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很常見,但別小瞧了水!關於它的性質,你知道的可能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這些年Science,Nature上發表的跟水相關的研究其實真不少,小編粗略地從參考文獻中找一找,就找到了8篇。今天咱們重點介紹昨天剛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
▲第一作者:Loni Kringle, ProfileWyatt A. Thornley
通訊作者:Bruce D. Kay, ProfileGreg A. Kimmel
通訊單位: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
DOI: 10.1126/science.abb7542
與「簡單」的液體相比,水還有許多異常特性。這些異常性質與氫鍵網絡的溫度響應變化有關,通常在過冷水狀態下大大增強。然而,對於這種變化是由於液體中幾個不同的結構成分引起的,還是由於結構的單峰、連續分布引起的,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為了解釋水的特性,過去人們提出了兩種理論設想:liquid-liquid critical point scenario和singularity-free scenario。但鑑於相關溫度和壓力範圍內數據點太少,因此一直無法確定這兩種理論誰對誰錯。
1. 水在過冷狀態下表現出許多異常特性,但在常壓下的實驗研究必須在低於約240開爾文的溫度下開始快速結晶之前獲得數據。作者通過快速加熱和冷卻手段,測得了在幾納秒時間內在135和235 (開爾文)kelvin溫度範圍內形成的過冷水膜的紅外光譜,在此溫度範圍內,水的結構顯示為高密度和低密度液體的線性組合。
2. 研究了瞬時加熱過冷水膜的結構轉變,在快速雷射加熱到70開爾文(K)之前,每脈衝演變數納秒,在明顯結晶之前,水的結構從其初始構型鬆弛到穩態構型。在所研究的整個溫度範圍內,通過高溫和低溫結構基序的線性組合,所有結構變化都是可逆的和可再現的。
圖1: 實驗方法和紅外光譜
a. 瞬時加熱吸附在Pt(111)[或石墨烯/Pt(111)]上的納米級水膜原理圖。在70k的超高真空條件下,將厚度為~ 15nm的水膜吸附在Pt(111)或石墨烯/Pt(111)上,然後用納秒雷射脈衝在~ 1010k /s下加熱b. 在一個典型的熱脈衝期間,計算溫度(溫度)隨時間的變化c. 在70 K下測量瞬時加熱的50單層石墨烯/Pt(111)水膜的紅外光譜。不同初始構型製備的水膜加熱至最大溫度(215k)後,OH鍵伸展區域的紅外光譜變化
圖2: 超淬火水(HQW)和低密度無定形冰(LDA)的結構鬆弛
● 在最大溫度215K下,fHQW , fLDA , 和 fCI 隨 Np的變化以及HQW和LDA的初始結構。fHQW再結晶之前逐漸接近0.64;fLDA逐漸接近0.36。在其他溫度條件下,也觀察到水的結構從LDA或HQW演變為一種常見的中間結構。
圖3:可逆結構轉換
● 當最大溫度在215 K,100脈衝和252 K,10脈衝之間反覆循環時,fHQW , fLDA 隨 Np的變化。關鍵點是,每當最大溫度發生變化時,結構就會迅速演化為具有該溫度特徵的新的穩態結構。
圖4: 穩態結構和弛豫速率
● 隨最大溫度的變化情況。每個溫度下,在Pt(111)和石墨烯/Pt(111)上分別使用LDA和HQW薄膜進行幾個單獨實驗,取測量平均值得到最終數據
● 在不同溫度下鬆弛HQW的特徵脈衝數
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0/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