素,也是拓展其應用的基本條件。

杜學敏稱:「只有設計合理的仿生結構、深入理解仿生機理、優化材料機械性能,才能控制動態仿生過程、促進材料的應用步伐。」

張利東課題組開展的柔性智能雙層膜的仿生性能機理研究,與杜敏學課題組開展的探索仿生智能材料研究不謀而合。

「不知疲憊」地運動

雙方科研團隊以廉價易得的高分子材料為研究對象,張利東課題組提出了雙層膜設計理念,通過對材料簡單的複合改性,製備了具有自驅動性能的高分子雙層膜,並設計了各種柔性器件;杜學敏課題組基於光刻蝕技術,製備了帶有微孔道結構的矽模板。

科研團隊利用模板技術將微孔道仿生結構複製到PVDF膜表面,使得製備的PVDF/PVA雙層薄膜在結構上具有周期變化的機械張量,實現了雙層膜的仿生性能,並通過外界刺激實現了對雙層膜仿生行為的操控。

張利東表示,該雙層膜對丙酮分子的刺激具有極其敏感的響應性,並且通過對丙酮分子的快速吸收和釋放,可實現雙層膜的長時間連續定向形變。讓惰性高分子「不知疲倦」地運動起來,可媲美自然界中複雜的運動方式。

實驗過程蠻有趣:當PVDF膜表面微孔道排列和薄膜的長軸夾角保持在30°或60°時,薄膜受到丙酮分子刺激產生右手性的纏繞運動。反之,微孔道排列和薄膜的長軸夾角保持在-30°或-60°時,薄膜表現出左手性的纏繞形變。當這種夾角保持在90°時,雙層膜吸收丙酮分子而產生向著PVA層的定向彎曲形變。

於是就有了本文開篇的奇妙現象:花瓣形狀的雙層膜產生了像蘿蔔花一樣的形變運動。

杜學敏告訴記者:「當環境中丙酮濃度過高時,傳感器自發形變接通電路,電燈亮;當丙酮濃度逐漸降低時,傳感器恢復到原來形狀斷開電路,電燈滅。利用電燈的變化,可告知環境中丙酮蒸汽濃度的高低。」

因此,利用此種仿生運動設計的薄膜傳感器,還可以長時間連續監測環境中丙酮濃度,從而極大地拓展了材料的應用潛質。同時,該雙層膜對於外界丙酮蒸汽的刺激能夠保持數小時連續可逆的響應,這為拓展刺激響應材料在能源、柔性傳感器、人工肌肉、柔體機器人等領域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薄膜用途大

普通聚合薄膜往往想擁有快速響應、「不知疲倦」的運動特性,就需要犧牲材料的機械性能,比如犧牲材料的楊氏模量(描述固體材料抵抗形變能力的物理量)、耐磨性、抗腐蝕等機械性能。這類普通聚合物薄膜現在已經可以廣泛應用於醫療、電子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

而張利東和杜學敏團隊研製的仿生智能薄膜受刺激後,一旦撤除刺激源,薄膜可以迅速恢復其原來的機械性能,因此可達到「不知疲倦」的運動特性。另外,利用這種「不知疲倦」特性的薄膜設計成為柔性傳感器,可以長期多次循環使用,大大節省了材料成本。

杜學敏向記者透露:「未來,我們一方面可將此薄膜設計成僅對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傳感器,用於化工企業中實時監測環境中丙酮濃度,以及時預防丙酮對人的傷害。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這種薄膜結合能量採集、人工肌肉、柔體機器人等領域的實際需求,個性化設計適用於不同領域的具體產品。」

他以能量採集來舉例,這種薄膜可以持久運動,如果利用持久運動特性來發電,可極大拓展相關技術在自發電穿戴式、植入式電子器件方面的應用,而穿戴式、植入式行業擁有超千億元市場規模。

