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篇Science——甲烷催化氧化制甲醇,水是關鍵

2020-06-22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甲烷(CH4)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由於其C-H鍵鍵能較強(104 kcal/mol),因此難以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如芳烴、烯烴、氧化產物。相比於甲烷,常溫常壓下為液態的甲醇無疑更適合作為燃料或者化工原料。目前,工業上主要利用合成氣(H2和CO)來生產甲醇(CH3OH),由甲烷至甲醇卻很少見到。而在自然界中,生物酶利用含氧分子(如H2O、O2、CO2)在室溫下便可將CH4直接轉化為CH3OH。然而,要想將此類仿生策略應用於非均相催化,通常需要高溫,從而導致選擇性差。一些氧化物和金屬氧化物的表面會在室溫下分解CH4,這為CH4至CH3OH的直接轉化提供了可能性。實際上,Ni/CeO2(111)催化劑能將CH4、O2和H2O的混合物直接轉化為CH3OH,但是反應的選擇性較低(< 40%)。而CeO2/Cu2O/Cu(111)催化劑在H2O存在下,CH4至CH3OH的選擇性接近70%。儘管學界已經對反應機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J. Am. Chem. Soc., 2005, 127, 1394–1395; J. Am. Chem. Soc., 2018, 140, 7681–7687;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4736–14738; J. Catal., 2016, 338, 305–312),如活性位點、反應中間體的性質、反應途徑以及O2和H2O在CH4至CH3OH轉化中的作用,但對活性催化劑CeO2/Cu2O/Cu(111)高選擇性地生產CH3OH(〜70%)的相關機理,目前仍是迷霧蒙蒙。


近期,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化學部的Ping Liu、José A. RodriguezSanjaya D. Senanayake等科學家深入研究了CeO2/Cu2O/Cu(111)催化劑在CH4、O2和H2O的反應條件下高選擇性地生產CH3OH的機理,發現選項性的關鍵在於H2O。研究表明,H2O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活化CH4,通過斷裂一個碳氫鍵並提供一個-OH,將CH3直接轉化為CH3OH;(2)阻斷可能將CH4和CH3OH轉化為 CO和CO2的反應位點;(3)促進表面上形成的CH3OH轉移到氣相中。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 上,第一作者為Zongyuan LiuErwei Huang

「水」一篇Science——甲烷催化氧化制甲醇,水是關鍵

研究團隊合影,Zongyuan Liu(後排右二)、Erwei Huang(後排右一)、Ping Liu(前排右二)、José A. Rodriguez(前排右三)、Sanjaya D. Senanayake(前排左一)。圖片來源:BNL [1]


如圖1A所示,作者將CeO2/Cu2O/Cu(111)表面[θCeO2 = 0.5 ML]在300 K下暴露於20 mTorr CH4中,環境壓力X-射線光電子能譜(AP-XPS)的C 1s區域出現兩個峰:〜287.0和285.3 eV,分別歸因於CH4氣相和表面*CHx物種(室溫下CH4的解離吸附所致,覆蓋範圍〜0.15 ML)。此外,在400-450 K之間出現一個新的特徵峰(289.4 eV),對應於*COx物種(由表面O位點與CH4完全分解產生的C原子形成)。隨後,作者將不同CeO2覆蓋率的CeO2/Cu2O/Cu(111)表面在300 K下暴露於20 mTorr CH4中,並將得到的AP-XPS C 1s譜圖(圖1B)歸一化為氣態CH4的峰強度後,發現活性最高的CeO2/Cu2O/Cu(111)體系中CeO2覆蓋率接近0.5 ML(圖1C)。也就是說,具有0.5 ML CeO2的CeO2/Cu2O/Cu(111)體系表現出最佳的CH4活化和轉化性能。

