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篇Science

2020-09-19 研之成理

前言

水很常見,但別小瞧了水!關於它的性質,你知道的可能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這些年Science,Nature上發表的跟水相關的研究其實真不少,小編粗略地從參考文獻中找一找,就找到了8篇。今天咱們重點介紹昨天剛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

▲第一作者:Loni Kringle, ProfileWyatt A. Thornley

通訊作者:Bruce D. Kay, ProfileGreg A. Kimmel
通訊單位: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

DOI: 10.1126/science.abb7542

背景介紹

與「簡單」的液體相比,水還有許多異常特性。這些異常性質與氫鍵網絡的溫度響應變化有關,通常在過冷水狀態下大大增強。然而,對於這種變化是由於液體中幾個不同的結構成分引起的,還是由於結構的單峰、連續分布引起的,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為了解釋水的特性,過去人們提出了兩種理論設想:liquid-liquid critical point scenario和singularity-free scenario。但鑑於相關溫度和壓力範圍內數據點太少,因此一直無法確定這兩種理論誰對誰錯。

本文亮點

1. 水在過冷狀態下表現出許多異常特性,但在常壓下的實驗研究必須在低於約240開爾文的溫度下開始快速結晶之前獲得數據。作者通過快速加熱和冷卻手段,測得了在幾納秒時間內在135和235 (開爾文)kelvin溫度範圍內形成的過冷水膜的紅外光譜,在此溫度範圍內,水的結構顯示為高密度和低密度液體的線性組合。


2. 研究了瞬時加熱過冷水膜的結構轉變,在快速雷射加熱到70開爾文(K)之前,每脈衝演變數納秒,在明顯結晶之前,水的結構從其初始構型鬆弛到穩態構型。在所研究的整個溫度範圍內,通過高溫和低溫結構基序的線性組合,所有結構變化都是可逆的和可再現的。

圖文解析

圖1: 實驗方法和紅外光譜

a. 瞬時加熱吸附在Pt(111)[或石墨烯/Pt(111)]上的納米級水膜原理圖。在70k的超高真空條件下,將厚度為~ 15nm的水膜吸附在Pt(111)或石墨烯/Pt(111)上,然後用納秒雷射脈衝在~ 1010k /s下加熱b. 在一個典型的熱脈衝期間,計算溫度(溫度)隨時間的變化c. 在70 K下測量瞬時加熱的50單層石墨烯/Pt(111)水膜的紅外光譜。不同初始構型製備的水膜加熱至最大溫度(215k)後,OH鍵伸展區域的紅外光譜變化


圖2: 超淬火水(HQW)和低密度無定形冰(LDA)的結構鬆弛

● 在最大溫度215K下,fHQW , fLDA , 和 fCI 隨 Np的變化以及HQW和LDA的初始結構。fHQW再結晶之前逐漸接近0.64;fLDA逐漸接近0.36。在其他溫度條件下,也觀察到水的結構從LDA或HQW演變為一種常見的中間結構。


圖3可逆結構轉換

● 當最大溫度在215 K,100脈衝和252 K,10脈衝之間反覆循環時,fHQW , fLDA 隨 Np的變化。關鍵點是,每當最大溫度發生變化時,結構就會迅速演化為具有該溫度特徵的新的穩態結構。


