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薄膜的智能捲曲摺紙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01-11 科學網
納米薄膜的智能捲曲摺紙 | 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標題:Microdroplet-guided intercalation and deterministic delamination towards intelligent rolling origami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Borui Xu, Xinyuan Zhang et.al

發表時間:2019/11/04

數字識別碼:10.1038/s41467-019-13011-w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各種功能材料的三維微納結構在微納機電系統、微型機器人、超材料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應用。在各種三維微納結構的製備方法中,利用捲曲行為進行的摺紙技術可以很方便地將設計好的平面薄膜轉變成三維的立體微納結構。由此而構建的微納米管或彈簧結構已在光學、電學和生物醫藥領域展現出其獨特的應用潛力。因此,如何按照我們的需求製備結構可控的捲曲三維微納結構就成為了進一步實現應用和探索的重中之重。當下,研究者們已經發展出了各種方式去實現薄膜的定向剝離和捲曲,包括設計非對稱的材料體系、應力結構和平面圖形。然而這些方法對於材料和形狀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限制,也難以實現對捲曲行為的精確控制。

近期,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的梅永豐教授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Microdroplet-guided intercalation and deterministic delamination towards intelligent rolling origami」的文章中,利用微液滴觸發的薄膜剝離與捲曲行為提出了一種簡便的捲曲三維微納結構的製備方法,並證實了這一方法廣泛的材料兼容性、規模化製備能力和對捲曲行為的精確控制能力。

(a)剝落的牆紙(左)與真空腔體中脫附的薄膜(右);(b)基於離子插層剝離二維材料(上)和液體插層製備微納結構(下)的流程示意圖;(c)玻璃基底上的捲曲管狀微納結構陣列的SEM圖;(d)不同捲曲三維微納結構的光學顯微圖;(e)智能雙管催化微納馬達的設想架構,插圖為雙管微納馬達的SEM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那些長期處在潮溼環境中的牆紙很容易發生開裂並從牆上自然剝離,這是牆紙與牆之間的粘附力減弱所導致的(圖1a-i)。而在實驗室中也存在一個類似的現象,我們經常能發現在物理氣相沉積的過程中真空腔體的鋁箔上會出現彎曲的薄膜(圖1a-ii)。從這一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聯繫中,我們想到可以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實現納米薄膜的剝離,避免薄膜在幹法或溼法腐蝕下層犧牲層的過程中發生不可預計的物理破壞和化學反應。

近年來,人們使用基於離子插層的剝離法作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技術製備二維材料(圖1b上圖)。在液體環境中,離子從層與層之間插入,使層間距增大,層間粘附力減弱,從而降低剝離所需的能量勢壘。如果使用液滴替代離子,則這一剝離技術可以進一步應用於沉積得到的固體薄膜上。

首先,我們利用真空沉積技術在基底上沉積具有內應變梯度的固體薄膜體系,為了減小納米薄膜與基底之間的黏附,我們設計了預沉積層作為第一層沉積薄膜以與基底形成範德瓦爾斯結合。待沉積完成後直接在表面滴加一滴液體(如水)完成製備過程。液體在擴散過程中插入預沉積層與基底之間,從而克服薄膜剝離的能量勢壘實現薄膜的自發剝離與捲曲(圖1b下圖)。因此,液滴一旦接觸圖形化納米薄膜的邊界,即可觸發薄膜的自捲曲行為,實現在同一時間大規模製備尺寸相同的管狀三維微納結構陣列(圖1c)。此外,我們通過研究各種基底與預沉積層材料的組合,證明了這項自捲曲技術的普適性。

其次,有了上述的自發剝離方法,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選擇微液滴與納米薄膜的接觸點,精確控制薄膜的自捲曲方向。例如,由平行四邊形的納米薄膜能夠製備管狀和螺距不同的彈簧三維微納結構(圖1d)。與之相對的,在傳統的微納加工方法中,薄膜剝離是建立在腐蝕下層犧牲層的基礎上,難以實現這樣的精確控制。同樣,我們還通過準靜態有限元分析模型為結構設計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可視化預期模型。

通過進一步與圖形設計相結合,我們提出並製備了更精細的自捲曲微納結構,具有更廣泛的應用範圍。例如,我們使用改進的製備方法構建了複雜雙管結構的微納馬達(圖1e)。利用這種技術智能化地構建自捲曲微納結構,未來可獲得結構更複雜、功能更先進的微納馬達。這樣高度集成的微系統由催化驅動馬達、集成電路控制器、為集成電路供電的電池、通信天線、環境探測的傳感器以及功能化組件等組成。這一工程化設計雙管微結構預期將滿足一個高效智能的微納馬達所需的各種要求。

