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cientist:近期最熱門基因組測序成果 Top5

2020-11-22 生物谷

【導讀】鑑於近年來基因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因此The Scientist雜誌推出了「Genome Digest」,與大家分享近期熱門的基因組研究成果。

The Scientist雜誌是由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現為湯姆森路透科技集團)的創始人Eugene Garfield於1986年創辦的一份雙周刊報紙,後又轉變為一本每月出版的雜誌,同時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線新聞。主要刊登生命科學相關信息,並幫助科學家分析研究的,以協助決策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鑑於近年來基因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因此The Scientist雜誌推出了「Genome Digest」,與大家分享近期熱門的基因組研究成果。

獨一無二的水果

物種:栽培的菠蘿(Ananas comosus)與野生的菠蘿(A. bracteatus)

基因組:5.26億個鹼基對

原文標題:The pineappl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CAM photosynthesis

這項成果由福建農林大學、中國科學院、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大學香檳校區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研究首次闡明了景天酸光合作用基因是通過改變調控序列演化而來,證明了轉座子是造成菠蘿基因組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並且菠蘿基因組可作為所有單子葉植物的參考基因組。該研究成果對全球菠蘿的遺傳改良具有 裡程碑貢獻,對包括禾本科糧食作物在內的大量單子葉植物的功能研究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菠蘿是具有景天酸代謝(CAM)光合作用的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景天酸代謝途徑是一種區別於C3植物的碳固 定通路,起源於乾旱地區,有很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於典型的C3植物,景天酸代謝植物最高可節水 80%,從而可以生長在乾旱貧瘠等劣質土地。其他的1萬多個種CAM植物分布在35個科,其中包括龍舌蘭、仙 人掌、火龍果和大多數蘭花。對菠蘿基因組控制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通路進行詳細分析,鑑定了所有參與景天酸代謝途徑的基因。這為後續在作物中通過基因改造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礎。

「豆腥味」少的豆類

物種:小豆(Vigna angularis)

基因組:5420億個鹼基對

原文標題:Genome sequencing of adzuki bean (Vigna angular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high starch and low fat accumu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這項成果同樣是由中國學者完成:北京農學院和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第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了小豆全基因組的測序,組裝出了高質量的小豆基因組框架圖,結果顯示小豆有3.4萬多個基 因。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小豆與其他已知豆類基因組的進化關係,結果顯示小豆與菜豆親緣關係最近。

研究人員測序分析了49份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栽培小豆的基因,證實半野生小豆與栽培小豆的關係近 於野生小豆,說明半野生小豆是小豆馴化過程中的初始農家品種。

小豆不同於大豆等其他豆科作物,脂肪含量非常低,平均僅為0.59%,而總澱粉含量較高,平均為 57.06%。與此相比,大豆澱粉含量為25.3%,而脂肪含量多達22.5%。新研究表明,相關基因的轉錄水平差異導致了上述差異。同時也由於小豆脂肪氧合酶表達量較少,因此豆腥味相比於其它豆科植物,比如大豆等都要少。

有毒害蟲

物種:亞洲虎蚊(Aedes albopictus)

基因組:197萬個鹼基對

原文標題:Genome sequence of the Asian Tiger mosquito, Aedes albopictus, reveals insights into its biology, genetics, and evolution

南方醫科大、華大基因等處的研究人員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終於測序、組裝、注釋了白紋伊蚊基因組,並結合其轉錄組對重要基因家族進行了分析,主要的發現有:

(1)白紋伊蚊擁有巨大的基因組,將近2Gb,是迄今報導的最大的蚊蟲基因組;巨大基因組中豐富的基因儲備,可能為白紋伊蚊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擴散到世界不同地區和傳播多種病原體提供了遺傳學基礎。

(2)通過比較不同蚊蟲的基因組,發現影響蚊蟲基因組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其中重複序列的構成比例,比例越高,基因組越大。

