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胎兒期核心生物鐘基因表達決定小鼠壽命

2020-11-30 生物谷


圖片來自G. Yang et 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2016年2月4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通過在胎兒發育期間剔除一個關鍵性基因,破壞24小時生物鐘,會加快小鼠衰老,並使得它們的壽命縮短三分之二,但是在推遲到出生後剔除這個基因,這種情形不會發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2月3日那期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iming of expression of the core clock gene Bmal1 influences its effects on aging and survival」。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生物鐘節律變平、變慢,並且最終停止下來。衰老與驅動這種節律的生物鐘之間的關係是否反映原因或結果仍是未知的。為了評估生物鐘在衰老中的作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系統藥理學與轉化治療學系主任Garret A. FitzGerald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培育出條件性Bmal1基因敲除小鼠,這些小鼠只在成年時才缺失BMAL1蛋白,然後將它們與在胎兒發育期間就缺失Bmal1基因的全基因敲除(conventional knockout)小鼠進行比較。

在這兩組小鼠中,生物鐘都癱瘓了。基因表達、行為和血壓的周期性波動都被破壞了。不過,儘管一些衰老相關性的影響---白內障,神經退變徵兆---在這兩組小鼠中都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推遲到出生後剔除Bmal1基因,那麼包括壽命、生育力以及關節炎徵兆在內的其他影響不會出現。確實,在一些小鼠體內,基因敲除的影響,如毛髮刮除後的再生能力,是可逆的。

基因表達分析結果證實這兩組基因敲除小鼠阻止基因按照生物鐘節律波動表達,而且全基因敲除還改變了很多非周期性的基因的整體表達,這就可能從功能角度上解釋這些不同的發現。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Guangrui Yang博士說,「其他人已發現Bmal1基因儘管在早期會表達,但是僅在發育晚期開始波動表達,因此在早期剔除這個基因產生的很多結果可能反映了脫靶效應,這些脫靶效應與它在生物鐘中的作用並不相關。」然而,他補充道,未來的研究旨在闡述Bmal1基因何時開始和是否在子宮中作為一種生物鐘基因發揮作用。

對Bmal1基因進行全基因敲除已被廣泛地用來推測生物鐘在機體功能和疾病中的作用。這項新研究所取得的發現促進人們重新考慮這些推測,並且突出表明需要理解生物鐘基因在胎兒發育期間的作用。

FitzGerald指出,「確實,Bmal1基因在發育期間的表達在決定壽命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就讓人想起巴克假說(Barker hypothesis):胎兒環境影響人出生後的疾病表型和壽命。」「巴克假說被認為反映了母體暴露(如吸菸、喝酒,或接觸環境中的毒素)的表觀遺傳學影響。考慮到預期中的生物鐘作用,這些發現已提出一個更有意思的可能性:這些暴露的發生時間可能調節著它們對出生後生活的影響。」(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 生物谷APP

doi:10.1126/scitranslmed.aad3305

Timing of expression of the core clock gene Bmal1 influences its effects on aging and survival

Guangrui Yang1,*, Lihong Chen1,*, Gregory R. Grant1,2, Georgios Paschos1, Wen-Liang Song1, Erik S. Musiek3, Vivian Lee4, Sarah C. McLoughlin1, Tilo Grosser1, George Cotsarelis5 and Garret A. FitzGerald1,?

