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光合作用示意圖
圖二光合作用示意圖
081.光合作用的基本定義是什麼?
答:光合作用的定義包括含義和功能兩層意思:
(一)光合作用的含義: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的過程。
(二)光合作用的功能:綠色植物利用太陽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
圖三光合作用中供光呼吸的氣孔
082.光合作用的兩大意義是什麼?
答:一是能量轉換。二是調節大氣。
轉換能量:植物在同化無機碳化物的同時,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所形成的有機化合物中。每年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約為人能所需能量的10倍。有機物中所存儲的化學能,除了供植物本身和全部異養生物之用外,更重要的是可供人類營養和活動的能量來源。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的重要途徑植物每年可吸收合成約的有機物。人類所需的糧食、油料、纖維、木材、糖、水果等,無不來自光合作用,沒有光合作用,人類就沒有食物和各種生活用品。換句話說,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圖四光合作用中葉綠體
(二)調節大氣:大氣之所以能經常保持21%的氧含量,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過程中放氧量約t/a)。光合作用一方面為有氧呼吸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的積累,逐漸形成了大氣表層的臭氧()層。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對生物體有害的強烈的紫外輻射。植物的光合作用雖然能清除大氣中大量的,但大氣中的濃度仍然在增加,這主要是由於城市化及工業化所致。
083.推動光合作用的能源和動力是什麼
答:是二氧化碳和微藻,包括細菌類微藻。
084.什麼是光合速率?影響光合速率的內外因素是什麼
答:光合速率和影響光合速率的內外因素是:
(一)光合速率的基本含義:光合速率通常是指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的吸收量或的量,也可用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積上的乾物質積累量來表示。
(二)影響光合速率的內外因素:包括葉片發育和結構、光合產物的輸出兩部分。外部因素包括光照、二氧化碳、溫度、水分礦物質營養、光合速率日變化六個部分。
圖五光合作用與卡爾文循環
085.什麼是卡爾文循環?什麼是C3類植物和C3循環?
答:二戰之後,美國加州大學伯利克分校的馬爾文·卡爾文在實驗中發現,標記有C的CO2很快就能轉變成有機物。在幾秒鐘之內,層析紙上就出現放射性的斑點,經與已知化學物比較,斑點中的化學成分是3-磷酸甘油酸(3-phosphoglycerate,PGA),是糖酵解的中間體。
(一)卡爾文循環與C3途徑:這第一個被提取到的產物是一個三碳分子,所以將這種CO2固定途徑稱為C3途徑,這一循環又稱卡爾文循環。
(二)卡爾文循環與C3植物:後來研究還發現,CO2固定的C3途徑是一個循環過程,人們稱之為C3循環。C3類植物(碳三植物),如米和麥,二氧化碳經氣孔進入葉片後,直接進入葉肉進行卡爾文循環。將通過這種途徑固定CO2的植物稱為C3植物。
而C3植物的維管束鞘細胞很小,不含或含很少葉綠體,卡爾文循環不在這裡發生。
圖六光合作用與哈奇-斯萊克途徑
086.什麼是哈奇-斯萊克途徑?什麼是C4類植物?
在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科學家哈奇和斯萊克發現玉米、甘蔗等熱帶綠色植物,除了和其他綠色植物一樣具有卡爾文循環外,CO2首先通過一條特別的途徑被固定。
哈奇-斯萊克途徑和C4植物:這條途徑也被稱為哈奇-斯萊克途徑(Hatch-Slack途徑),又稱四碳二羧酸途徑。C4植物主要是那些生活在乾旱熱帶地區的植物。在這種環境中,植物若長時間開放氣孔吸收二氧化碳,會導致水分通過蒸騰作用過快的流失。所以,植物只能短時間開放氣孔,二氧化碳的攝入量必然少。植物必須利用這少量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生長所需的物質。
圖七C4類植物與C3類植物的異同
(二)C4類植物與C3類植物的異同:CO2同化的最初產物不是光合碳循環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而是四碳化合物蘋果酸或天門冬氨酸的植物。又稱C4植物。如玉米、甘蔗、高粱、莧菜等。而最初產物是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則稱為碳三植物(C3植物)。
CO2同化的最初產物是光合碳循環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稱為碳三植物(C3植物),有如小麥、大豆、菸草、棉花等。C3植物比C4植物CO2補償點高,所以C3植物在CO2含量低的情況下存活率比C4植物來的低。
相比之下,C3植物細胞分工較C4植物不明確,CO2利用效率更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認為C3植物是植物中的「原核生物」,C4植物則更像」真核生物」。
087.什麼是景天科酸代謝途徑(CAM)?什麼是景天酸代謝?
