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的絕大多數論文,都需要經過同行評審(peer-review) 之後才能在科學期刊(scientific journals)上發表。
一般而言,小說、散文想在《某雜誌》、《某某日報》上發表,只需要雜誌或者報紙的編輯,對作品類型、風格、文筆等審核後,就能見刊見報。這些編輯一般都是文筆、經驗豐富的人,作品只需要他們把關即可。
而科學期刊,稿子需要編輯部的全職編輯們先對論文類型,方向、格式等進行初審, 而對於論文的專業性、科學性、創新性等,還需要「專業的同行們」來進行審核。
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在涉及論文的科學性、專業性只能通過「懂」的人來評判。而對於科研,現在可能會細分到很小的方向,很難有編輯或者學者對某個領域的所有方向都了解,因此就只能通過跟你做相關方向的同行們來評價這個論文。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同行評審(peer-review):
同行評審始於18世紀,最開始是一些歐洲的學會向其成員追求是否發表文章的意見。 之後,許多科學和專業的學會開始借鑑這一方式。現在,同行評審已經成為了論文質量把控的最關鍵的一環了。以下是一般的同行評審過程,從論文投稿到發表的全過程:
3. 整個同行評審涉及哪些角色:
Editor-in-chief, 總主編,有最高決策權、對期刊質量、方向、發展負責。
Editor/academic editor,學術編輯,與總主編及其他編輯一起制定期刊政策,有決策權。
Managing editor,執行編輯,負責編輯部的運行、編輯部員工的管理、協調及監督整個同行評審過程。
Editorial assistant, 編輯助理,協助主編、學術編輯、執行編輯參與從投稿到發表的過程;是審稿人與作者的聯繫的橋梁;沒有決策權。
Reviewer,審稿人,從期刊或者編輯那獲得稿子,提交給作者的審稿報告。
Corresponding author, 通訊作者,所有共作者裡負責跟期刊交流的角色。
參考資料:David Mcewan. Peer Review and Manuscript Management in Scientific Jour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