(3)通過比較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基因組中重複序列(TE)的構成,發現二者基因 組大小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始於71百萬年,白紋伊蚊TE的插入率較埃及伊蚊顯著增加而消除率卻基本相同。

(4)首次在白紋伊蚊的基因組中發現了許多蟲媒病毒包括登革病毒的插入序列,這些可能是白紋伊蚊作為許多病毒媒介的遺傳基礎,為進一步研究蚊媒與病原相互作用的機制提供了線索。

(5)通過對白紋伊蚊雌雄蚊的重測序和對其不同發育階段轉錄組的比較分析,研究人員對白紋伊蚊的雄性決定基因有了突破性發現,相關結果已經發表在Science,2015;348:1268(該項研究由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Zhijian Jake Tu領導,他也是本PNAS文章的co-author)。

(6)通過對白紋伊蚊基因組和轉錄組中免疫相關基因、殺蟲劑相關基因、滯育相關基因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重要功能基因家族在白紋伊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增,這可能與白紋伊蚊快速擴散和作為多種傳染病媒介有關,為進一步的分析提供了線索。這一研究結果為白紋伊蚊的媒介生物學、遺傳進化和傳播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大數據分析平臺。

牛的野生祖先

物種:歐洲野牛(Bos primigenius)

原文標題:Genome sequencing of the extinct Eurasian wild aurochs, Bos primigenius, illuminates the phyl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of cattle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牛進化為大約260個不同的族類、類型和品種,遍布於世界各地。例如,北美洲的野 牛和中國的犛牛。現今牛的野生祖先是一種叫Auroch的肉食動物。早期的人類害怕並且崇拜當時的牛,因為早期的牛有新月狀的角,這種新月形的角是有宗教意義的。後來牛被馴化來產奶,產肉以滿足人類需 求,而去勢和去角術的應用大大方便了這種馴化。

最後一隻已知的Auroch死於1627年的波蘭,但現在,研究人員用從6750歲的古老骨骼中抽提了DNA,並重構 了一個aurochs的基因組,用於分析歐洲牛的進化歷史。

研究人員比較了aurochs的基因組與現代牛的基因組,結果發現了一些與神經生物學和肌肉發育有關的基因 的進化選擇壓力,這表明早期農民馴化這種動物造成了牛的變化,而且研究人員也發現aurochs和家用牛在英國和愛爾蘭地區出現了雜交。

棗椰樹

物種:棗椰樹(Phoenix dactylifera)

基因組:6.9億個鹼基對

原文標題: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 of date palms yields insights into diversification of a fruit tree crop

棗椰樹是中東和北非地區一種重要的作物,來自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研究人員測序分析了62種不同的棗椰樹。結果發現這種植物是在中東地區及其以西地區被馴化的,然後傳播到北非,或者有人帶到北非的。