這裡涉及景天科植物、景天酸代謝途徑兩個關鍵問題。
景天科植物及其分布:景天科植物分布在北半球大部分區域,品種繁多,大約有35屬1500餘種,中國有10屬約240餘種,另有多種引進作為觀賞花卉。本科植物為多年生肉質草本,夏秋季開花,花小而繁茂,各種顏色都有。表皮有臘質粉,氣孔下陷,可減少蒸騰,是典型的旱生植物,無性繁殖力強,所謂採葉即能種植生根。景天科植物植株矮小,由於是肉質,耗水肥很少,因此極易種植觀賞。景天科植物由於其矮小抗風,又不需要大量水肥,耐汙染,因此成為目前比較流行的屋頂綠化的首選植物。
圖八景天科植物虹之玉
(二)景天科酸代謝途徑(CAM):景天科植物如景天、落地生根等葉子具有特殊的CO2固定方式。夜晚氣孔開放,吸進CO2,在PEP羧基酶作用下,與PEP結合,形成OAA,進一步還原為蘋果酸,積累於液泡中。白天氣孔關閉,液泡中的蘋果酸便運到胞質溶膠,在NADP-蘋果酸酶作用下,氧化脫羧,放出CO2,參與卡爾文循環,形成澱粉等。此外,丙糖磷酸通過糖酵解過程,形成PEP,再進一步循環。所以植物體在夜晚的有機酸含量十分高,而糖類含量下降;白天則相反,有機酸下降,而糖分增多。這種幼根機酸合成日變化的代謝類型,而最早發現於景天科植物,所以稱為景天酸代謝。
(三)景天酸代謝與C4植物:景天酸代謝(crassulaceanacidmetabolism,CAM):如果說C4植物是空間上錯開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卡爾文循環的話,那景天酸循環就是時間上錯開這兩者。行使這一途徑的植物,是那些有著膨大肉質葉子的植物,如鳳梨。這些植物晚上開放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同樣經哈奇-斯萊克途徑將CO2固定。早上的時候氣孔關閉,避免水分流失過快。同時在葉肉細胞中卡爾文循環開始。這些植物二氧化碳的固定效率也很高。
圖九景天科植物
088.碳氫核肥的核心原理是什麼?
作物生長所需大中微三種元素的來源、比重、作用一覽表
碳氫核肥的核心原理是在少用或不用化肥、化學農藥的前提下,以碳氫核肥為媒介,以太陽能為動力,以二氧化碳為能源,以土地為載體,把捕集、聚合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富集植物葉莖表面供作物吸收利用,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光合速率,夜間抑制光呼吸,積累作物生長必須的碳、氫、氧「三元素」,有效吸收、轉化土壤、空氣、水中的氮、磷、鉀等有機成分,充分推動作物的孕育、生長、成熟,達到低投、高產、優質的預期和回復作物原生態品質的目的。
傳統的化學農業或生態農業,無論施用多少化肥、有機肥和農藥,作物能夠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永遠都停留在360PPM(每立方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而在碳氫核肥媒介平臺作用下,光合生態、光合機制、光合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它重組著陽光、空氣、水分、土地與作物生長生命信息過程傳播的鏈條,一個「萬物皆光合」的全媒介時空環境日益臻美,深深地影響並推動著作物生命生長周期的全過程,出現了自地球生物圈形成以來從未有過的作物成長周期中全程光合、全息光合、全員光合、全效光合的生命過程的深刻革命,在光合速率遞增過程中,作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的能力從360PPM一路向600PPM——》900PPM——》1200PPM——》1500PPM——》1800PPM——》的高峰攀升,為作物低投、高產、優質提供了廣闊空間。
圖十景天科植物
089.碳氫科學的十大功能是什麼?
藍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跨界生物:具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特徵。藍藻主要的營養成分由藻膽體和糖原顆粒等所組成。飽含葉綠素a、藻膽素、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等光合色素。藍藻具有十大功能:
01.光電光合:能採收光能,以水作為電子來源進行光合作用;
02.固碳放氧:它具有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新鮮氧氣的強大功能;
圖十一原核分解示意圖
03.生物聚變:具有生物聚變功能,是惟一能在24h裂變24次的物種;
04.平衡給養:具有自給自養和平衡給養的強大功能;
05.原核分解:細胞中央的有核物質,具有強大的原核生命分解能力;
06.靶向運載:細胞中有環狀DNA質粒,具有靶向運載功能;
圖十二靶向運載給藥
07.生氫聚氮:具有在植物根莖中生氫和固氮的功能;
08.耐幹耐旱:乾燥標本存貯65~106年仍可保持活力;
09.耐高低溫:在54℃-35℃的溫度環境中可長期生存;
10.耐鹽耐鹼:在過飽和鹽水鹼水中可生長。
因此,藍藻具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命特徵,是地球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惟一的跨界先鋒物種。
090.碳氫科學有哪十大創新價值?
與會領導、專家、學者一致確認,碳氫科學、碳氫農業、碳氫核肥——碳氫氧氮捕集技術擁有十大科技產業創新價值:
01.治理化學汙染:為國家治理化肥和化學農藥汙染提供了技術保證;
02.確保糧食安全:為國家確保糧食食品安全提供了技術保證;
03.低投高產優質:為中國農業低投高產優質提供了技術保證;
04.綠色生態有機:為中國發展綠色生態有機農業提供了技術保證;
05.恢復出口創匯:為中國恢復出口創匯農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06.恢復中醫中藥:為中國恢復中醫中藥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圖十三「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論壇
07.續接生物鏈條:為中國續接生態生物鏈條提供了資源環境;
08.面源汙染治理:為中國治理山河面源汙染提供了技術保障;
09.全產業大融合:為中國實現新興農業全產業大融合改革提供了產業空間;
10.可複製可推廣:為中國新一輪農業革命提供了可推廣可複製的創新模式。
科技部《碳氫核肥製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國家科技成果評價委員會
碳氫科學碳氫農業碳氫核肥系列科普知識1200問編輯委員會顧問
趙永志: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指導組專家
北京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研究員
趙同科:北京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能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
賀紀正: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曹衛東: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區劃所研究員
李棟: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導
汪立君: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導
田有國:農業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員/處長
方雯霞: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高級農藝師
李臨西:科技部火炬計劃中心研究員
周衛: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研究員
季恆寬:科技部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高級工程師
發布:中國國際碳氫核肥國際產業聯盟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碳氫農業科學研究院
山東碳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望京西路48號院金隅國際A座12A05號
聯絡:400116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