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高滲透性亞納米層狀MoS2薄膜

2020-12-05 孜然學術

全球飲用水日益增長的需求是全球面臨的主要挑戰,要想長期可持續生活必須解決飲用水問題。雖然地球上有大量水,但絕大多數(> 98%)是不可飲用的形式(例如,海水,微鹹水或汙水)。可行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需要新的材料和工藝來有效地從汙染源中淨化水,其中包括清除碎屑,生物物質,有機和無機雜質以及各種鹽。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雜質是鹽和小的中性有機分子,因為它們的流體動力學尺寸可與水分子媲美,從而使基於尺寸的分離變得複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低成本的膜是需要選擇性的阻隔離子和中性物質,但仍然允許水快速運輸。因此淨水技術的提高可以顯著緩解水資源問題,對於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先進的納米材料已成為水淨化新技術的前沿。例如,超薄碳基二維(2D)材料,如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GO),由於其機械/熱/化學穩定性、氣孔可控和化學功能可控,是很好的膜候選材料。由於氧化石墨烯膜的低成本和可製造性,已經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氧化石墨烯膜是典型的多層膜,運輸發生在堆積的氧化石墨烯片層之間,以及通過片層內部或之間的任何孔隙或缺陷。決定膜性能的層間間距是通過交聯、環氧樹脂澆鑄、電、預用膜在各種鹽中浸泡數周來控制的。儘管這些膜很有潛力,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膜在水中發生溶脹,由於層間間隔增加而降低了離子選擇性;(2)由於水與石墨烯表面官能團之間的摩擦式相互作用,導致水通量減少;(3)在因溶脹或溶解而失效或力學失效前使用壽命有限。

二維薄膜由於其對物質具有優異過濾性能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二硫化鉬(MoS2)層狀膜在水性環境中表現出比其廣泛研究的基於石墨烯膜優越的穩定性。然而,諸如高鹽度水中離子去除率低,水通量低以及隨時間變化的穩定性低等挑戰阻礙了其作為可行技術的潛在應用。

近日,美國東北大學Meni Wanunu課題組報告了具有一到兩層厚多孔納米片的複合層狀MoS2膜。這些膜具有多孔網絡結構,並且具有可調節的表面電荷、孔徑和層間間距。在正向滲透中,這種膜在高鹽度下會阻隔超過99%的鹽,而在反滲透中,小分子有機染料和鹽會被有效過濾。最終,這種膜可穩定運行一個月以上,這意味著它們在商業淨水應用中具有很大潛力!這項研究工作以「High permeability sub-nanometre sieve composite MoS2 membranes」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577-y

