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Science, Doi: 10.1026/science.aba3722
▲第一作者:Shiteng Zhao,Ruopeng Zhang
通訊作者:Andrew M. Minor
第一單位: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OI:10.1038/s41563-020-00817-z
背景介紹
研究表明,周期性電脈衝能夠大大提升許多金屬或合金材料的延展性。相較於熱加工的方式,電脈衝的方式更加節能,成本也更加低廉,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鈦合金、鋁、鎂合金、鋯合金和鋼等材料的製造。然而,電脈衝提升金屬成型可塑性的機理尚不清楚。最初人們都認為電塑性只不過是熱軟化(thermal softening)。近期的研究表明,焦耳熱效應並不能完全的解釋這種現象,並進一步提出了電子電流向位錯的直接動量傳遞這一假設,也就是所謂的「電子風力(electron wind force)」,促進了位錯滑移。但是,電流施加於金屬材料後,立刻就會產生焦耳熱效應,要評估上述非熱機制十分困難。
本文亮點
1、針對鈦-鋁合金的電塑性形變進行了研究。該材料在與大多數金屬材料相反,在高溫下延展性較低。
2、研究發現,在機械形變過程中,電脈衝能夠增強交叉滑移,產生波狀的位錯形貌,同時促進孿晶的形成。因此,電脈衝抑制了材料中位錯的平面滑移,從而提升了材料的強度和延展性。
3、同樣的,低溫塑型策略也可以抑制材料的平面滑移,從而達到類似的效果。
4、電塑性現象主要源自缺陷級別的微觀結構重構,並不能簡單的用焦耳熱效應來解釋。
圖文解析
▲圖1 鈦-鋁合金在不同條件下機械和熱性能測試
要點:
1、對鈦-鋁合金而言,加熱反而降低其延展性,因此任何顯著的電塑性行為都應該與焦耳熱效應無關。
2、三種不同條件的拉伸試驗:(1)無電流(室溫下);(2)脈衝電流,幅值0.5*103A cm-2,脈衝持續時間100 ms;(3)0.5*103 A cm-2的連續電流(圖1a)。
3、在施加連續電流狀態下,樣品的溫度明顯上升(圖1d)。
4、脈衝電流僅導致了約5℃的溫度提升(圖1c)。
5、脈衝電流顯著的提升了樣品的拉伸率和最大強度,而連續電流引起的焦耳熱效應反而降低了材料的強度和延展性。
▲圖2 兩種樣品的位錯形貌對比
要點:
1、室溫樣品具有典型的平面滑移產生的圖案,位錯位於稜柱平面的平面帶中,在帶之間以60°角構建了結構規整的晶體網絡(圖2a,b)。
2、脈衝樣品表現為具有很多鋸齒狀位錯線的均勻、多向的位錯網絡,即所謂的波狀滑移(wavy slip)。與室溫樣品的呈現的平面性不同,位錯呈彎曲與波狀,分布相對均勻(圖2c,d)。
3、電流並沒有改變位錯的類型,而是在形變過程中改變了位錯網絡的形成方式。
▲圖3 樣品在脈衝和低溫條件下表現出相似的形變行為
要點:
1、作者通過降低測試溫度,增加流動應力,進而降低了材料的平面滑移趨勢。
2、在77 K溫度下,即使沒有電脈衝施加。合金也表現出優異的強度與延展性,與室溫下施加電脈衝的樣品十分相似(圖3a)。
3、兩個樣品也存在著相似的分散位錯分布(圖3b)。
4、對77 K樣品施加電脈衝發現,其延展性並沒有較大波動(圖3a)。
▲圖4 電脈衝樣品的形變孿晶表徵
要點:
1、TEM表徵僅僅證明<a>型位錯的柱面滑移主導了至少5%的形變。
2、在10%的應變下,脈衝樣品中呈現出明顯的孿晶,然而室溫樣品中並沒有出現。
3、晶界錯向分析(圖4a)顯示孿晶初始為{101-2}<1-011>型。圍繞著<12-10>軸,存在著約85°的取向偏差。
4、高倍TEM和STEM圖片(圖4c-e)顯示這些孿晶主要位於{101-2}平面。孿晶邊界比例在室溫樣品中為6%,而在脈衝樣品中則增加到了11%。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