《中國科學報》 (2017-08-07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仿生薄膜貼一貼 被動製冷無能耗
    受其啟發,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基於刻蝕旋塗真空熱固化的新方法,仿生製備出具有長角甲蟲類似結構的柔性薄膜,在被動式輻射降溫的同時,實現了輻射降溫薄膜的宏量製備。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科學網—新型仿生透明薄膜超強超韌可降解
    本報訊(記者楊凡 通訊員桂運安)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出一種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
  • 【行業動態】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行業動態】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2020-08-1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衣服動起來:MIT開發智能穿戴機器人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衣服動起來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12月20日,山東科技大學機電學院舉辦了「海信杯」大學生智慧機器人競賽,數百名學習機電、自動化、交通等專業的大學生同臺競技機器人挑戰賽、機器人循跡、機器人爬坡避障、機器人定向取物等項目的比賽,感受智慧機器人的魅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 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2020.08.14 09:28【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仿生薄膜材料集成了優異的光學、力學和熱學性能,並且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克服了廢棄塑料難以降解的問題。(科技日報)
  • 中科大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記者8月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相關成果在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發表。  塑料製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丟棄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危害。
  • 科學家研發出抗菌抗生物粘附的仿生金剛石薄膜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唐永炳團隊聯合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中心研究員趙穎團隊,研發出一種兼具自清潔、抗菌、抗生物粘附、抗磨損以及抗腐蝕特性的新型仿生多級次金剛石功能膜,為醫療防護和海洋儀器防汙提供解決方案,研究成果「Robust
  •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謝廣明-智能仿生機器魚 | CCF-GAIR 2018
    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教授於仿生機器人專場做了第二場報告,題為「智能仿生機器魚」。謝廣明教授對自己目前的研究進行了簡單介紹。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對演講內容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演講全文如下。水下仿生機器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它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所謂仿生機器人就是具有生物特徵和功能的機器人,我們的主要研究項目是智能仿生機器魚。
  • 智能仿生手推開新世界(圖)
    心動它就動靈敏如真手  智能仿生手推開新世界  在一次摩託車事故中失去一隻手臂的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克勞迪婭·米切爾裝上了同神經相連的智能機械手。  已有4人安上仿生手  這項技術是由芝加哥康復研究所神經工程中心研發的。在美國,共有4人安裝了這種世界首創的仿生手臂。雖然目前受益者不多,但這一技術讓很多肢殘者看到了改善生活質量的希望。  醫生們把米切爾等人胸肌中的神經拿掉,代之以殘留的手臂神經,再把控制假肢活動的肌電傳感器和這些肌肉相接。
  • 科學網—研發新型智能顯示結構色薄膜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武利民團隊將直徑為數微米至十幾微米的聚合物膠體微球,組裝到普通透明聚合物膠帶的粘膠層上成單層微球陣列,首次研發了一種既具有逆反射又具有隨角異色和隨角不變色的智能響應結構色薄膜材料
  • 北大教授謝廣明:以自然為師,打造智能仿生機器魚
    現在國內外同行發布的文章、專利等一些東西,加起來也不下幾十種了。 很多特點鮮明的魚或者咱們能想到的魚,基本都被作為仿造對象。世界上第一條仿生機器魚,它1994年誕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這個魚大概有一米二長,遊速最快可以達到每秒兩米。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同時,通過納米粘土片和細菌纖維素兩種天然組分,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得益於這種仿生結構設計和微生物發酵過程中納米材料原位複合過程,該薄膜集成了多種優異的宏觀特性,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在新型顯示、光電轉換、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競爭力。
  • 天津大學「彩虹色套裝」點亮分子世界—新聞—科學網
    7月8日,美國化學會(ACS)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崴、博士王躍飛團隊關於「彩虹色仿生螢光多肽納米顆粒」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與新聞推送。
  • 科學網—開發出智能聚合物功能化仿生離子通道器件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納米薄膜的智能捲曲摺紙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由此而構建的微納米管或彈簧結構已在光學、電學和生物醫藥領域展現出其獨特的應用潛力。因此,如何按照我們的需求製備結構可控的捲曲三維微納結構就成為了進一步實現應用和探索的重中之重。當下,研究者們已經發展出了各種方式去實現薄膜的定向剝離和捲曲,包括設計非對稱的材料體系、應力結構和平面圖形。然而這些方法對於材料和形狀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限制,也難以實現對捲曲行為的精確控制。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受到鮣魚的啟發,研究人員通過靜電植絨,即利用電荷使纖維排列的技術,設計了一款含有豎直尼龍纖維的仿生吸盤。與純矽膠吸盤相比,仿生吸盤吸附力提高了62.5%,吸附時間增加了3.4倍。除此之外,纖維強化的仿生吸盤可以吊掛重量大、形狀不規則以及表面粗糙各異的物體。 下一步,研究人員將研究和模仿表皮與下表皮的結構改進當前的仿生吸盤。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新聞—科學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物聯網工程專業2017級的劉娟介紹:「我們研發出『望聞問切』等多種故障預測分析技術,根據不同企業的數據特點對不同的故障類型『對症下藥』。同時,我們的平臺相較於同類型其他產品準確率更高、預測速度更快。」此項目的相關成果已經在海爾、華北油田、國家電網等企業落地並發揮實效。 「氣溼敏傳感器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我國產品供應長期依賴進口。
  • 「量子加密智慧型手機」真來了—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內多家媒體援引韓媒Etnews報導稱,三星公司將於5月聯手韓國電信運營商「SK電訊」共同推出「全球首款量子加密智慧型手機」。
  • 我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我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對人類健康也產生巨大的威脅,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物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