The absence of Bmal1, a core clock gene, results in a loss of circadian rhythms, an acceleration of aging, and a shortened life span in mice. To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circadian rhythms in the aging process, we generated conditional Bmal1 knockout mice that lacked the BMAL1 protein during adult life and found that wild-type circadian variations in wheel-running activity,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abolished. Ocular abnormalities and brain astrogliosis were conserved irrespective of the timing of Bmal1 deletion. However, life span, fertility, body weight, blood glucose levels, and age-dependent arthropathy, which are altered in standard Bmal1 knockout mice, remained unaltered, whereas atherosclerosis and hair growth improved, in the conditional adult-life Bmal1 knockout mice, despite abolition of clock function. Hepatic RNA-Seq revealed that expression of oscillatory genes was dampened in the adult-life Bmal1 knockout mice, whereas overall gene expression was largely unchanged. Thus, many phenotypes in conventional Bmal1 knockout mice, hitherto attributed to disruption of circadian rhythms, reflect the loss of properties of BMAL1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its role in the clock. These findings prompt reevaluation of the systemic consequences of disruption of the molecular clock.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
    生物的生命活動受內在生物鐘調控,它以24小時為周期波動,組織並安排生理和行為時間,如體溫變化、新陳代謝以及「睡眠-清醒」周期,這種稱為晝夜節律的現象已經人盡皆知。在哺乳動物中,位於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神經元的中央生物鐘調節睡眠-清醒周期。
  • 小鼠Sry基因座對於雄性性別決定至關重要
    小鼠Sry基因座對於雄性性別決定至關重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46:41 日本大阪大學Makoto Tachibana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哈佛重磅發現,1%基因表達或決定人類99%的壽命,百歲時代來了?
    ,和壽命相關的基因表達與幹預前相比會發生變化,呈現出和「長壽」相關的一些基因特徵 ,包括351個與最大壽命正相關的基因,肝基因特徵就是其中之一。實驗中也發生令人驚訝的現象:延長壽命幹預措施的進行,使得眾多實驗小鼠出現一種奇怪的特徵,即所謂的雌性化效應,而這恰恰與小鼠體內雌性特異性基因表達水平的升高脫不了干係,與此同時小鼠體內雄性特異性基因的表達水平也出現明顯的下降 ,但這是否意味著雌性特異性基因表達等同於「長壽」,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證據。儘管如此卻依然證明哺乳動物可以從基因表達模式的變化入手,尋找相關延長壽命的幹預措施。
  • 【Science子刊】中科院聯合北大開發出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其中,組蛋白乙醯轉移酶的編碼基因KAT7是排名最高的候選基因。 研究人員發現KAT7在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的人間充質幹細胞中均上調表達,敲除KAT7可有效延緩細胞衰老,而過表達KAT7則會促進細胞衰老。
  • Science:吃飯時間真的很重要,它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
    然而,關於生物鐘與飲食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它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北京時間7月31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
  • Science系列期刊七月八月代謝研究匯總
    中樞生物鐘通過視網膜光信號與環境同步,經神經、體液信號整合所有的外周生物鐘,並通過定期重置來保證生物體與環境之間、不同器官外周生物鐘之間的同步性。生物鐘基因,指能夠使生物體產生晝夜節律,並控制其運轉的基因,是生物鐘的分子基礎,分為core clock genes(核心鍾基因)和clock-controlled genes(鍾控基因)。
  • Science|小鼠卵子發生中的細胞決定因子:ZGLP1
    撰寫 | 十一月在哺乳動物中,染色體決定了體細胞的性別,而在發育中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又分別激活了卵子發生和精子發生過程。在小鼠的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期E12.5天後,小鼠的生殖細胞開始在胚胎的卵巢或者睪丸中定植【1】。
  • 南京大學首席科學家Cell子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酶的新功能
    來自南京大學、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HDAC3在核心晝夜節律負反饋環中發揮兩種不同的作用,這對於生物鐘功能至關重要。相關研究工作發表在1月14日的《Cell Reports》雜誌上。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近日,再生元公司科學家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Immunology 雜誌發表了題為:Autophagy protects tumors from 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via inhibition of TNFα-induced apoptosis 的研究論文。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基因表達調控核心複合物LDB1/SSBP2的分子機制
    12月3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human LDB1 in complex with SSBP2 的論文,該項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許文青/梁棟材課題組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Ann Dean課題組合作完成。
  • Science子刊:利用反義寡核苷酸增加SCN1A表達,有望治療Dravet症候群
    Dravet症候群患者發生的基因突變會導致正常腦細胞用來控制鈉離子流入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水平下降。神經元利用這些鈉通道來回傳輸信號。Dravet症候群患者的鈉通道基因SCN1A發生突變,通常情況下導致大腦中表達的相應功能蛋白Nav1.1的數量只有一半。Isom說,「大腦中SCN1A的表達量只有50%,就會出現嚴重的癲癇病,猝死的風險很高。」
  • 「垃圾基因」竟然是個寶,調節著你的生物鐘
    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3/4是多餘的,也就是所謂的「垃圾基因」,它們並沒有在人類的成長中發揮多大的作用,不會負責多數的蛋白質並是其發生化學反應。被標記為「垃圾基因」的miRNA,通過從信使RNA產生蛋白質的轉錄機制來影響基因表達。早期研究已經揭示了miRNA也可調控生物鐘,但尚不知道miRNA的影響機制。
  • Science子刊:Lrrk2等位基因在小鼠的微生物感染過程中以性別依賴的...
    2019年10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富含亮氨酸的重複激酶-2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2,LRRK2)基因的變異與帕金森病、麻風病和克羅恩病(以炎症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三種疾病)有關。LRRK2在粒細胞和CD68陽性細胞中高表達,可能具有先天免疫功能。
  • 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進展
    Nestin是一種中等纖維蛋白,它在哺乳動物神經前體細胞中高表達,已被廣泛用作神經前體細胞的標誌分子。研究Nestin基因的表達調控規律,將有助於人們認識神經前體細胞的生物特性。Nestin基因的第二內含子具有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組織特異性增強子活性,然而調控該基因在神經發育過程中表達的轉錄因子尚不明確。
  • Nature子刊: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近日,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該研究表明,如果小鼠在進入老年期之前就開始減少食物攝入,並且維持少吃點兒,它們就會變得更健康。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健康的行為必須在生命的早期建立起來,以便在老年時改善健康並延長壽命。
  • Science子刊詳解!揭示依諾沙星通過調節脂肪組織miRNA表達,誘導...
    miRNA是短的非編碼RNA,可以調節基因表達。Mori說,「以前在動物模型和人類中的研究已表明,能夠延長壽命和改善代謝健康的幹預措施,如體育鍛鍊和卡路裡限制,是通過增加脂肪組織加工miRNA的能力來促進這種好處。換句話說,這些措施調節了負責miRNA生物生成的途徑。我們如今發現,通過用藥物刺激這種相同的途徑,有可能給機體帶來代謝改善。
  • 《科學》證實:吃飯時間真的很重要,它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
    人體內幾乎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鐘,它們的相互作用對人體代謝健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睡眠與飲食時間不規律容易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然而,關於生物鐘和飲食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它對整體健康的影響。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文章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可控條件下分析了生物鐘的幹擾對小鼠的影響效應,他們發現,反覆的時差反應會導致小鼠體重增加並出現嚴重的糖尿病症狀;研究者需要思考到底是什麼幹擾了生物鐘,任何幹擾生物鐘的因素都會影響人類機體健康,比如旅行時差、社交時差、倒班工作、在錯誤的時間暴露於強光下等等。
  • 基因編輯普通人壽命還有多遠?未來10到20年……
    2015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在著名期刊《Nature》子刊上發表論文「Young blood reverses age-related impairments i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mice」證明換血療法可以有效延緩衰老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和認知障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