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2020-12-05 科學網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科學家應該努力將測序結果應用於人類健康方面

 

距離人類基因組測序草圖的完成已經有10年了,研究人員應該以同樣專注的態度和相同的熱情將該結果應用於人類健康方面。

 

如許多故事一般,人類基因組測序一開始的競爭同樣讓觀眾充滿了迷惑。一對競爭者同時競爭測定人類基因組序列,一家是由公共財政資助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而另外一家則是美國馬裡蘭州的私人公司Celera Genomics。兩個對手爭先恐後地相互追逐之後,於2000年6月同時宣布了各自的測序草圖,這對於兩家機構來說基本上是打成了平局。

 

白宮曾在新聞公報上發布了對於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後的美好願景,同時許多人也感到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完成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成就,它將把我們帶入一個分子醫學的新紀元,將為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帶來新的方法。

 

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關注這一故事的下一篇章——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後的首個十年,並將探討這則故事在未來的幾年中又將如何展開。

 

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後的首個十年,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科學的突飛猛進。基因組測序的成功,催生了許多其他的大的生物學計劃,比如國際HapMap計劃,旨在發現人類基因組中普遍不同的位點;又如ENCODE計劃,目標是找出人類基因組中的功能元件。飛速跨越的測序技術以及低廉的測序費用,使得大量的遺傳序列數據連續不斷地產生出來,這包括20多個已發表的人類基因組數據以及近200個還未發表的基因組數據。這讓遺傳學家感覺到諸如「基因」,「基因調控」這樣的基本概念比他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但是過去十年的智力發酵真的使人類健康從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測定中受益了嗎?參與測序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和Celera Genomics公司的領導者,Francis Collins 和 Craig Venter都說:「不太多。」這不太多的進步包括找到了一些癌症和罕見遺傳病的遺傳缺陷特異性藥物靶標。基因組測序完成了,人們原本還期望測序結果能夠很快地運用於醫療實踐,但是生物系統本身的複雜性還是讓我們的希望破滅了。其中,旨在找到常見的遺傳變異與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功相當有限。研究發現大多數的癌症都有各自的遺傳學特徵,這也使得試圖找到一種能夠廣泛適用的治療癌症的方法變得非常困難。

 

許多像Celera, deCODE Genetics和Human Genome Sciences這樣的生物技術公司都不得不重新考慮他們當初準備買賣人類遺傳信息以獲取利潤的樂觀設想。另外那些當初想要開公司為個人提供基因檢測的人,現在也興奮不起來了,因為很明顯,他們的預想幾乎沒有可操作的價值。

 

基礎研究與臨床運用的巨大鴻溝也讓籌資機構愈加清醒地進行選擇性的資助,其中的一些籌資機構則試圖填平這一鴻溝。比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過去的幾年建立了一系列主要的臨床和轉化科學中心。今年2月,它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成立了一個聯合委員會,目標是推進基礎研究的轉化。相似的做法也在別的地方出現,如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也推出了類似的舉措。

 

這些舉措是否能促進人類基因組序列的運用,還是個未知數。考慮到生物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想要將人類基因組的信息運用到人類健康上來,則必然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就如當初測定基因組序列一樣,我們需要把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完成。我們需要努力解決一個長期存在的不匹配——快速增長的基因組數據與難以定位各個遺傳元件的功能之間的不匹配。我們還需要努力使我們更富有想像力,將海量的基因組以及分子數據賦予它們應有的意義。這必然也需要各個學科隊伍走進來,不僅在研究當中為我們提供專門技術,同時也將在智慧財產權、金融和監管措施等諸多事務中提供幫助,使得我們的研究與發現能夠持續前進以至突破臨床運用這個關口。

 

也許我們更需要一個明確的挑戰來培養我們的熱情,激發我們的鬥志。比如,來自加州的X-大獎基金會曾經許諾1000萬美元,用於獎勵10天之內第一個測完100個人基因組的研究小組。以此為模式,為什麼就沒有某個組織出來許諾一定的獎金和榮譽,頒發給10年內能從基本的基因組數據開發出以遺傳學為基礎的抗癌藥物的研究人員或小組呢?誠然,基因組測序可以以每天的鹼基數來衡量,並且測序也有明確的終點,現實中判斷研究成果能否運用於治療的標準並不如基因組測序這般來的清晰明了。但是現實的需求是迫切的,我們想要達到這些共同目標的願望也同樣強烈。

 

