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2021-01-11 前瞻網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非光合細菌與許多其他生命形式一樣,都受控於相同晝夜節律的調節。

該研究已發表在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人類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身體幾乎所有的行為,影響著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

這種圍繞24小時周期的內部計時是由生物鐘驅動的,同樣的核心現象也在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真菌中有所發現。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不清楚細菌是否也受晝夜節律的支配。

這種現象已經在光合細菌中得到證實,光合細菌利用光產生化學能,但至於其他種類的細菌是否也擁有生物鐘,一直是個謎。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枯草芽孢桿菌進行了研究。這是一種耐寒的、研究充分的細菌,在土壤和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的胃腸道中均有發現。

雖然枯草芽孢桿菌不進行光合作用,但由於光感受器的作用,它對光很敏感,而且以前對這種微生物的研究也提供了線索,表明它的基因活性和生物膜形成過程可能遵循一個日常周期(可能是基於光照水平或溫度變化)來響應環境。

為了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在連續的黑暗或交替的12小時光照和12小時黑暗的環境中測量了細菌的基因表達活性。

在交替的光/暗周期中,編碼藍光感光細胞的ytvA基因的表達在暗期增加,在亮期減少,這表明晝夜節律時鐘中的夾帶過程。

在持續的黑暗條件下,枯草芽孢桿菌的周期仍然存在,雖然周期延長了,但並不嚴格遵循24小時的周期。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用溫度周期進行實驗,這是刺激晝夜熱量變化的另一種方法。

ytvA基因的表達隨著溫度在25.5°C和28.5°C之間循環12小時而減弱和流動,與光照一樣,在自由運行的實驗中(與環境因素不同步)循環持續時間更長。

綜合所有的結果,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枯草芽孢桿菌具有一個晝夜節律鍾,通過自由運行的晝夜節律和被稱為授時因子周期的環境信號的系統傳導來表現。