圖1. 多孔MoS2納米片

圖2.層間排列,孔徑,納米片層間距對脫鹽率的影響

圖3 連續操作下的脫鹽率和穩定性

圖4阻隔性能比較

圖5 離子過濾的亞納米通道

綜上所述,作者報導了一種簡單且可大規模製備的方法,以創建具有可控納米尺寸的多孔MoS2 複合材料薄膜,研究發現其具有超高的水滲透率值和非常高的離子選擇性。該膜以反滲透(RO)模式有效去除了海水中常見的一價和二價鹽,它們還可以高效去除RO模式下的NaCl和一系列小的有機分子。此外,與商業和最先進的實驗室膜相比,這種膜可承受氯氣侵蝕,並且這種膜可穩定運行一個月以上,顯示了其卓越的性能和耐用性。(文:one end)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高滲透性亞納米層狀MoS2薄膜
    二維薄膜由於其對物質具有優異過濾性能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二硫化鉬(MoS2)層狀膜在水性環境中表現出比其廣泛研究的基於石墨烯膜優越的穩定性。然而,諸如高鹽度水中離子去除率低,水通量低以及隨時間變化的穩定性低等挑戰阻礙了其作為可行技術的潛在應用。
  • 實現100%硫酸鈉截留率和高水滲透性
    由於原子厚的薄膜使傳輸阻力最小化,使滲透通量最大化,因此由單層2D材料製成的分離薄膜具有優異的分子分離性能。然而,製造具有Å級精確孔的大面積集成納米片,和將原子厚薄膜構成適用器件的有效方法,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在眾多2D材料中,MXene是一種快速增長的2D層狀過渡金屬碳化物或氮化物,通式為Mn+1XnTx(n=1、2、3、4)。其中,2D Ti3C2Tx在水溶液中表現出優異的機械性能和結構穩定性。
  • 《Nature》子刊:性能前所未有!新型超高強和高塑性高熵合金
    本文表明,在共格納米層狀合金中可以實現顯著增強的拉伸延展性,該合金表現出超過2 GPa的屈服強度和16%的均勻延伸率的前所未有的優異組合。超高強度主要來自層狀邊界強化,而大的延展性則與由獨特的納米層狀結構調節的漸進加工硬化機制有關。共格納米層策略可以潛在地應用於許多其他合金,並為設計用於技術應用的超強而可延展的材料開闢新的途徑。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nature
  • 納米薄膜的智能捲曲摺紙 | 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期,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的梅永豐教授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Microdroplet-guided intercalation and deterministic delamination towards intelligent rolling origami」的文章中,利用微液滴觸發的薄膜剝離與捲曲行為提出了一種簡便的捲曲三維微納結構的製備方法
  • 今日Nature:利用MoS2納米片打造電化學致動器
    研究發現通過在塑料薄膜基底上堆疊二維MoS2納米片,基體能表現出很強的機械作用力,從而實現動態可伸縮電極薄膜。這種薄膜可以承受其自身150倍的重量,並且使用循環特性好,在幾毫米的作用範圍可以實現上百次循環。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13年,該團隊利用金屬納腔等離激元場的局域增強效應,首次展示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Nature 498, 82 (2013)]。由於金屬納腔中分子的輻射特性會受到納腔光子態密度的直接影響(Purcell效應),而納腔光子態密度又與探針尖端的結構密切相關,因此,如何巧妙調控探針尖端的結構和納腔中分子的電子態成為克服螢光淬滅、實現高分辨光致螢光成像的關鍵。
  • 西安建大Nature子刊:通道尺寸可控,二維薄膜實現有效離子篩分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373-4考慮到海藻酸鈉與不同的多價離子均易發生交聯形成水凝膠,研究中嘗試了利用Ca2+、Ba2+以及Mn2+等與薄膜進行反應,發現不同海藻酸凝膠均可穩定薄膜的納米通道,而且三種薄膜的納米通道直徑均被控制在7.4 ± 0.2 Å左右,穩定的受限通道為精確的離子篩分提供了可能。
  •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問責制和透明度是使一個過程更值得信賴的手段,因此我認為,出版商需要並且應該讓所有對同行評審的貢獻者更負責任,並且流程更加透明。反過來,這將支持並促進研究和出版實踐中的道德標準和公正性。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13年,該團隊利用金屬納腔等離激元場的局域增強效應,首次展示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Nature 498, 82 (2013)]。然而,螢光發射與拉曼散射過程不同,分子螢光在金屬結構非常靠近分子時會由於非輻射過程被放大並佔主導而導致螢光信號被淬滅,這極大限制了近場螢光顯微鏡的解析度發展,也是迄今為止SNOM螢光成像空間解析度很少達到10 nm左右水平的根本原因。