「水」一篇Science——甲烷催化氧化制甲醇,水是關鍵

圖1. 甲烷與CeO2/Cu2O/Cu(111)的相互作用。圖片來源:Science


於是,作者將CeO2/Cu2O/Cu(111)表面[θCeO2 = 0.5 ML]在300-450 K下暴露於CH4/O2/H2O中,AP-XPS C 1s譜圖顯示在400 K和450 K中觀察到~286.2 eV的特徵峰(圖2A),作者將其歸因於吸附的CH3O,這是CH4→CH3OH轉化的起點。隨後,作者將CeO2/Cu2O/Cu(111)表面[θCeO2= 0.5 ML] 在450 K(CH3OH生產的溫度閾值)下分別暴露於CH4、CH4 + O2、CH4 + H2O和CH4 + H2O + O2中,其中純CH4、CH4/O2中催化劑表面上的*CHx和*CH3O可忽略不計。也就是說,CH4/O2主要生成(〜95%)CO和CO2。當向反應中添加H2O時,會生成*CH3O和*CHx,但是當用CH4/O2/H2O混合物時,*CH3O的量會更多,並且AP-XPS中的*CH3O信號與催化測試中CH3OH的選擇性相關(圖2C)。儘管CeO2/Cu2O/Cu(111)體系能夠分解CH4(圖1),但其某些位點可能太活潑以至於無法形成*CH3O。而源於水分解的OH對於阻止這些位點是至關重要的,並且還可以參與CH4活化和轉化的其他反應路徑。此外,作者還在實驗條件下(壓力比:CH4:O2 = 2:1或CH4:O2:H2O = 2:1:8;溫度:450 K)進行了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和動力學蒙特卡洛(KMC)模擬,結果與AP-XPS的測量結果完全一致。DFT結果顯示CeO2/Cu2O/Cu(111)體系按照放熱反應的路徑進行,使得CH4/O2混合物主要生成CO2。如圖3A所示,當暴露於CH4/O2時,CeO2-Cu2O/Cu(111)界面上的活性Ce位點會穩定O2(結合能Eads = -14.53 kcal/mol),並與Cu2O膜中的Cu協同作用,從而實現O-O鍵的斷裂(反應能ΔE = -24.44 kcal/mol;活化能壘Ea = 5.54 kcal/mol)。有意思的是,CH4也優先選擇相同的Ce位點,但KMC模擬表明它無法與O2競爭,因為其結合力弱(Eads = -2.54 kcal/mol)、解離能高(Ea = 11.76 kcal/mol)。也就是說,CeO2/Cu2O/Cu(111)表面上所有的活性Ce位點都被*O(源於O2解離)佔據,所形成的雙橋聯氧Ce-O-Cu物種的吸附活性較強(Eads = -1.15 kcal / mol),並通過優先的C-O鍵締合活化CH4,直接在界面處形成甲氧基(*CH3O)物種(ΔE = −37.82 kcal/mol; Ea = 18.45 kcal/mol)或*CH3OH(Ea = 16.37 kcal/mol)。然而,KMC模擬表明生成的*CH3OH不穩定,並且優先解離為*CH3O(ΔE = -14.53 kcal/mol)。另外,DFT計算顯示*CH3O很可能依次脫氫生成甲醛(*CH2O)、甲醯基(*HCO),最終生成CO2。事實上,KMC快照顯示在穩定狀態下,將CeO2/Cu2O/Cu(111)表面暴露於CH4/O2中,並沒有觀察到*CH3O或其他吸附的表面物質,這表明CeO2/Cu2O/Cu(111)暴露於CH4/O2時,對CO2和CO具有很高的選擇性,而不是CH3OH(圖4A)。

「水」一篇Science——甲烷催化氧化制甲醇,水是關鍵

圖2. 水對CeO2/Cu2O/Cu(111)上甲氧基形成的影響。圖片來源:Science


向CH4/O2中添加H2O會改變催化劑表面的反應途徑。首先,H2O會阻止活性Ce位點上O2的吸附和解離(圖3A)。KMC模擬表明源於水分解的羥基(*OH)佔據了90%的活性Ce位點,只有10%形成了Ce-O-Cu物種。其次,H2O在界面處的Ce位點解離成活性*OH,促進CH4→CH3OH的直接轉換(圖3B)。也就是說,這一轉化基本上由Ce位點上活性*OH通過C-O鍵締合和C-H解離(ΔE = -18.68 kcal/mol;Ea = 22.37 kcal/mol)進行。該步驟代表了該路徑的決速步,勢壘的負位移為2.31 kcal/mol,可將CH4的轉化率提高至93.79%,CH3OH的選擇性提高3.78%。最後,H2O還可以促進*CH3O氫化為CH3OH,並易於從表面轉移到氣相中(圖3C),即通過氫鍵形成*CH3O•••HOH,促進質子從H2O向*CH3O的躍遷(ΔE = 4.85 kcal/mol;Ea = 6.69 kcal/mol)並阻止*CH3O脫氫。