有關我們研究方向的更多信息,請訪問課題組網站:http://nanomem.fudan.edu.cn/

摘要:Three-dimensional microstructures fabricated by origami, including folding, rolling and buckling, gain great interests in mechanics, optics and electronics. We propose a general strategy on on-demand and spontaneous rolling origami for artificial microstructures aiming at massive and intelligent production. Deposited nanomembranes are rolled-up in great amount triggered by the intercalation of tiny droplet, taking advantage of a creative design of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with substrate. The rolling of nanomembranes delaminated by liquid permits a wide choice in materials as well as precise manipulation in rolling direction by controlling the motion of microdroplet, resulting in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of rolling microstructures with designable geometries. Moreover, this liquid-triggered delamination phenomenon and constructed microstructures are demonstrated in the applications among vapor sensing, microresonators, micromotors, and microactuators. This investigation offers a simple, massive, low-cost, versatile and designable construction of rolling microstructure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高滲透性亞納米層狀MoS2薄膜
    近年來,先進的納米材料已成為水淨化新技術的前沿。例如,超薄碳基二維(2D)材料,如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GO),由於其機械/熱/化學穩定性、氣孔可控和化學功能可控,是很好的膜候選材料。由於氧化石墨烯膜的低成本和可製造性,已經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 《Nature Communications》高滲透性亞納米層狀MoS2薄膜
    近年來,先進的納米材料已成為水淨化新技術的前沿。例如,超薄碳基二維(2D)材料,如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GO),由於其機械/熱/化學穩定性、氣孔可控和化學功能可控,是很好的膜候選材料。由於氧化石墨烯膜的低成本和可製造性,已經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 受摺紙藝術啟發的工程技術使科學家創造出納米級3D微觀結構
    從日本的摺紙藝術形式中,工程師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從用紙和水製作的廉價電池到通過加熱激活的小型機器人。雖然摺紙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但一種被稱為kirigami的變體也有很多好處。一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這一技術降至納米級,他們說這一突破為從機器人到航空航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西安建大Nature子刊:通道尺寸可控,二維薄膜實現有效離子篩分
    ,在其與海藻酸鈉(alginate sodium,SA)分子混合時,在氫鍵作用下獲得了Ti3C2Tx-SA複合納米片;在納米片堆疊成膜後,利用海藻酸鈉分子易與多價金屬離子發生交聯反應而生成凝膠的特性,最終可在相鄰納米片之間形成海藻酸凝膠支柱結構。
  • 納米石墨薄膜為新一代智慧型手機降溫
    研究人員採用無聚合物溼法化學轉移工藝,在鎳箔上「培養」出了納米石墨薄膜。新型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散熱問題隨之愈發凸顯。如何為封裝在手機中的強大電子元件降溫,成為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近期,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在該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 納米銀線透明導電薄膜加速「跑」
    在第十三屆深圳國際觸控螢幕與顯示技術發展論壇上,寧波科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量博士,就《納米銀線透明導電薄膜的進展與展望》發表主題演講。據了解,科廷光電首條年產100萬平方米納米銀線導電薄膜生產線已於近期投入運行,研發生產的新一代透明導電薄膜材料,將在觸摸傳感, 光熱調控, 柔性光伏與顯示等方面滿足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車載設備,教育醫療及智能家居產品的需要,是未來物聯網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
  • 由可捲曲雙曲線超材料製成的雷射增強光電智能織物