  • Nature:柔性GaAs半導體的製備方法
    雖然像砷化鎵這樣的化合物半導體在光伏電池和光電應用中與矽相比有很大的性能優勢,但這些優勢並不能超過生成這些材料的大型高質量層狀結構、並將它們轉移到柔性或透明基質上、用在如太陽能電池、夜視照相機和無線通信系統等設備中所涉及的高成本過程(所體現出的劣勢)。然而現在,John Rogers及其團隊演示了一個新的製造方法,它能克服這一缺點。
  • 北航再發《Nature》高性能超強納米複合材料!
    在這些生物結構的啟發下,包括逐層組裝法,澆鑄法,真空過濾和磁場輔助在內的合成策略已用於開發層狀納米複合材料。如何以一種普遍、可行和可擴展的方式生產超強層狀納米複合材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劉明傑教授(通訊作者)提出了一種在不相容水凝膠/油界面上利用剪切力誘導的二維納米片排列來生產具有高度有序的層狀結構的納米複合材料策略。
  • 人造膜Nature Nanotechnology兩連擊
    在該過濾條件下,HC6優化的TFC膜的透水率要比普通的帶HC6的TFC膜和TFC膜的透水率要高,同時,HC6優化的TFC膜的對於特定物質的攔截率高於99.8%。高選擇性的AWC本質上是通過具有較大表面積的選擇性AWC嵌入層來促進具有選擇性穿透行為膜的透水過程。這也表明AWC與周圍的PA基質具有出色的結構相容性,同時這也是構建具備無缺陷無縫的活性層的必要條件。
  • 江蘇大學丁建寧團隊突破了傳統反滲透膜選擇性和滲透性的相互制約
    研究主要基於邊界滑移理論提出了「時間維度選擇性」(temporalselectivity)概念,突破了傳統反滲透膜選擇性和滲透性的相互制約,將有可能為解決全球淡水資源危機提供重要途徑。該成果於2020年8月1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
  • Nature Materials: 沸石膜一篩,氫氣跑出來
    作者通過實驗確定的H2的表觀活化能和模擬計算得到的活化能互相驗證,證實了氣體高選擇性完全來自於氣體在6-MR結構中的遷移。3. 作者研究證明了方鈉石前體中的六元環(6-MRs)結構在從CO2中篩分H2擁有巨大潛力。
  • 韓國儲能技術新突破:使用亞納米粒子穩定鋰氧電池
    我的煤炭網>新聞>行業熱點>新能源>韓國儲能技術新突破:使用亞納米粒子穩定鋰氧電池 韓國儲能技術新突破:使用亞納米粒子穩定鋰氧電池 發布日期:2020-11-22 00:21:55
  • 【材料】層狀半導體的表面電子聚集與本質特性
    然而,石墨烯本質上具有金屬特性,為構成電子組件,仍需要與其搭配的層狀半導體(layered semiconductor)材料。因此,科學家也將目光轉移到同樣具有二維層狀結構的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其中又以二硫化鉬(molybdenum disulfide, MoS2)研究最為廣泛。
  • 超高滲透性,脫鹽率達100%!登上《Science》子刊
    因此,尋找和探索用於製造具有改進的滲透性、選擇性、化學穩定性和抗結垢性的新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目標。目前三種新型膜在解決水的滲透性和選擇性方面表現出了廣闊的前景,它們是超薄的納米多孔膜,例如多孔石墨烯,帶有人造水通道的膜,例如碳納米管(CNT),具有二維水通道的層狀薄膜,包括氧化石墨烯(GO)和二硫化鉬(MoS2)。
  • 吉林大學:納米層狀合金,讓電池200小時後仍保持100%容量!
    本文提出了一種由交替的Zn和Al納米薄層組成的層狀結構合金,基本解決枝晶生長和不可逆性問題,獲得的鋅離子電池在高電功率下表現出高能量密度,並在循環200小時後保持100%的容量保持率。金屬鋅(Zn)具有理論容量高和成本低等優點,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水系可充電電池負極材料。
  • 吉林大學:納米層狀合金,讓電池200小時後仍保持100%容量!
    本文提出了一種由交替的Zn和Al納米薄層組成的層狀結構合金,基本解決枝晶生長和不可逆性問題,獲得的鋅離子電池在高電功率下表現出高能量密度,並在循環200小時後保持100%的容量保持率。金屬鋅(Zn)具有理論容量高和成本低等優點,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水系可充電電池負極材料。然而,最先進的Zn負極在沉積/剝離過程中的低庫侖效率和不可控枝晶生長嚴重阻礙了其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