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滲透性,脫鹽率達100%!登上《Science》子刊

2020-09-09 石墨烯聯盟


研究背景

眾所周知,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物質之一,地球表面被水覆蓋的面積佔地球表面積的7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三種形式存在於地表、地下和空中,即液態、固態和氣態,成為海洋水、河川水、湖泊水、沼澤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大氣水及存在與動植物有機體內的生物水。地球上的水分布如此之廣泛,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被我們所利用呢?由於海水含鹽量較高,分布在高寒地區的冰雪水以及埋藏較深的地下水目前我們還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因此,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可供人類生產、生活直接利用的地表淡水和埋藏較淺的地下淡水資源,這部分水資源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32%。

淡水是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最寶貴資源之一,但由於人口增長,氣候變化和水汙染,淡水的供應越來越緊張。對於很多人來說,水資源短缺是嚴重的問題。到2025年,全世界將會有一半人面臨用水危機。目前,全世界1/9的人已經面臨這一問題。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共有8.44億人缺乏最基礎的飲用水供應,有20億人的水源被排洩物所汙染。儘管有大量海水作為替代水資源,但海水淡化通常受到生產率相對較低和能源消耗較高的限制。

基於膜的脫鹽技術,包括當前最先進的反滲透(RO)技術已被證明是一種高效方法。然而,常規的聚合物RO膜仍然具有諸如抗結垢性低、選擇性差以及抵抗化學/熱誘導的降解的低穩定性之類的缺陷。因此,尋找和探索用於製造具有改進的滲透性、選擇性、化學穩定性和抗結垢性的新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目標。目前三種新型膜在解決水的滲透性和選擇性方面表現出了廣闊的前景,它們是超薄的納米多孔膜,例如多孔石墨烯,帶有人造水通道的膜,例如碳納米管(CNT),具有二維水通道的層狀薄膜,包括氧化石墨烯(GO)和二硫化鉬(MoS2)。


迄今為止,在文獻中已探究的各種新型膜材料難以打破滲透性和選擇性之間的權衡規則。儘管納米多孔單層石墨烯和CNT基膜由於其超薄的厚度和快速的水擴散性能而具有高滲透性,但在石墨烯片上製備均勻的亞納米孔或製備均勻分散的小直徑CNT以形成組裝膜具有巨大的技術困難和挑戰。選擇性滲透膜技術的最終矛盾是,納米孔的尺寸應小於水合離子的直徑,以表現出增強的離子選擇性,但同時希望具有高滲透性,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問題,被認為是無法克服的障礙。

研究成果

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Zhongqiang Zhang課題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機制,該機制在使用孔徑為2-4納米的旋轉納米多孔石墨烯膜時打破了滲透率-選擇性的權衡。結果表明,即使孔徑大於水合離子的孔徑,旋轉膜仍具有幾乎100%的脫鹽性,並且旋轉膜的液/石墨烯界面處的表面滑移可實現同時的超選擇性和空前的高滲透性。作者提出了「時間選擇性」的新概念,以將非常規選擇性歸因於離子通過孔的滲透時間與離子在孔中滑動所需的旁路時間之間的時間差。新發現的時間選擇性克服了孔徑帶來的限制,並在設計高性能膜材料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論。相關研究工作以「Surface slip onrotating graphene membrane enables the temporal selectivity that breaks thepermeability-selectivity trade-off」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圖文速遞

圖1 海水淡化分子動力學模型示意圖

作者使用滑移誘導分離的時間選擇性脫鹽機理的新概念,該方法打破了滲透率-選擇性的權衡,而不必嚴格依賴小的均勻孔徑。通過旋轉具有大於水合鈉離子直徑2至5倍大孔的多孔單層石墨烯圓柱體(GC)來實現脫鹽。

圖2受角速度影響的水通量和脫鹽率

圖3 剪切多孔石墨烯模型中滑移速度引起的超高鹽阻隔性

對於12個孔的旋轉多孔GC,鹽截留率與滑動速度的變化趨勢與圖2F中的變化趨勢一致。因此,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是比水合離子大得多的大孔,水與多孔石墨烯膜之間的界面滑移也會導致超高的排鹽率。

圖4滑移引起的鹽排斥的軌跡分析

圖5孔隙率和孔徑對滲透率和選擇性的影響

脫鹽率幾乎與孔隙率無關,這與常規的反滲透膜是一致的。特別是,如果在保持孔隙率恆定的情況下將孔徑進一步擴大到直徑3或4 nm,如果在進料-膜界面處提供足夠大的滑移速度,則除鹽率也可以得到顯著改善(見圖5D))。此外,隨著孔尺寸的增大,鹽分截留率降低,同時,由於更多的滲透離子佔據了多孔通道,水流在高角速度下也減小了。因此,對於滑移引起的鹽排斥,孔徑也是決定滲透率-選擇性權衡上限的關鍵優化參數。

圖6 與其他最新RO膜的滲透性和排鹽率性能比較

結論與展望

總而言之,作者報導了使用滑移誘導分離的時間選擇性脫鹽機理的新概念,該方法打破了滲透率-選擇性的權衡,而不必嚴格依賴小的均勻孔徑。通過旋轉具有大於水合鈉離子直徑2至5倍的大孔的多孔單層石墨烯圓柱體(GC)來實現脫鹽。水-GC界面處的邊界滑移顯著增強了除鹽率。同時,大的納米孔在離心誘導的壓力下導致超高水通量。因此,這種新型的滑移誘導的分離方法繞開了孔徑的常規限制,並打破了滲透率和選擇性之間的權衡。此外,可以通過調節孔隙率、孔徑、膜的厚度以及多孔疏水膜的旋轉速度來獲得所需的滲透性和選擇性。這項工作中報告的發現可能會為設計高效的RO脫鹽設備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海水淡化技術將進一步發展,相信隨著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會得到有效緩解!

