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投稿的同行評審(peer-review)

2021-01-12 木筐筐寫論文

科研人員的絕大多數論文,都需要經過同行評審(peer-review) 之後才能在科學期刊(scientific journals)上發表。

一般而言,小說、散文想在《某雜誌》、《某某日報》上發表,只需要雜誌或者報紙的編輯,對作品類型、風格、文筆等審核後,就能見刊見報。這些編輯一般都是文筆、經驗豐富的人,作品只需要他們把關即可。

而科學期刊,稿子需要編輯部的全職編輯們先對論文類型,方向、格式等進行初審, 而對於論文的專業性、科學性、創新性等,還需要「專業的同行們」來進行審核。

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在涉及論文的科學性、專業性只能通過「懂」的人來評判。而對於科研,現在可能會細分到很小的方向,很難有編輯或者學者對某個領域的所有方向都了解,因此就只能通過跟你做相關方向的同行們來評價這個論文。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同行評審(peer-review):

同行評審始於18世紀,最開始是一些歐洲的學會向其成員追求是否發表文章的意見。 之後,許多科學和專業的學會開始借鑑這一方式。現在,同行評審已經成為了論文質量把控的最關鍵的一環了。以下是一般的同行評審過程,從論文投稿到發表的全過程:

3. 整個同行評審涉及哪些角色:

Editor-in-chief, 總主編,有最高決策權、對期刊質量、方向、發展負責。

Editor/academic editor,學術編輯,與總主編及其他編輯一起制定期刊政策,有決策權。

Managing editor,執行編輯,負責編輯部的運行、編輯部員工的管理、協調及監督整個同行評審過程。

Editorial assistant, 編輯助理,協助主編、學術編輯、執行編輯參與從投稿到發表的過程;是審稿人與作者的聯繫的橋梁;沒有決策權。

Reviewer,審稿人,從期刊或者編輯那獲得稿子,提交給作者的審稿報告。

Corresponding author, 通訊作者,所有共作者裡負責跟期刊交流的角色。

參考資料:David Mcewan. Peer Review and Manuscript Management in Scientific Journals.