雖然這些發現目前只涉及一種細菌,但這是第一次在任何非光合細菌中發現這種現象。這可能會加深人類對細菌的理解,要知道,細菌約佔地球上生物總量的15%。

目前,該團隊推測晝夜節律可能以某種方式受到轉錄-翻譯反饋系統的調節,或者可能與代謝周期有關。

還不知道是否有一種形式的整體「主時鐘」可以控制枯草芽孢桿菌的晝夜節律時間保持,但研究小組指出這也是一種可能性。

無論如何,細菌24小時生物鐘的影響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僅在對細菌生物學的科學理解方面,而且在生物醫學、農業、工業等領域的潛在應用方面。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confirm-bacteria-have-a-24-hour-body-clock-in-first-of-its-kind-discovery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2/eabe2086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首次發現,科學家確認細菌具有24小時生物鐘
    在同類的首次發現中,科學家發現,一種非光合作用細菌受到與其他許多生命形式息息相關的晝夜節律的調節。在人類中,我們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我們體內幾乎所有的過程,影響我們的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
    生物的生命活動受內在生物鐘調控,它以24小時為周期波動,組織並安排生理和行為時間,如體溫變化、新陳代謝以及「睡眠-清醒」周期,這種稱為晝夜節律的現象已經人盡皆知。在哺乳動物中,位於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神經元的中央生物鐘調節睡眠-清醒周期。
  • Science子刊:胎兒期核心生物鐘基因表達決定小鼠壽命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2016年2月4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通過在胎兒發育期間剔除一個關鍵性基因,破壞24小時生物鐘,會加快小鼠衰老,並使得它們的壽命縮短三分之二,但是在推遲到出生後剔除這個基因,這種情形不會發生。
  • "生物鐘"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知道一天有24小時的?
    他們證實了一個未知基因的變異可以破壞果蠅的生物鐘。後來,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Michael Young教授成功分離出這個「周期」(Period)基因,簡稱Per基因。1984年,波士頓的布蘭迪斯大學的Jeffrey Hall 和Michael Rosebush與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 Michael Young教授合作研究果蠅來解釋生物鐘是如何運作的。
  • 細菌也有生物鐘?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美媒稱,人類有生物鐘,其他動物和植物也有生物鐘。現在有研究顯示,細菌也有與地球上24小時生命周期一致的生物鐘。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生物學問題,並可能對給藥的時間、生物技術以及如何制定適時的作物保育方案產生影響。
  • Science:重磅!首次證實凝縮蛋白具有馬達功能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美國和荷蘭的研究人員大為支持這種環擠壓(loop-extrusion)觀點,證實凝縮蛋白確實具有產生這種動態變化所需的馬達功能。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他看到細胞如何巧妙地組裝成束的DNA,隨後將它們分布到兩個新的子細胞中。然而,100多年來,這個過程的精確細節一直是個謎。論文共同作者、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卡弗裡研究所研究部主任Cees Dekker解釋道,「在細胞生物學領域,針對這個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近年來,凝縮蛋白擠壓成環的觀點勝出,獲得計算機模擬的支持。
  • 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24小時嗎?
    一個國外盲人研究生很難適應24小時生活,他周期大約25小時,每天都比別人慢一小時,12天後,就和其他人剛好顛倒了。所以,實際上,沒有人的生物鐘周期剛好是24小時,而是大約24小時,但環境讓我們保持在24小時。而有一些特殊的人或患者 如上面提到的盲人研究生,他由於生物鐘系統出了問題,環境影響不了他了,所以他的周期無法保持在24小時。火星上如果有生命,那應該適應火星的自轉周期。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集成化等特徵,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出可用於醫學檢驗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晶片。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
  • Science子刊:沒看錯!注射光合細菌有望治療心臟病
    接受細長聚球藻注射的大鼠心肌,圖片來自Science Advances, doi:10.1126/sciadv.16030782017年6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光合細菌給受損心臟組織提供急需的氧氣可能是治療心臟病的一種可行的方法。
  • 時間流逝更快 科學家發現早起的人生物鐘只有20小時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早起的人時間流逝的更快,其生物鐘大約是20小時而非24小時。 來自美國國家衛生院的消息,他們資助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不同睡眠習慣的人群的生物鐘問題,加州大學升聖克魯斯分校的
  • 大學生最好的生物鐘安排:每個年級如何度過24小時?
    【大學最優生物鐘:每個年級如何度過24小時?】又到一年#開學季#,大學是人生的關鍵蛻變期。大一新生的你,知道該怎樣做好規劃嗎?新學期開學的你,有沒有定好下一階段的小目標?臨近畢業的你,工作、讀研、出國,又該如何定位與準備?大學最優生物鐘↓↓供你參考。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的神經通路
    牛津大學睡眠和晝夜節律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拉塞爾·福斯特教授在BBC的《生物鐘之日也許只有人類這一物種,會妄圖凌駕於自己的生物鐘之上,而且,長期違背生物鐘,將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壓力會導致體內激素水平變化,繼而導致睡眠質量和效率下降,易醒以及難以入睡,從而使睡覺的主觀意願下降,如果白天仍需起床工作學習,就會導致睡眠不足,生物鐘混亂,睡眠不足會增加生理和心理壓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開發出有效改善睡眠的療法已成為許多人的剛需。
  • 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24小時嗎?_澎湃新聞-ThePaper
    X 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24小時嗎?一個國外盲人研究生很難適應24小時生活,他周期大約25小時,每天都比別人慢一小時,12天後,就和其他人剛好顛倒了。所以,實際上,沒有人的生物鐘周期剛好是24小時,而是大約24小時,但環境讓我們保持在24小時。而有一些特殊的人或患者 如上面提到的盲人研究生,他由於生物鐘系統出了問題,環境影響不了他了,所以他的周期無法保持在24小時。火星上如果有生命,那應該適應火星的自轉周期。
  • 南京大學首席科學家Cell子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酶的新功能
    來自南京大學、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HDAC3在核心晝夜節律負反饋環中發揮兩種不同的作用,這對於生物鐘功能至關重要。相關研究工作發表在1月14日的《Cell Reports》雜誌上。
  • 生物鐘起源
    生物鐘起源The origin of biological clocks | Science News譯者:果果向前衝     原文作者:TINA HESMAN SAEY 以果蠅為例,眾多生理時鐘的「裝置」中,蛋白質(實線)、信使RNA(虛線)在一天中特定時段起起落落。
  • 科學家認為人體生物鐘一天有25小時
    當時針轉過兩圈,24小時過去的時候,不要以為一天已經結束了。按照一些科學家的看法,這個時候,在你大腦裡的生物時鐘裡,還有多出來的1個小時沒有用完呢。  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我們過著一天24小時的生活,但我們大腦內的生物時鐘裡,一天卻有25個小時。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在每小時每單位質量催化劑60升反應氣體流量下,該催化劑連續運行超過850小時,沒有檢測到結焦。同步輻射也沒有觀察到燒結現象,活化過程中合成的2.9 nm晶體在 Tammann溫度以上發生遷移,在MgO晶體的邊緣處結合形成穩定的17 nm晶粒。
  • Science:吃飯時間真的很重要,它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
    然而,關於生物鐘與飲食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它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北京時間7月31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