原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4/eaba9471

來源:材料十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石墨烯再顯神通!海水淡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膜基海水淡化技術包括最先進的反滲透(RO)技術,已被證明比熱脫鹽方法更有效。傳統的聚合反滲透膜仍然存在這樣的缺陷,如汙垢阻力低,選擇性差,抗汙穩定性低,抗化學/熱降解差。因此,尋找和探索具有更好的滲透性,選擇性,化學穩定性,並能同時抗汙的新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方向。
  • 2021年第一篇《Science》封面文章誕生!|science|選擇性|滲透性|...
    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2021年第一期《Science》期刊的封面。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2  近年來,在反滲透膜合成方面,通過控制全芳香族聚醯胺(PA)活性層的內部形貌、厚度和進料表面積,取得了重要進展,獲得了製造高滲透性海水淡化膜的方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所產生的納米級PA形態如何與在此類膜中觀察到的性能相關聯。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中,金屬氧化物薄膜電晶體具有遷移率高、透光性好、成本低、可低溫製備等優點,應用前景巨大,但製備成本卻相對較高。近年來,溶液法作為一種工藝簡單、可實現大面積製備,並且與柔性襯底相兼容的新製備方法而備受關注。然而,由於溶液法的非化學計量性質而導致的電荷俘獲現象,使得器件存在工作穩定性差的問題,是其實現實際應用所面臨的技術瓶頸。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水凝膠,又一篇Science子刊!
    總體而言,儲能-釋能策略解決了滲透性水凝膠長期存在的弱收縮或緩慢收縮的問題,並為合理設計具有多種重構行為的功能強大的智能水凝膠開闢了一條道路。此外,含水、柔軟、可編程和強大的水凝膠材料,在不降低收縮速度的情況下,將提高人工肌肉、軟機器人、柔性設備和生物醫學材料等應用的性能。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類似人手的手部假肢,相關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 Science Robotics 封面。還記得美劇《越獄》裡的著名角色 T-bag 嗎?在第二季裡他被人砍了手,從此實力大減。在回歸的第五季,有人為了讓他能夠更好地執行任務,幫他裝了一個全功能的機械手。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Science子刊:喝酒為何會上癮?酒精會改變腦細胞外空間形狀及大腦中...
    近日,西班牙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了題為: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alters extracellular space geometry and transmitter
  • 江蘇大學丁建寧團隊突破了傳統反滲透膜選擇性和滲透性的相互制約
    研究主要基於邊界滑移理論提出了「時間維度選擇性」(temporalselectivity)概念,突破了傳統反滲透膜選擇性和滲透性的相互制約,將有可能為解決全球淡水資源危機提供重要途徑。該成果於2020年8月1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近日,一項在甲蟲背部安裝相機的研究登上《Science Robotics》,為我們揭曉了這一謎題。通過了解自然界中昆蟲的視覺系統並做出取捨,研究者以平衡能量、計算量和質量的方式,為昆蟲規模的機器人設計出更好的視覺系統。讓身長不足三釐米的甲蟲背上相機,這件事並不簡單。在人類看來最微小的攝像機,也足以壓垮昆蟲。
  •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近日,一項在甲蟲背部安裝相機的研究登上《Science Robotics》,為我們揭曉了這一謎題。通過了解自然界中昆蟲的視覺系統並做出取捨,研究者以平衡能量、計算量和質量的方式,為昆蟲規模的機器人設計出更好的視覺系統。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當然2020年還沒有結束,一直到2021年3月左右,web of science資料庫才會完整的收錄全2020年所有引用。但我們可以橫向比較一些影響因子比較穩定期刊的即時影響因子,判斷期刊的後續走勢。作為比較的PLoS Pathogens2020年即時IF為0.973。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Science》子刊:創紀錄!打破低碳鋼晶粒細化和強度極限
    SPD技術通常應用非常大的應變,以提鍊金屬的晶粒尺寸下降到超細晶制度(1000至100nm)或甚至納米晶(<100nm)。使用SPD技術生產超高強度材料的主要問題包括擴大規模和工業規模生產的成本。儘管如此,從SPD領域獲得的知識仍可為優化鋼的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提供指導。
  • Advanced Science|電池電容耦合助力CDI脫鹽
    電容去離子(CDI)技術具有效率高、易再生和易維護等優勢,在脫鹽、離子分離和氮磷回收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以活性炭為代表的碳基電極在電容去離子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以雙電層吸附機制主導的碳基電極存在脫鹽容量低、穩定性差等問題,基於法拉第機制的新型電極具有脫鹽容量高、電荷效率高和無同離子排斥效應等優點,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
  • 南理工《Nature》子刊:高性能耐氯反滲透淡化膜
    長期以來,找到一種具有更高耐氯性和具備與現有TFCRO膜相似脫鹽性能的RO膜一直是業界的目標,因為這將極大地提高RO技術的可靠性和可持續性,並降低脫鹽和廢水回收的成本。即使在NaOCl中暴露15min後,該膜仍展現出高的耐鹽性(99.1±0.2%)和水滲透性(2.97±0.13l/mm2/h/bar)。該耐氯膜將大大提高反滲透淡化技術的可持續性,以應對全球供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