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凝膠,又一篇Science子刊!

2021-02-15 奇物論


生物材料學術QQ群:1067866501

儘管刺激響應型水凝膠具有很大的變形能力,但當用作致動器、智能開關和人造肌肉時,由於滲透壓驅動的傳遞力(~2 kPa)和速度較低,其功率密度較低。

近日,受到許多生物在跳躍過程中能量轉換機制的啟發,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周峰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Ximin He報導了通過在聚合物網絡中儲存和釋放彈性勢能,設計了一種彈性驅動的強收縮水凝膠。

文章要點

1與通常研究的滲透壓驅動智能水凝膠相比,基於彈性儲能和釋放法的彈性驅動智能水凝膠具有更強、更快的收縮(40kPa,25%/min)和更好的力學性能(高彈性模量0.7 MPa,韌性12.7 MJ/m3)。力、速度和彈性模量這三個特性同時提高,從根本上打破了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使其輸出能量密度高達15.3 kJ/m3,超過了所有最先進的水凝膠,甚至超過了生物肌肉。

2研究發現,該彈性儲能和釋能方法使水凝膠材料具有獨特的彈塑性可切換性和複雜的變形可編程性,使得各向異性或各向同性收縮和前所未有的多級變形能力成為可能。這種由彈性元件和智能元件組成的模塊化材料設計具有通用性,可以廣泛應用於各種彈性聚合物和化學反應。


總體而言,儲能-釋能策略解決了滲透性水凝膠長期存在的弱收縮或緩慢收縮的問題,並為合理設計具有多種重構行為的功能強大的智能水凝膠開闢了一條道路。此外,含水、柔軟、可編程和強大的水凝膠材料,在不降低收縮速度的情況下,將提高人工肌肉、軟機器人、柔性設備和生物醫學材料等應用的性能。

 

參考文獻:

Yanfei Ma, et al, Bioinspired high-power-density strong contractile hydrogel by programmable elastic recoil, Sci. Adv. 2020

DOI: 10.1126/sciadv.abd2520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d2520

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高強度、高韌性、可快速回復的水凝膠
    這主要是由於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的水凝膠要求交聯劑的解離速度慢和應力下活性勢磊高,而水凝膠的快速回復性能則要求交聯劑是動態的,且解離和締合速率快。這種矛盾使得很難合成同時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和快速回復的水凝膠。
  • 《Science》子刊:高強度、高韌性、可快速回復的水凝膠
    這主要是由於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的水凝膠要求交聯劑的解離速度慢和應力下活性勢磊高,而水凝膠的快速回復性能則要求交聯劑是動態的,且解離和締合速率快。這種矛盾使得很難合成同時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和快速回復的水凝膠。
  • Science:水凝膠,「加油」
    ● 通過冷凍斷裂冷凍掃描電子顯微鏡(cryo-SEM)和共聚焦螢光顯微鏡揭示了兩種水凝膠的結構與分布。無脂質水凝膠在高解析度下顯示出無特徵的內表面。含脂質水凝膠被隔離成簇,或者是充滿近似球形的小泡的球形微環境中。● 流變儀測定的力學性能表明,在無脂質和摻有脂質的水凝膠之間,水凝膠儲能模量G'在0.1至10 Hz的頻率範圍內變化約30%或更少。
  • 《Science子刊》可編程彈性反衝生物啟發高功率密度/強收縮水凝膠
    受許多生物在跳躍過程中能量轉換機制的啟發,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Ximin He和蘭州化物所傑青周峰研究員在《Science》子刊發表Bioinspired high-power-density strong contractile hydrogel by programmable elastic recoil一文,他們論述了通過在聚合物網絡中存儲和釋放彈性勢能來設計一種彈性驅動的強收縮水凝膠
  • 「水」一篇Science
    前言水很常見,但別小瞧了水!關於它的性質,你知道的可能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這些年Science,Nature上發表的跟水相關的研究其實真不少,小編粗略地從參考文獻中找一找,就找到了8篇。今天咱們重點介紹昨天剛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經典回顧|《Science》:CRISPR智能響應水凝膠!譚蔚泓院士點評
    CRISPR獲得諾獎是否又會掀起新一輪研究熱潮,今天一起來回顧一篇發表於2019年8月23日的文章,首次將CRISPR和高分子的交叉融合,設計出CRISPR響應智能材料。DNA水凝膠解體,實現對目標DNA的響應,可用於多種藥物、納米顆粒甚至細胞的可控釋放。該水凝膠結構可以響應任何目標DNA序列而無需重新設計不同的水凝膠體系。
  • 一月之內,水凝膠連發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
    前言人工合成水凝膠在生物醫學和其他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也深受頂刊的青睞。10月16日,關於水凝膠的研究發表在Science上(Science:水凝膠,「加油」!)11月9日,水凝膠再發一篇Nature Materials, 這一次劍指生物材料支架,關注材料降解和組織再生。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Nature子刊:水凝膠分區微生物、共培養物、按需生產並保存藥物
    使用的F127-氨基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F127-BUM)水凝膠還具有溫度依賴性的溶膠-凝膠轉變(17°C),可用於固定酵母細胞。材料的溫度響應使細胞能夠均勻摻入整個水凝膠中,而剪切稀化使得載有細胞的水凝膠可從噴嘴擠出。
  • 水凝膠溶脹後機械性能反增強?《Nature》子刊:骨骼肌啟發的溶脹...
    【水凝膠的設計和準備】 為了構建具有天然膜屏障功能的人工系統,作者設計將脂質體嵌入水凝膠材料中,以同時分離觸發分子並調節其跨膜轉運。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而Nature communications就是子刊之一,致力於在生物,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的所有領域發表高質量的研究。有網友評價說:主刊就是清華北大,子刊就是北郵/農大/林大/礦大/西工大等,Nature communications就是鄭州大學, ScientificReports就是普通本科。。。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近日,Sciecne 子刊 Sciecne Signaling 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Daily alcohol intake triggers aberrant synaptic pruning leading to synapse los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的封面論文。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Cu2O/Cu(111) 和CeO2/Cu2O/Cu(111) 對於水離解具有高的活性。在水的存在下,CeO2/Cu2O/Cu(111) 型的逆催化劑在甲烷到甲醇反應中表現出接近70%的選擇性。人們對其反應機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活性位點、反應中間體的性質、反應途徑以及O2和H2O在甲烷向甲醇轉化中的作用等。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上矽所Science子刊:能殺死腫瘤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2/eabb1311該團隊將多功能Nd-Ca-Si生物活性玻璃海藻酸複合,製備出多功能可注射水凝膠,可原位注射到動物腫瘤部位;研究該生物玻璃複合水凝膠在不同溫度下PTT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及不同溫度對正常組織的燙傷程度,以此確定最佳PTT溫度,能有效消除腫瘤和避免/減輕周邊正常組織燙傷的光熱治療溫度。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當與水凝膠(由FDA批准的瓊脂糖和殼聚糖組成)結合後,將含有載藥Ge的水凝膠塗在腫瘤術後傷口表面,通過NIR照射,發揮局部熱療和NIR觸發的化療藥物釋放的作用,一方面能夠快速殺滅殘留腫瘤細胞和細菌,另一方面持久抗腫瘤、抑菌並加速手術傷口癒合。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當然2020年還沒有結束,一直到2021年3月左右,web of science資料庫才會完整的收錄全2020年所有引用。但我們可以橫向比較一些影響因子比較穩定期刊的即時影響因子,判斷期刊的後續走勢。作為比較的PLoS Pathogens2020年即時IF為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