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2020-12-06 科學網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一些想法

論文標題:The Volutioen of Peer Review and the Role of Editors :Thoughts from Nature Communications’s Editor in Chief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Elisa De Ranieri

原文連結:http://www.springersource.com/the-evolution-of-peer-review-and-the-role-of-editors-thoughts-from-nature-communications-editor-in-chief/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hiUCCAVp-5gfNHSwwvFApQ

為了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同行評審、編輯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問責制和透明度如何在此過程中促進道德規範和公正,我們邀請了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主編Elisa De Ranieri與我們分享她的想法。

圖1

同行評審過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作為評估研究成果完整性的主要工具,同行評審的實踐並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成熟——例如,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才成為Nature雜誌的標準。無論如何,它現在已成為科學出版的基石,因此所有參與者(作者、審稿人、編輯、出版商、讀者)都熱衷於不斷創新,以使同行評審更加健全。

最近的趨勢旨在使其更加透明:傳統的同行評審(由編輯來協調匿名審稿人的評論)往往被視為黑匣子,其有效性受到質疑。透明度帶來可信度,因此最近關注的焦點是透明或公開的同行評審,審稿人的報告和/或他們的身份,以及編輯的說明和作者的反駁都會被發表。另一方面,為了消除該過程中的無意識偏見,一些出版商已經引入了雙盲同行評審(其中審稿人無法得知作者的身份直到對稿件作出最終決定)作為可選服務,但它在消除偏見方面的功效還有待證實。

預印本伺服器的出現也可以看作是對透明度的推動:雖然在物理科學領域arXiv已經存在了近30年,而bioRxiv的興起和其他學科伺服器的誕生正將這一趨勢推廣到更廣泛的學科領域。通過以這種方式發表結果,然後歡迎用戶群來評論,從而實現用戶群介導的同行評審,這可以與傳統模式並行進行。這種模式的挑戰包括,在缺乏諸如編輯這樣的調解人員的情況下,難以確保足夠數量的專家對工作提出意見。

最後,現在有一些平臺,例如F1000,其中同行評審以透明的方式在出版後進行,審稿人由作者自己選擇。在這個模型中,可能難以確保審稿人選擇的公正性,這使得確保過程的公正性和道德規範變得更加困難。

同行評審的未來是什麼?我們應該期待什麼樣的創新?

展望未來,我們可以預期透明度的趨勢將會越來越大,我確實看到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所有期刊的所有流程都是公開的。創新將取決於可用的技術,但最終要克服的更大問題是文化問題。研究領域的一小部分人對透明度的發展仍有很大阻力,並且需要時間來減輕這一部分人從完全透明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風險。

其他可能出現的趨勢可能包括審稿人角色的分散化,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審稿人群,比如預印本模式那樣。我們是否也可以看到AI取代審稿人呢?我對此表示懷疑,但如果這被證明是錯的話,我也不會太驚訝。

此外,我期望創新能夠使審稿人更輕鬆地評估數據質量。對於代碼而言,事情正在發生變化——例如,一些Nature旗下的雜誌正在與Code Ocean合作運行試驗計劃,允許審稿人在同行評審過程中測試作者的代碼。我可以想像,我們將在數據領域取得類似的進展。

最終,我認為我們不會完全脫離以編輯為核心的模式,至少在不久的將來不會,因為需要他們選擇和策劃內容。

圖2

編輯在同行評審中的作用是什麼?

編輯在支持和保護同行評審的公正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專業編輯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在評估研究工作時不太容易產生利益衝突,因此在決策時會更加客觀。編輯的一項關鍵任務是選擇審稿人,這對於維護出版材料的公正性至關重要。專業編輯有能力和時間提供高質量和強大的同行評審經驗。

編輯還將與研究界合作,為開展和匯報研究工作制定質量和可重複性標準,這些標準可以通過期刊政策來實現,例如在同行評審過程中使用檢查表。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促進出版過程中的公正性,並促進研究實踐中的道德規範。Macleod等人的一項研究報告稱,「隨著編輯政策的變化,自然出版集團旗下期刊的體內研究結果在報導誤差風險方面有顯著改善」,這表明期刊主導的政策產生了積極影響。

我們如何讓同行評審值得信賴?

問責制和透明度是使一個過程更值得信賴的手段,因此我認為,出版商需要並且應該讓所有對同行評審的貢獻者更負責任,並且流程更加透明。反過來,這將支持並促進研究和出版實踐中的道德標準和公正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明顯步驟(公布審稿人和編輯名字、審稿人的報告、各方之間的通信),出版商應該對同行評審的審查時間和流程更加開放,他們應該支持通過適當的政策儘早披露結果以及發表陰性結果,從而避免浪費大量公共資金來重複那些註定要失敗的研究。他們還可以強制要求共享原始數據,並執行更透明的利益衝突聲明。

