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此外,葉綠體中另一個蛋白CP12也受TRX調控,並能在氧化狀態下與PRK、GAPDH相互作用形成GAPDH/CP12/PRK複合物。複合物形成後,兩個酶的活性均進一步受到抑制。

近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揭示了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暗反應)中PRK的催化反應機制,並為卡爾文循環受光照/黑暗調控的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

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解析了PRK及其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包括來源於藍藻的PRK結合輔因子二磷酸腺苷(ADP)和葡萄糖-6-磷酸(G6P)的晶體結構,分別處於氧化態和還原態的擬南芥PRK的晶體結構,以及擬南芥PRK與GAPDH、CP12形成的GAPDH/CP12/PRK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結合突變體測活與親和力實驗結果,確定了PRK的活性位點以及參與催化的關鍵結構域和胺基酸,解釋了PRK受氧化還原調控的分子機理,展示了GAPDH/CP12/PRK複合物中各蛋白之間相互作用的具體細節,並揭示了CP12響應氧化還原信號調控PRK及GAPDH活性的作用機制。這些研究結果為深入理解PRK的催化機理以及卡爾文循環的精細調控提供了重要結構信息。

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於愛玲和博士解媛為該項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數據收集和樣品分析等工作得到上海光源、生物物理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等有關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

圖示:(A) SePRK-ADP-G6P結構;(B) AtPRKox和AtPRKred結構比對;(C) GAPDH/CP12/PRK複合物三維結構。

相關焦點

  • Plant Cell | 中科院李梅/​常文瑞研究組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和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
  • 生物物理所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6月2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的研究論文"Insights into catalysis and regulation of non-canonical ubiquitination and deubiquitination by bacterial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三羧酸循環(TCA)是所有生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通過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調控細胞重要生理活動。作為Crabtree陰性物種的白色念珠菌,TCA循環在適應人體宿主內低氧和高濃度二氧化碳環境中尤為重要。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黃廣華課題組從TCA循環入手,系統地解析了相關基因在白色念珠菌物質和能量代謝、二氧化碳感應及致病性特徵調控等方面的功能。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2015-12-1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前期研究表明,SUN蛋白的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的活性具有調控作用,但調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碳氫科學1200問之009組:從卡爾文循環到景天酸代謝
    (二)光合作用的功能:綠色植物利用太陽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圖三光合作用中供光呼吸的氣孔082.光合作用的兩大意義是什麼?答:一是能量轉換。二是調節大氣。
  • 化學史上的今天 | 卡爾文循環
    因與 Andrew Benson 和 James Bassham 發現卡爾文循環(Calvin Cycle)或稱Calvin-Benson-Bassham 循環而聲名顯赫,1961 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1911 年 4 月 8 日梅爾文·卡爾文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後進入密支根礦業學院學習化學,1936 年獲得博士學位。
  • 碳反應和卡爾文循環一樣嗎?
    1.C3途徑是碳同化的基本途徑,也稱為卡爾文循環或光合碳循環,可合成糖類、澱粉等多種有機物。整個循環有RuBP與CO2的羧化開始到RuBP再生結束,在葉綠體基質中進行,全過程分為羧化、還原、再生3個階段。
  • 生物物理所揭示WASH蛋白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的機制
    9月15日,實驗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範祖森研究組名為WASH is required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commitmen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a c-Myc–dependent
  • 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然而,細胞(尤其是高等生物細胞)內還存在著大量不翻譯成蛋白質的RNA,被稱為非編碼RNA。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等關鍵生命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以及疾病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其中一類功能重要的小非編碼RNA是microRNA(miRNA),它們長約21~24個鹼基,普遍存在於從線蟲到人類等高等生物中,而且很多miRNA的生物學功能在進化過程中保守。
  • 海洋研究所揭示植物光呼吸新功能
    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學和發育調控研究組以小球藻為材料,發現了在培養體系中添加乙酸後高光條件可以顯著促進藻類的生長,從而揭示了植物光呼吸的新功能
  • 生物物理所發現分泌途徑磷酸化調控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的新功能
    6月1日,EMBO Journal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Secretory kinase Fam20C tunes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dox state via phosphorylation of Ero1a。
  • 德科學家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實驗室中研究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可以更快地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卡爾文循環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固碳形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卡爾文循環轉化成糖,這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一種方法。
  • 光合作用(上)
    於是他們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這個問題,實驗結果有力地證明了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一個「開爾文」(更多被翻譯成:卡爾文M.Calvin)做了一個更有名的實驗,他用小球藻做實驗:用14C標記的CO2(其中碳為14C)供小球藻(一種單細胞的綠藻)進行光合作用,然後追蹤檢測其放射性,最終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這一途徑被稱為「卡爾文循環」。卡爾文因此獲得了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卡爾文。
  • 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
    在哺乳動物的表觀遺傳調控中,TET蛋白參與了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該蛋白催化產生的5-羧基胞嘧啶可能通過兩種途徑被轉變為胞嘧啶,其中一種途徑就是通過潛在的DNA脫羧酶直接催化5-羧基胞嘧啶發生脫羧反應。由於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化學結構和性質比較相似,因此,潛在的DNA脫羧酶可能與真菌中尿嘧啶脫羧酶IDCase在結構和催化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原標題: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據新華社北京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3月20日,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組題為Kinetics of the conformational cycle of Hsp70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 生物物理所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等機制
    2020年6月24日,《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實驗室的研究論文"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mitotic inheritanc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roles in aging-associated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浩介紹,該研究利用一個類胡蘿蔔素合成缺陷的蒺藜苜蓿突變體,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關鍵調控基因WP1。
  •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 2016-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光合作用過程中,有機物合成的第一步是由CO2固定酶,即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所催化的。眾多的研究結果表明Rubisco是光合碳同化(Calvin-Benson Cycle)途徑中的關鍵酶,其活性決定著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但由於Rubisco酶本身的特性,它的活力調控機制還存在許多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