圖4: 穩態結構和弛豫速率

● 隨最大溫度的變化情況。每個溫度下,在Pt(111)和石墨烯/Pt(111)上分別使用LDA和HQW薄膜進行幾個單獨實驗,取測量平均值得到最終數據

● 在不同溫度下鬆弛HQW的特徵脈衝數


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0/1490

相關焦點

  • 水凝膠,又一篇Science子刊!
    生物材料學術QQ群:1067866501儘管刺激響應型水凝膠具有很大的變形能力,但當用作致動器、智能開關和人造肌肉時,由於滲透壓驅動的傳遞力(~2 kPa)和速度較低,其功率密度較低近日,受到許多生物在跳躍過程中能量轉換機制的啟發,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周峰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Ximin He報導了通過在聚合物網絡中儲存和釋放彈性勢能,設計了一種彈性驅動的強收縮水凝膠。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根據江蘇師範大學官網顯示,該校於近日發一篇science,為該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第一作者發布science!江蘇師範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希望師大越來愈好!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甘示弱,這周兩天之內發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如下是南科大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這篇《Science》的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29/science.aaz5045/tab-pdf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甘示弱,這周兩天之內發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如下是南科大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這篇《Science》的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29/science.aaz5045/tab-pdf
  • 「水」一篇Science——甲烷催化氧化制甲醇,水是關鍵
    水對CeO2/Cu2O/Cu(111)上甲氧基形成的影響。圖片來源:Science向CH4/O2中添加H2O會改變催化劑表面的反應途徑。首先,H2O會阻止活性Ce位點上O2的吸附和解離(圖3A)。KMC模擬表明源於水分解的羥基(*OH)佔據了90%的活性Ce位點,只有10%形成了Ce-O-Cu物種。
  • Science:水凝膠,「加油」
    ▲第一作者:Weifeng Lin通訊作者:Ronit Goldberg, Jacob Klein通訊單位: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y8276
  • 原位表徵,又一篇Science
    Capturing roaming molecular fragments in real time, Science 370, 1072–1077 (2020)DOI: 10.1126/science.abc2960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0/1072催化技術交流微信群
  • 一篇Science、一篇Nat.Mater只用半個國慶假期?
    背景介紹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 一篇Science、一篇Nat.Mater只用半個國慶假期?
    背景介紹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 磨出一篇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y822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72/1500 2.Hesheng Xia, Zhenhua Wang.
  •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南開大學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2.Science:南開大學利用兩步法將脂肪族胺轉化為非天然胺基酸doi:10.1126/science.aaw9939; doi:10.1126/science.aaz616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南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將脂肪族胺轉化為非天然胺基酸的兩步法。
  • 三句話讀一篇 Nature,Science
    Brown et al, Science, 24/4/2020, DOI:10.1126/science.aaz7959 2,Could it be anymore clearer about SARS-CoV-2 MAIN Protease?
  • 鈣鈦礦:喝茶,喝出一篇Science!
    Constructive molecular configurations for surface-defectpassivation of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Science,2019DOI: 10.1126/science.aay9698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
  • 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而science的創始人一定會讓你意想不到,沒錯science是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月份的三個月內連續發表頂刊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
  • Science, Nature各一篇!
    DOI:10.1126/science.aba1628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499/96Bai, S. et al.
  • 2020年2月28日Science期刊精華,北京大學同期發表Science論文一篇
    1.Science: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CAR-T細胞在癌症患者體內是安全的doi:10.1126/science.aba7365; doi:10.1126/science.aba984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將兩種最先進的方法---CRISPR(對DNA進行編輯)和T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的哨兵破壞腫瘤)
  • 發一篇Science和Nat. Mater只用了半個國慶假期
    前言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 經典回顧|《Science》:CRISPR智能響應水凝膠!譚蔚泓院士點評
    CRISPR獲得諾獎是否又會掀起新一輪研究熱潮,今天一起來回顧一篇發表於2019年8月23日的文章,首次將CRISPR和高分子的交叉融合,設計出CRISPR響應智能材料。DNA水凝膠解體,實現對目標DNA的響應,可用於多種藥物、納米顆粒甚至細胞的可控釋放。該水凝膠結構可以響應任何目標DNA序列而無需重新設計不同的水凝膠體系。
  • 2020年1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在神經元突起中,單核糖體偏好性地翻譯突觸mRNAdoi:10.1126/science.aay4991RNA測序和原位雜交揭示了神經元樹突和軸突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大量RNA種類,而且許多研究已經記錄了蛋白在這些區室中的局部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