「水」一篇Science——甲烷催化氧化制甲醇,水是關鍵

圖3. DFT計算的在CeO2/Cu2O/Cu(111)上O2和H2O氧化CH4涉及的三個重要步驟的勢能圖。圖片來源:Science


KMC模擬顯示,當CH4被O2和H2O氧化後,在CeO2/Cu2O/Cu(111)表面形成了兩個穩定的物質*OH和*CH3O(圖4B),並且表面上存在的*OH數量遠大於*CH3O,從而可以防止*CH3O物種被完全氧化。其中*OH的形成與H2O和CH4的解離有關,而*CH3O的形成是由於*CH3OH的O-H鍵裂解與H2O從*CH3O中活化提取CH3OH的相互作用(圖3C)。根據KMC模擬,通過向CH4/O2混合物中添加H2O可以使主產物由CO2變為CH3OH(圖4A),從而調節了CeO2/Cu2O/Cu(111)的選擇性。

「水」一篇Science——甲烷催化氧化制甲醇,水是關鍵

圖4. KMC模擬的產物選擇性和反應中間體。圖片來源:Science


總結


本文解釋了活性催化劑CeO2/Cu2O/Cu(111)高選擇性地生產CH3OH(〜70%)的相關機理,研究表明水是該反應的關鍵,在該反應過程中可發揮三項基本作用:通過破壞一個碳氫鍵並提供一個-OH基團將CH3轉化為甲醇來活化CH4;阻斷可能將甲烷和甲醇轉化為 CO和CO2的反應位點;促進表面上形成的甲醇向氣相中轉移。相關成果對於指導甲烷選擇性氧化制甲醇催化劑的設計有著重要意義。


Water-promoted interfacial pathways in methane oxidation to methanol on a CeO2-Cu2O catalyst

Zongyuan Liu, Erwei Huang, Ivan Orozco, Wenjie Liao, Robert M. Palomino, Ning Rui, Thomas Duchon, Slavomir Nemšák, David C. Grinter, Mausumi Mahapatra, Ping Liu, José A. Rodriguez, Sanjaya D. Senanayake

Science, 2020, 368, 513-517, DOI: 10.1126/science.aba5005


參考文獻:

