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基因表達調控核心複合物LDB1/SSBP2的分子機制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12月3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human LDB1 in complex with SSBP2 的論文,該項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許文青/梁棟材課題組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Ann Dean課題組合作完成。

增強子是一種控制基因表達與否的開關,它們往往遠離其控制的基因,坐落於編碼框之外。因此,距離基因很遠的增強子和基因之間的DNA成環是基因轉錄激活非常關鍵的一步。在哺乳動物紅細胞中,LDB1蛋白雖然自身不結合DNA,但是分別結合在遠距離增強子和紅細胞生成相關基因上的LDB1轉錄複合物,可通過LDB1的二聚體化實現遠距離增強子和啟動子之間的互作。LDB1-SSBP複合物是多種重要蛋白複合物如Wnt增強子複合物和LDB1轉錄複合物的核心複合物,對發育至關重要。SSBP蛋白阻止LDB1蛋白在26S蛋白酶體中被降解,維持LDB1複合物的穩定性,進而促進轉錄複合物的裝配,調控基因的表達。但是LDB1與SSBP如何相互作用和LDB1如何形成同源二聚體的分子機制尚未被揭示。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LDB1/SSBP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作者發現LDB1二聚體結構域(DD)包含一個N端核轉運因子2(NTF2)樣子結構域和一個由α螺旋4和α螺旋5組成的子結構域,它們共同構成了LDB1二聚體作用面。LDB1二聚體的兩個LDB/Chip保守結構域(LCCD)位於核心DDs的側面,每個LCCD與SSBP2二聚體形成廣泛的相互作用。LDB1 DD和LCCD之間的保守linker覆蓋了LDB1 NTF2-like子結構域的潛在的配體結合口袋,這可能成為LDB1結構和功能的調控位點。此外,該文中的結構和生物化學數據為理解LDB1和LDB1/SSBP2相互作用如何成為調控細胞選擇決定和長距離增強子-啟動子相互作用的不同複合物的結構核心,提供了結構基礎。

該工作主要由生物物理所許文青/梁棟材課題組完成。許文青、閆小雪和Ann Dean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許文青/梁棟材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王紅楊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這項工作得到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和支持。

LDB1/SSBP2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歷史熱文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1、補牙或將成為歷史?

2、科學你慢慢學,中醫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學告訴你應該多久洗一次澡

4、新證據:喝咖啡能延長壽命!

5、據說,這是生物醫學碩士博士生的真實的生活寫照6、一頓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雙刃劍!高情商或讓你更脆弱8、施一公: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鼓勵科學家創業!9、「科學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風險10、睡眠科學家揭示出8種睡好覺的秘訣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錄因子STAT6特異識別N4位點DNA的分子機制
    11月1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recognition by STAT6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STAT6對N4位點DNA的識別機制。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然而,細胞(尤其是高等生物細胞)內還存在著大量不翻譯成蛋白質的RNA,被稱為非編碼RNA。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等關鍵生命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以及疾病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其中一類功能重要的小非編碼RNA是microRNA(miRNA),它們長約21~24個鹼基,普遍存在於從線蟲到人類等高等生物中,而且很多miRNA的生物學功能在進化過程中保守。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陳飛合作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並揭示其結構和功能...
    點評 | 馮新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以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基因表達的紊亂,與各種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轉錄是基因表達的最核心步驟。
  • 研究發現PANDAS複合物在piRNA調控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轉座子又被稱為「跳躍基因」,類似於內源性病毒,能夠在宿主基因組中「複製和粘貼」自己的DNA,以達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轉座子的「跳躍」可能會產生基因組不穩定性,並導致動物不孕不育。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
  • ...合作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並揭示其結構和功能,更新對磷…
    點評 | 馮新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以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基因表達的紊亂,與各種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轉錄是基因表達的最核心步驟。
  • 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基因的表達調控如何控制生物體的發育,又是怎樣影響人體的健康與疾病?這是世界各國科學家競相研究的熱門課題。 日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龍加福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種影響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蛋白質複合物——Paf1複合物中Paf1-Ctr9亞複合物組裝及功能調節的奧秘,為相關腫瘤治療和藥物開發奠定了分子基礎。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物物理所等揭示 Wnt 信號通路泛素化連接酶降解機制
    物物理所等揭示 Wnt 信號通路泛素化連接酶降解機制 來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6-06   今日/總瀏覽:5/2705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並且揭示了形成的CCT/NF-YB/YC三元複合物識別DNA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 into DNA Recognition by CCT/NF-YB/YC Complexes in Plant Photoperiodic Flowering」為題發表。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此外,葉綠體中另一個蛋白CP12也受TRX調控,並能在氧化狀態下與PRK、GAPDH相互作用形成GAPDH/CP12/PRK複合物。複合物形成後,兩個酶的活性均進一步受到抑制。Cycle,揭示了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暗反應)中PRK的催化反應機制,並為卡爾文循環受光照/黑暗調控的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the ABA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與擬南芥CCA1/LHY同源的核心生物鐘組分GmLHYs 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等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長非編碼基因SLEAR
    rs13259960與SLEAR的調控關係,以及SLEAR在SLE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和分子通路。  安徽醫科大學教授張學軍團隊2009年發表了國內首個SLE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工作。研究人員從GWAS數據中系統發現了一個位於長非編碼基因內含子區的SNP位點rs13259960與SLE顯著相關,並將此長非編碼基因命名為SLEAR。SLEAR在SLE患者PBMC中的表達水平顯著低於正常對照人群,而且在rs13259960位點發生突變的SLE患者中的表達水平更低。
  • 研究揭示TIN2複合物參與端粒保護的分子機制
    TIN2蛋白質在端粒複合物的組裝和端粒保護中發揮重要功能的結構基礎。哺乳動物端粒結合蛋白TRF1、TRF2、RAP1、POT1、TPP1和TIN2組成一個叫作Shelterin的複合物。其中TRF1、TRF2同時結合在端粒DNA雙鏈區,TPP1-POT1複合物結合在DNA單鏈區,而TIN2是連接單雙鏈之間的橋梁,能同時結合TRF1、TRF2和TPP1。因此TIN2在端粒複合物中佔據核心地位。
  • 專家點評|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結構功能更新對磷酸酶PP2A的認知
    點評 | 馮新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責編丨迦漵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以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轉錄是基因表達的最核心步驟。真核生物的轉錄過程主要分為轉錄起始(initiation)、暫停(pausing)、延伸(elongation)和終止(termination)四個步驟。RNA聚合酶II (Pol II)在轉錄進程中,受到轉錄因子和Pol II本身的翻譯後修飾調節。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acts as a histone chaperone in modulating chromatin organization and genome functio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大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了其對於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講,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者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Steitz研究組解析出CAP/CRP與DN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該結構首次展示轉錄因子識別DNA的方式。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其對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說,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Steitz研究組解析出CAP/CRP與DN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該結構首次展示轉錄因子識別DNA的方式。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其對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說,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