研究人員發現棗椰樹中56個基因組區域與選擇性壓力有關,其中一個遺傳突變導致了水果顏色變化(棗椰 樹能生成紅色或者黃色的果實),而這種突變與油棕(Elaeis guineensis)一致,這兩者大約在6000萬年前分化開來。(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盤點:近期最熱門的基因組測序成果 TOP5
    The scientist雜誌對近期最熱門的一些基因組測序成果進行了盤點,包括瀕臨滅絕的幾維鳥和極其聰明的章魚。更令人頭疼的是,這種寄生蟲對青蒿素也顯示出了抗性,青蒿素是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物。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藥學院、加納大學和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85個惡性瘧原蟲(P. falciparum)的臨床分離株進行了基因組測序,這些樣本來自於加納的中部地區(瘧疾全年傳播)和北部地區(瘧疾季節性傳播)。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Eichler說,「在5到10年的時間內,全基因組測序可能成為診斷自閉症的一種最具信息量的工具。」【2】Nat Genet:為何榴槤聞起來如此「臭」?科學家全基因組測序找原因!研究者Teh Bin Tean表示,作為一名遺傳學家,我對榴槤的基因組非常好奇,是什麼基因讓榴槤產生了刺鼻的氣味?而且榴槤帶刺的外殼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基於最先進的測序平臺,研究人員對貓山王榴槤(Musang King)進行了基因組圖譜的繪製,這種榴槤因其具有極其細膩的口感和強烈的香氣而聞名於世,在當地的榴槤世界裡被認為是榴槤中的王中之王。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2011年,《Nature Methods》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值得期待的技術之一;2013年,《Science》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六大領域榜首。近年來單細胞全基因測序不斷發展的技術方法和在各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屢屢登上"NCS"的榮譽殿堂。仿佛一夜之間,單細胞全基因組檢測技術就成了生物醫藥研究人員的新寵。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新年伊始,號稱引領全球基因組學的英國政府宣布在接下來五年內將完成「100萬人組基因計劃」;美國政府也在兩年前宣布啟動為期十年的任何18歲以上美國人都可以參與的「all of us」基因組計劃;2016年12月中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各國政府紛紛啟動了自己國家的大規模基因組計劃,開始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 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史小麗團隊基於流式細胞分選技術及劃線分離法獲得Mychonastes homosphaera藻株,並對分離自典型富營養化湖泊巢湖的超微真核藻Mychonastes homosphaera進行PacBio三代測序,首次完成湖泊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揭示Mychonastes homosphaera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進化及適應機制。
  • 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首次完成了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這也是截至目前對單個癌症細胞系所做的最為徹底的測序分析。
  •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科學網—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 趙興波教授課題組在基因組測序中取得方法性進展
    本網訊 近日,生物信息學著名雜誌《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F: 9.101)發表了動物科學技術學院趙興波教授團隊線粒體基因組測序研究的重要成果:「Mitochondrial DNA Enrichment Reduced NUMT Contamination in Porcine NGS analyses」。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7 13:08:38 英國劍橋大學Paul A. Lyons和James E. D. Thaventhira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白菜 全基因組測序 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 油菜品種 異源四倍體...
    東方網10月14日消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項目組日前獲得了白菜全基因組的精細圖,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的框架圖。  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於去年9月啟動,吸引了中國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國內研究機構以及韓、英、加、澳、美等國的相關研究機構科研人員參與,其中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油料作物研究所為項目主持單位。此次測序所用材料為大白菜品種Chiifu、中國自主培育的甘藍品系11-02和油菜品種中雙11號。
  • 掌上測序儀首次完成人類全基因組測序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Wellcome Trust人類遺傳學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Human Genetics)和在基因組分析領域領先的英國公司Genomics plc宣布,首次使用掌上納米孔測序儀完成了多個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 「千人基因組計劃」獲得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千人基因組計劃」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英國桑格研究所等機構於2008年啟動,旨在繪製迄今最詳盡、最有醫學應用價值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現在報告的是該計劃第一階段的分析成果。
  • 日本完成一種毒蛇全基因組測序
    日本研究人員近日對這種毒蛇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表示相關研究將有助抗蛇毒血清的研發。  日本東北大學、九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了這項研究。測序結果顯示,日本原矛頭蝮有大約2.5萬個基因,其中包括60個蛇毒蛋白基因。此外,他們還針對蛇毒蛋白基因的染色體分布特徵等開展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科學網—人類基因組測序先驅欲進軍生物醫療測序領域
    Craig Venter(中)希望通過利用基因組學實現對抗衰老的目標。圖片來源:Brett Shipe 美國人類基因組測序先驅J. Craig Venter將和其新創立的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HLI)進軍生物醫療測序領域。
  • 三代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1萬元,有望成為打開基因測序基層市場的...
    希望組CEO汪德鵬第一次接觸到三代測序技術,是在2009年。當時有傳言說三代技術可以在15分鐘內就完成一個全基因組測序,而且成本僅在大約1000美元左右,全世界都為之震驚。但從實測的數據來看,無論是測序結果還是測序成本,三代測序平臺都遠遠沒有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使得這項技術在全世界面前都面臨非常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