在人類基因組測序的競爭中,研究人員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凝聚力、專注和驚人的速度。他們重寫了研究規則手冊,打破了個人學術目標的制約,留給公眾的一種感覺是——在科學中,一切皆有可能。人類基因組序列測定後的十年,帶給了我們驚人的技術和思維的進步。但今後的十年,當人類基因組前二十年的故事被書寫之後,我們同樣應該看到將這些研究運用於人類健康所帶來的驚人效果。(科學網 謝文兵/編譯)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後基因組時代十年志
    後基因組時代十年志--兼論十年間生命科學的發展及所面臨的挑戰10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耗資30億美元、耗時10餘年的偉大科學工程完成之際,人們以為得到了揭開自身生命奧秘的天書,生命科學也劃時代地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
  • 《Nature》重磅:十年後基因組學會給人類健康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隨著測序技術的突破,現在一個人類全基因組的測序成本已經降到1000美元甚至更低,下降了將近300萬倍。測序成本的下降,讓研究者們得以獲得海量的基因數據,並開發了一系列的基因測序試劑來鑑定和分析基因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研發的工具,以及同步發展起來的複雜的統計和計算機算法,讓研究者們更夠深入地洞悉人類基因組複雜的功能信息。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新年伊始,號稱引領全球基因組學的英國政府宣布在接下來五年內將完成「100萬人組基因計劃」;美國政府也在兩年前宣布啟動為期十年的任何18歲以上美國人都可以參與的「all of us」基因組計劃;2016年12月中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各國政府紛紛啟動了自己國家的大規模基因組計劃,開始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 科學網—人類基因組測序先驅欲進軍生物醫療測序領域
    Craig Venter(中)希望通過利用基因組學實現對抗衰老的目標。圖片來源:Brett Shipe 美國人類基因組測序先驅J. Craig Venter將和其新創立的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HLI)進軍生物醫療測序領域。
  • 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降至500美元
    見習記者 崔笑天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導自人類誕生以來,對「我是誰」的探索就從未停止。而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美元降至500美元,在有生之年,我們或許可以一窺自己生命最本質的秘密。
  • 人類基因組測序為何花費30億美元
    引子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56頁「人類基因組計劃測定的是24條染色體(22條常染色體+X+Y)上DNA的鹼基序列。其中,每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這24個DNA分子大約有31.6億個鹼基對。」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92頁「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於1990年,目的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和中國參加了這項工作。截止2003年,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任務已順利完成。
  • 「千人基因組計劃」獲得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2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了在基因研究技術手段上的收穫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細胞是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類對生命本源的不斷探索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基因測序行業專題報告——NGS引領測序行業黃金十年,納米孔突破...
    而高通量和可負擔得起的 DNA 測序技術的迅速出現,無疑是過去十年生命科學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在此中,基因測序儀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族群在向生物世代強力探索與推進進程中的「核能發動機」。 全球基因測序行業宏觀市場長期向好 2020 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預計將達 138 億美元。
  • 掌上測序儀首次完成人類全基因組測序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Wellcome Trust人類遺傳學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Human Genetics)和在基因組分析領域領先的英國公司Genomics plc宣布,首次使用掌上納米孔測序儀完成了多個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主席傑裡米·法萊爾評價:「桑格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 《自然》解碼美基因組測序新「神器」—新聞—科學網
    迎接千美元個人基因組時代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人類基因組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
    這是基因測序技術的一小步,卻有可能是人類基因工程學發展的一大步。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宣布,終於獲得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無間隙、端對端的序列信息。這一突破性發現公布在《自然》雜誌上,這表明有可能生成一個人類染色體的精確鹼基序列,產生人類基因組的完整序列。
  • 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DNA揭示一群神秘現代人曾漫步亞洲   然而好運還在繼續——Viola的同事發現這根股骨化石仍然有保存完好的DNA,並隨即對其基因組進行了測定。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發現命名為Ust』-Ishim。碳測年結果顯示,該男性生存在距今4.7萬年前至4.3萬年前,這一年代是迄今另一個最古老現代人基因組年代的兩倍。   DNA可能是將這根股骨與其他人類聯繫在一起的唯一紐帶。
  •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在基因組測序研究方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我國參與了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楊煥明、汪建、於軍、劉斯奇等於1997年等組建了我國人類基因組中心,並於1999年6月26日正式提出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承擔了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對人類3號染色體上約3000萬個鹼基對測序。2000年6月26日,美、英、德、日、法、中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已經繪製完成。2001年8月26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完成圖"提前兩年高質量地繪製完成。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和韓國基因測序公司Macrogen近日合作發表研究,完成了目前最連續的韓國人基因圖譜繪製。Jeong-Sun Seo教授的團隊綜合運用PacBio單分子測序技術、Bionano單分子光學圖譜等方法,填補了大量傳統測序中存在的基因序列缺口,成功繪製迄今最連續的人類基因組圖譜。
  • 高通量測序的十年:從科研進入臨床
    >   2004年全球多個國家共計預算30億美金的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以後,發現單單完成一個人的基因組序列還遠遠不足以理解人類自身及疾病的機理。由於有了已經完成的人類基因組當做參考基因組,採用廉價、快速的方法對多個樣本、群體、病種基因組的比對測序就能提供大量有價值的科研和臨床信息。這就要求測序價格足夠低、速度足夠快,然而對測序結果是否易於拼接、組裝基因組則沒有明確需求。於是,美國國家基因組研究院(NHGRI)提出了把全基因組測序降至1000美金的研究規劃,從而引領科學界、企業界大力發展測序技術。
  •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濟影響》完整譯文
    在剛剛翻過的歷史一頁中,人類DNA測序歷時13年, 是由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一個由美國領導的國際性公共計劃和一個補充性的私人計劃來共同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即對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的完整序列進行測定並識別人類的每一個基因---需要先進技術的發展,更需要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和工程學家等跨學科專家團隊的全力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