相關焦點

  • SCI論文評審,如何做好同行評議
    不知不覺,已經從投稿到接收審稿邀請。接受國際期刊的審稿任務,是同行的認定和信任當然是很光榮的任務,而實際上內心十分忐忑。首先,要尊重作者的汗水與努力,多數學者的學術生涯都經歷過數不勝數的拒稿、大修、小修,內心悽涼只有同行理解;而,另外一方面要確保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的價值,這也是每個學者責無旁貸的使命。一般來說,如果文章能夠通過兩三名同行的評議,就基本可以發表了,但是,如果評審人出現疏失,不正確的結論影響學界,有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學術論文評審人責任重大。
  • 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你會選擇嗎?
    近日,陸續收到的審稿邀請中都有特別說明:你願意公開姓名和同行評議意見嗎?依然處在舊石器時代的我,已然發現當今國際出版業不僅僅進入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時代,更是進入了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年代。
  • 公開作者利益衝突對同行評審無影響
    公開作者利益衝突對同行評審無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3:05:56 美國哈佛大學Leslie K John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公開作者利益衝突在同行評審中的作用。
  • 同行評議:單盲還是雙盲,這是一個問題 | BMC Journal
    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Website_linksSocial_media_organic&utm_content=CelZha-MixedBrand-multijournal-Multidisciplinary-China&utm_campaign=ORG_AWA_CZH_BMCWechat_dailyposts_blogs
  • 同行評審,讓小眾領域得到更多肯定|Scientific Reports 編委趙繼民...
  •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一些想法
  • Science | 莫讓同行評審阻礙科學發展
    同行評議從來就不是一個完美的過程,也不可能是。大多數同行評審過程都是高效的。但有時候,其中一個審稿人的「刁難」實在是令人害怕。事實上,這在學術界是很常見的,以至於在Twitter上有專門的帳號@GrumpyReviewer2和@YourPaperSucks來抱怨這種非常糟糕的同行評審。
  • 論文投稿沒目標?幾本影響因子漲勢喜人的期刊了解一下
    SAGE 出版的學術期刊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2019 年最新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簡稱 JCR ) 收錄了其 627 種期刊,佔 SAGE 期刊總數的 62%。
  • CVPR 2020評審結果,曠視南京研究院負責人淺談學術論文rebuttal
    學術論文是發布自己或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正式且最快捷的途徑,也是和同行交流想法最方便、高效的方式。當同行評議(Peer review)作為學術成果正式發布的必經之路已運行 200 餘年 [1] 時,用正確的姿勢進行 review rebuttal 便成為提高論文錄用機率甚至扭轉乾坤的最後一搏。
  • ACS Omega在2018年推出全新的出版費用,不要錯過機會,快來投稿吧!
    Looking for high-quality peer review and global visibility for your research? Publish your next paper open access in ACS Omega for only $750. No additional cost for CC-BY licenses.
  • ICLR 2018截稿:取消公開評審改為雙盲引人關注
    根據大會Program Chair、Deepmind研究科學家Oriol Vinyals在Twitter上發布的統計數據,各位論文作者再度發揮了學術界「不到Deadline不罷休」的傳統,在論文投稿截止前24小時,大會收到的論文數量從不足200篇迅速增長至1003篇,其中最後一小時有將近200篇論文投遞。
  • 學界| ICLR 2018截稿:取消公開評審改為雙盲引人關注
    根據大會Program Chair、Deepmind研究科學家Oriol Vinyals在Twitter上發布的統計數據,各位論文作者再度發揮了學術界「不到Deadline不罷休」的傳統,在論文投稿截止前24小時,大會收到的論文數量從不足200篇迅速增長至1003篇,其中最後一小時有將近200篇論文投遞。
  • 科普貼:論文投稿後發生了什麼
    責任編輯或編輯部主任或常務副主編根據同行評議意見,作出第一次結論:退稿、退修或接受。大多數論文被拒就是在這一步。當然,如果同行評議意見相左,還可能增加一名同行評議專家外審。很少有論文在這一步直接接受。這一步也很快,多數一周內即可完成。關鍵詞5:退修。
  • 還沒進評審就被拒:IJCAI 2020 近半投稿遭summary reject
    Summary Reject:控制投稿雖好,卻失了力道據悉,本次大量的拒稿情況集中在 summary reject 階段。summary reject 是一種快速審稿的流程,放在正式的評審階段之前。在這一階段,論文一般會被發送給幾位 Senior PC(SPC)。
  • ACL 禁止投稿論文提交 arXiv,雙盲評審真的有效嗎?
    新智元報導 來源:綜合cacm.acm.org等編譯:肖琴、小潘【新智元導讀】近日,ACL(計算語言學協會)更新了其會議論文的投稿、評審和引用政策。其中最受爭議的一項要求是,為了雙盲評審的有效性,禁止投稿論文在截止日期前的1個月時間內在 arXiv 等平臺公開預印本。
  • In Review 運行一年,百餘本Springer Nature期刊迎來更清晰的同行...
    In Review 運行一年,百餘本Springer Nature期刊迎來更清晰的同行評審服務
  • 7天內通過審核即under review,衝擊十分雜誌的機會來了!還不趕緊試一試!
    Molecular Cancer目前的發表文章比較鍾愛LncRNA。Editors承諾所有的投稿將在7天內嚴格評審,如果稿件優質,即送under peerreview。毫不含糊,簡潔明了。實際上,如果是普通投稿,處理時間就比較中規中矩。
  • 憑空造一篇論文,在號稱「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了
    我懷疑這個電子郵件來自「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沒有同行評審,不管文章質量好壞,給錢就能發表)。這些期刊偽裝成合法的學術期刊,可發表一切文章,向作者收取數百甚至數千美元的費用,以此來賺錢。雖然有些研究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向這些期刊投稿,但還有一些人則是出於不道德的目的去投稿,例如,想要增添發表履歷,或發布一些偽科學。
  • ...同行評議|預印本|biorxiv|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冷泉港實驗室
    值得關注的是,偽造同行評議幾乎存在於每篇撤稿中。關於同行評議的另一個不好消息是:據Science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質量僅比預印本文章提升了4%。該研究將2016年發表於bioRxiv的56篇預印本文章與後來在期刊上發表的同行評審版本進行了比較。其中,大多數文章屬於遺傳學和神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