關於作者 Elisa De Ranieri

Elisa 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工作,擔任過各種編輯職位,她還擁有劍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今年一月,Elisa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歐洲學術出版會議,並參加了關於公正性、道德規範和同行評審的小組討論。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http://www.springersource.com/the-evolution-of-peer-review-and-the-role-of-editors-thoughts-from-nature-communications-editor-in-chief/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談談投稿的同行評審(peer-review)
    科研人員的絕大多數論文,都需要經過同行評審(peer-review) 之後才能在科學期刊(scientific journals)上發表。一般而言,小說、散文想在《某雜誌》、《某某日報》上發表,只需要雜誌或者報紙的編輯,對作品類型、風格、文筆等審核後,就能見刊見報。
  • Nature揭露同行評審潛規則,審稿人操縱引用,愛思唯爾開始嚴查
    他們發現,可能有部分審稿人會鼓勵被審論文作者引用審稿人的研究,作為交換,審稿人會為論文帶來更為正面的評審意見。這種做法被稱為「強制引用」(coercive citation)。這項研究已於 9 月 6 日被收入 SSRN 社會科學研究庫,目前還沒有經過同行評審。
  • Nature公布3年同行評議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審稿人願意公開身份
    同行評議是一種正式的質量保證機制,通過這種機制,研究手稿將得到技術評估和影響評估,是研究質量、完整性和可重現性的基石。然而,大多數審稿人的工作幾乎沒有得到認可。我們非常重視審稿人的貢獻,我們希望給予他們一個選擇,讓他們在同行評審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得到正式和公開的認可。
  • 細胞和分子醫學熱門期刊JCMM主編訪談:給中國作者的建議
    我們致力於幫助作者最好地傳達他們的研究結果,以便其他人可以快速地確認和使用這些數據,推進他們各自領域的研究。期刊不刊發「清單式」的研究或隨機檢測某疾病中microRNA或lncRNA所扮演角色並聲稱可能發現潛在生物標記物的研究。特別是對於中國的作者,我會建議論文先由一名英語是母語的人士或是對科學撰寫有廣泛經驗的中國科學家進行審讀。我們有多位來自中國的、經驗豐富的編輯。
  • 生信熱門期刊JCMM主編訪談 | 給中國作者的建議!
    是一本同行評審的國際期刊,關注細胞和分子醫學各領域的原創研究和概念。最後,如果出現機制性細胞和分子結果,我們也會刊發短篇報導和「給編輯的信」。問: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把文章送交同行評審和接受文章的條件有哪些?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nature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世界說王磬發自法國巴黎4月20日,一則來自學術出版巨頭施普林格(Springer)的聲明在科學界掀起了一場風波:107篇已發表於其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Biology)的論文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被撤稿。
  • 憑空造一篇論文,在號稱「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了
    這個郵件用的字體很亂,還有各種格式錯誤,發給我這封郵件的編輯還在附件中發送了一份Covid-19醫院章程的手冊。我懷疑這個電子郵件來自「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沒有同行評審,不管文章質量好壞,給錢就能發表)。這些期刊偽裝成合法的學術期刊,可發表一切文章,向作者收取數百甚至數千美元的費用,以此來賺錢。
  • 為材料學者提供一個有影響力的新平臺 |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是一本由內部編輯帶領的、來自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的新開放獲取期刊,主要發表材料學領域內的重要研究。該期刊由內部編輯團隊負責管理,外部編委會提供支持,基於稿件對所在研究領域的促進程度來決定是否錄用。
  • Science | 莫讓同行評審阻礙科學發展
    你們把實驗數據整理成一個充滿了證據、參考文獻和結論的連貫的故事。你把論文提交到出版社,期待文章的發表,使全人類受益。但是,雜誌社並沒有決定發表你的研究成果,而是給你帶來了失望的信息。其中一個審稿人說:嗯,這篇論文太差了。同行評議從來就不是一個完美的過程,也不可能是。大多數同行評審過程都是高效的。但有時候,其中一個審稿人的「刁難」實在是令人害怕。
  • Science,Nature的學術大牛/期刊主編解析論文「結果」和「討論」
    首先撒花慶祝學術大牛兼期刊主編 Gareth Dyke (中文名:代明睿) 加入投必得的科研培訓部門,接下來將由Dr. Dyke 給大家帶來一系列線上,線下培訓,包括論文寫作,投稿,發表,學術會議的報告,牆報等等各個方面!那麼,Dr. Dyke 到底是何許人也?
  • 為材料學者提供一個有影響力的新平臺|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Materials主編寄語
  • Nature推薦:對付審稿人「強迫引用」,新方法來了
    在線發表了題為「Signs of 『citation hacking』 flagged in scientific papers」評論文章對該研究進行了介紹,文章稱,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檢測方法在技術上是正確的。
  • 為什麼主編會給我一個「Reject with option to resubmit」的決定
    在本博客中,ISE資深編輯Lisa Clancy將和大家一起探討這一編輯決定的意義,並討論為什麼使用它。1:比大修要更嚴重如果編輯要求你回覆審稿人意見,並給你一個重新提交的截止日期,意思是「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並重新提交」,但你的論文將被視為一次新的提交。但為什麼不直說呢?
  • 同行評審,讓小眾領域得到更多肯定|Scientific Reports 編委趙繼民...
  • SCI論文評審,如何做好同行評議
    接受國際期刊的審稿任務,是同行的認定和信任當然是很光榮的任務,而實際上內心十分忐忑。首先,要尊重作者的汗水與努力,多數學者的學術生涯都經歷過數不勝數的拒稿、大修、小修,內心悽涼只有同行理解;而,另外一方面要確保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的價值,這也是每個學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今年2月,Elisabeth Bik,再次曝出驚人消息:她和她的團隊發現,至少超過 400 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文章,似乎都是由同一個「工廠」產生的,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此外,令人震驚的是,所有這些論文都是在同行評審後發表的,顯然沒有什麼編輯質量控制。號稱女版方舟子、先後舉報過曹雪濤院士、周德敏教授論文造假的「打假偵探」Elisabeth Bik,曾是一名微生物學家,2019 年 5 月正式轉型為全職的圖片打假人。
  • 期刊編輯權力這麼大?「略作修改」變「拒稿」!
    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是修改,期刊編輯卻給退稿——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一項對322名高影響力期刊編輯進行的調查發現,91%的受訪者確定自己至少改動過一次評審意見。與此同時,8%的編輯承認,他們會改變審稿人的總體推薦意見,即便未經過後者允許。10月28日,Science網站就期刊編輯能否改動同行評審意見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