1. Water is Key in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Methanol

https://www.bnl.gov/newsroom/news.php?a=117178

相關焦點

  • 水是甲烷催化轉化為甲醇的關鍵
    正如《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所描述的那樣,研究小組使用了基於理論的模型來識別反應過程中發生的原子級重排,然後進行實驗以驗證這些細節。研究發現,水與經濟型氧化鈰/氧化銅催化劑配合使用,在阻斷不需要的副反應的情況下,水有三個重要作用,可使甲烷轉化為甲醇,選擇性達到70%。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Science: 水促進甲烷在CeO2-Cu2O催化劑上氧化制甲醇的界面途徑Ni/CeO2(111) 催化劑在甲烷,氧氣和水的混合物中可以直接合成甲醇,但是該方法的選擇性相當低(小於40%)。Cu2O/Cu(111) 和CeO2/Cu2O/Cu(111) 對於水離解具有高的活性。在水的存在下,CeO2/Cu2O/Cu(111) 型的逆催化劑在甲烷到甲醇反應中表現出接近70%的選擇性。人們對其反應機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活性位點、反應中間體的性質、反應途徑以及O2和H2O在甲烷向甲醇轉化中的作用等。
  • 科學網—神奇細菌可在室溫下將甲烷轉換為甲醇
    —甲醇轉換的酶物質在一個包含僅1個銅離子的位置發生催化反應。 甲烷氧化菌能夠從環境中清除甲烷,並將其轉化為可用燃料,這種細菌究竟是如何自然地進行這樣的複雜的反應是一個未解謎團。日前,美國西北大學一支跨學科研究小組發現,負責甲烷—甲醇轉換的酶物質在一個包含僅1個銅離子的位置發生催化反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上。 這項最新發現將引導科學家設計新型人造催化劑,它能將甲烷轉化為易於使用的甲醇,其機理與甲烷氧化菌相同。
  • 浙大「分子圍欄」解決甲烷高效率變甲醇難題,成果登《科學》
    經過3年多的集中攻關,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員團隊,構築起了一系列「分子圍欄」多相催化劑體系,在70℃的溫和條件中將甲烷高效率轉化為甲醇,轉化率為17.3%,甲醇選擇性達到92%,是當前的最高水平。
  • 「水」一篇Science
    前言水很常見,但別小瞧了水!關於它的性質,你知道的可能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這些年Science,Nature上發表的跟水相關的研究其實真不少,小編粗略地從參考文獻中找一找,就找到了8篇。今天咱們重點介紹昨天剛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
  • 光催化首次實現氧氣氧化甲烷制含氧化合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孟憲光教授科研團隊和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葉金花主任研究員合作,利用光催化技術首次實現室溫氧氣直接氧化甲烷,以高選擇性轉化為甲醇和甲醛等高值含氧化合物
  • 【動態】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綜述文章
    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05T6組)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在溫和條件下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 浙大新年第一篇Science:構築分子圍欄多相催化劑體系,將甲烷高效率...
    經過3年多的集中攻關,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員團隊,構築起了一系列「分子圍欄」多相催化劑體系,在70℃的溫和條件中將甲烷高效率轉化為甲醇,轉化率為17.3%,甲醇選擇性達到92%,是當前的最高水平。  這項研究於北京時間1月10日,被國際頂級雜誌《科學》在線刊登。
  • 細菌為甲烷轉化成甲醇提供新思路
    原標題:細菌為甲烷轉化成甲醇提供新思路    美英研究人員新近破解了一種以甲烷為生的細菌將甲烷轉化成甲醇的機制。在此基礎上可望開發出新型人工催化劑,在常溫常壓下實現轉化,大幅降低成本。    將甲烷轉化成易於儲存和運輸的甲醇,有助提高甲烷利用率。
  • 甲烷細菌轉化之謎破解,甲烷轉化將有質的飛躍
    甲烷分子示意圖甲烷細菌是著名的「甲烷清道夫」,它們可以利用甲烷-甲醇轉化反應,輕鬆地將甲烷轉化為可用燃料。長期以來,甲烷細菌的轉化能力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的關注。然而,甲烷細菌究竟是如何輕而易舉地進行複雜的甲烷反應卻一直是一個謎。
  • 「甲烷室溫催化」研究進展科普解讀—新聞—科學網
    ,實現了化學領域「聖杯」式難題的重大突破,邁出了甲烷室溫催化的第一步。甲烷室溫轉化與納米限域催化 研製甲烷室溫轉化的催化劑對科學家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被認為是化學領域「聖杯」式的難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包信和院士,帶領團隊一直致力於甲烷轉化高效催化劑的研究,最近他們終於製備出一種催化劑,能夠直接在室溫條件下完成甲烷的直接轉化。
  • 浙大學者發明「分子圍欄」讓甲烷高效變甲醇
    新華社杭州1月10日電(朱涵、施璇)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員團隊構築起了一系列「分子圍欄」多相催化劑體系,能夠將甲烷高效轉化為甲醇,為甲烷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更為直接和綠色的途徑。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0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 Science|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
    發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為合成生物學、化工產業等提供新思路。科學家發現來自陸地和淡水細菌的生源甲烷和乙烯是由以前未知的蛋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直接產生的。該途徑存在於許多物種中,它使用一種不同於已知的固氮酶和固氮酶樣還原酶的固氮酶樣還原酶,並特異性地作用於C-S鍵的斷裂,以還原普遍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硫化合物,如二甲硫醚和(2-甲硫基)乙醇。釋放出來的甲硫醇是蛋氨酸的直接前體,而乙烯或甲烷則釋放到環境中。
  • 科研人員實現甲烷低溫高效直接催化轉化制甲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於良團隊在甲烷低溫轉化制含氧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ZSM-5孔道晶格限域的配位不飽和Fe位點可在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甲烷高效定向轉化制甲酸。
  • 浙理工團隊用O2替代Pt,實現可見光高效催化分解水制氫
    其中,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是典型的人工模擬光合作用,在過去近半個世紀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然而,以甲醇等生物質衍生物作為犧牲試劑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反應不僅包含C-H鍵活化,還包含了水解離過程,兩者反應活化能都很高且需依賴不同的活性位,加之制氫過程會產生少量有毒的CO氣體,從而導致目前廣泛使用的含Pt助催化劑的制氫體系普遍存在催化劑成本居高不下、催化活性不佳以及穩定性較差的痛點問題。
  • 催化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JACS等大合集
    蒸汽在ZnFe2O4催化的1-丁烯氧化脫氫(ODH)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蒸汽對該反應的本質作用仍不清楚。在這裡,作者通過結合密度泛函理論和實驗研究來描述在有/無蒸汽的情況下ZnFe2O4的結構和性能關係。研究了不同反應條件下ZnFe2O4的催化性能。對ZnFe2O4(110)在反應條件和分子反應路徑下的表面性質進行了建模,計算自由能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