    我們預計,這種靈活且可捲曲的HMM結構可以用作靈活的光子技術的多樣化平臺,例如發光器件,可穿戴光電和光通信。2、柔性可捲曲HMM的製造我們使用紙作為可彎曲的可捲曲HMM基材。將尺寸為〜2 cm×2 cm的紙張粘貼到玻璃基板上,以進行以下旋塗過程。
  • Nature:分子納米機器人新突破
    專題:Nature系列來自南京大學和美國紐約大學的兩個小組報告了在研製能夠在分子尺度上做有用工作的可編程「納米機器人兩個體系都利用了最近幾年開發出的兩個重要DNA模塊:一個是沿DNA軌道行走的DNA「行走者」;另一個是「DNA摺紙」。Gu等人演示了一個微型組裝線,它能通過將三種不同類型的金納米顆粒結合起來製造8種可能的複合物。
  • 智慧型手機柔性屏成為趨勢 納米銀線導電膜市場前景廣闊
    納米銀線具有優良的導電性、透光性、彎曲性、穩定性,是製造導電薄膜的一種新型材料。納米銀線導電膜是在柔性襯底上,將納米銀線經有機交聯體塗覆成膜製成的導電薄膜,具有耐曲撓性優、穩定性高、良品率高、生產成本較低等優點,是實現柔性屏、可摺疊屏、可捲曲屏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隨著全球智慧型手機逐漸向柔性屏方向轉型,納米銀線導電膜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nature
  • 納米結構的柵極電介質:有助提升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
    導讀近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納米結構的柵極電介質。它為有機半導體拓展應用於薄膜電晶體,掃清了最主要的障礙。它不僅可以保護有機半導體,還可以使得電晶體達到前所未有的穩定性。此外,有機電子器件的應用前景也非常好,例如:太陽能電池、存儲器、薄膜電晶體、電致變色薄膜、生物電子等等。
  • 柔性碳納米管薄膜天線:有望應用於5G網絡!
    導讀據美國萊斯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由碳納米管薄膜製成的天線,不僅在無線應用方面與銅製天線一樣高效,而且更堅韌、更柔性,基本上可以塗到器件上。根據美國萊斯大學布朗工程學院研究人員的說法,由碳納米管薄膜製成的天線,不僅在無線應用方面與銅製天線一樣高效,而且更堅韌、更柔性,基本上可以塗到器件上。
  • 電子顯微鏡成像,揭示了DNA摺紙納米結構的細節!
    艾姆斯實驗室的科學家,現在能夠看到DNA摺紙納米結構的更多細節,這將促使對未來應用的組裝有更好的理解和控制。DNA摺紙是將單鏈環狀DNA分子的長「支架」鏈摺疊在一起,使用短的「短」鏈在納米尺度上創建各種二維或三維形狀。由於互補鹼基對之間相互作用的特異性,DNA被廣泛用作這些結構的構建塊。
  • 納米級的「直升機」:DNA、摺紙、分子馬達
    圖片:Kris Snibbe/Harvard Staff Photographer尹教授是DNA摺紙領域的先驅,他與他的學生Mingjie Dai將DNA摺紙與高精度單分子示蹤相結合,創建了一種新的技術——ORBIT(意為基於摺紙轉子的成像和示蹤)來觀察分子機器的運動。
  • 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世界首個基於納米材料結構數位化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
    然而,目前存在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不僅數量少,而且多為從文獻中簡單提取數值等文本信息,而忽略了納米材料的結構信息,也就是納米材料結構轉換為計算機可以直接讀取的電子文件,以致於科研工作者們雖然坐擁龐大的納米生物效應大數據,卻不能有效的從中提取關鍵信息。
  • 製備可捲曲的CIGS薄膜電池,「旭科新能源」未來瞄準戶外用品和工業...
    第一代為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第二代為多晶矽、非晶矽太陽能電池,第三代是具備輕、薄、柔性特徵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包括銅銦鎵硒CIGS等化合物薄膜太陽能電池和薄膜Si系太陽能電池。其中,CIGS薄膜電池由於具備成本低、性能穩定、抗輻射能力強、光電轉換效率高等特性,吸引了眾多機構的研究和公司的開發。
  • DNA、摺紙與分子馬達
    | 圖片來源:Kris Snibbe/Harvard Staff Photographer尹教授是DNA摺紙領域的先驅,他與他的學生Mingjie Dai將DNA摺紙與高精度單分子示蹤相結合,創建了一種新的技術——ORBIT(意為基於摺紙轉子的成像和示蹤)來觀察分子機器的運動。
  • 北航再發《Nature》高性能超強納米複合材料!
    同時通過使用一系列的擠出反應溶液,作者將超鋪展過程擴展到一個連續的系統,從而大面積生產具有整齊排列納米片的納米複合薄膜(圖1b)。層狀納米複合薄膜的製備及其機理。(a,b)主面板,直徑d的實測值與流量Q的函數關係;(c)根據距離L形成的四種納米複合薄膜;圖3.層狀納米複合薄膜的結構表徵。
  • 今日Nature:利用MoS2納米片打造電化學致動器
    驅動系統包含多種刺激響應,如熱、溶劑吸附與解吸或是電化學作用(在碳納米管電極、石墨電極、聚合物電極以及金屬體系)。電活性聚合物在致動器的應用已進行了多年研究,但聚合物的應變能力一直保持著較低水平,主要是因為其楊氏模量低的緣故。Au-Pt體系則應變過大使得無法在高頻下運用。因此要找到一個基於電刺激響應並有著合適應變的材料應用於電化學致動器仍是一挑戰。
  • 《Nature》石墨烯納米帶突破性進展或因數據處理問題被撤稿
    研究者們研發了一種活性成環共軛延展聚合(APEX)反應,通過改變引發劑與單體濃度比、引發劑結構、反應條件實現了合成結構和長度均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相關工作已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相關報導:《Nature》從稠環芳烴到石墨烯納米帶:聚合反應的可控合成)本文首次報導了一種合成結構、寬度及長度均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聚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