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首次完成了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這也是截至目前對單個癌症細胞系所做的最為徹底的測序分析。通過使用最新技術,此項測序工作得以在一個月內完成,測序成本大約為3.5萬美元。

  此項研究成果在朝向基於單個癌症之獨特生物學籤名的個性化治療方面邁出了新的一步,其所揭示的新分子靶標將有助於開發出更具效力和更少毒性的藥物。此項研究對於更好地找到監測腦癌復發的新方法也大有助益,便於醫生更早地對腦癌的復發做出診斷和治療。藉助此項發現,臨床醫生還可測定腦癌細胞被滅活的準確時間,以防止過度使用藥物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

  測序工作是在名為U87的成膠質瘤細胞系上完成的,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超過1000個實驗室正在使用U87細胞系開展研究。之所以選擇該細胞系,是因為目前對其的研究最為充分。此項測序工作將使那些從事細胞系研究的科學家們對他們的研究發現重新進行闡述,並促使他們提出新的前進方向。

  此次測序工作揭示了幾乎所有潛在的致癌染色體易位及導致該癌症發展的基因缺失和突變。研究人員從細胞系中取出遺傳物質的長鏈,然後隨機地將其截斷。該癌症的數十億個不同的DNA片段可由新一代測序技術同時進行讀取,遺傳物質經由10億次以上的分析後就可確保結果具有高靈敏度和精確度。

  研究人員表示,此一特殊的信息化工具使用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技術,將大大提高基因分析工作的成效。以前,科學家無法了解發生在一個癌症中的大部分突變,因為它們是看不見的,而現在,這項新技術將允許科學家們監視每一種癌症,並對其基因組進行完全解碼,如此科學家們就不會錯失任何一個致癌突變。

  知道了是哪些基因發生了突變並驅動了癌症的發展,臨床醫生就能選擇最適於攻擊癌症特定分子籤名的療法,從而給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該測序工作還可展現出驅動癌症發展的分子異常,揭示出的靶標或將有助於開發出只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同時又不損害健康細胞的新療法。

  研究人員還指出,有了癌症全基因測序圖,科學家們就能開發出靈敏的分子檢測儀,尋找僅可在癌細胞內發現的一個獨特的基因突變。只要檢測到此一突變即可判定癌症已復發,由此,患者就能在癌症復發的最早階段得到積極治療。反過來,這種檢測方法也可用以判定癌症是否已被有效消除,從而及時中止有害人體的治療手段。(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細胞是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類對生命本源的不斷探索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科學網—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 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史小麗團隊基於流式細胞分選技術及劃線分離法獲得Mychonastes homosphaera藻株,並對分離自典型富營養化湖泊巢湖的超微真核藻Mychonastes homosphaera進行PacBio三代測序,首次完成湖泊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揭示Mychonastes homosphaera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進化及適應機制。
  • 日本完成一種毒蛇全基因組測序
    日本研究人員近日對這種毒蛇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表示相關研究將有助抗蛇毒血清的研發。  日本東北大學、九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了這項研究。測序結果顯示,日本原矛頭蝮有大約2.5萬個基因,其中包括60個蛇毒蛋白基因。此外,他們還針對蛇毒蛋白基因的染色體分布特徵等開展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掌上測序儀首次完成人類全基因組測序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Wellcome Trust人類遺傳學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Human Genetics)和在基因組分析領域領先的英國公司Genomics plc宣布,首次使用掌上納米孔測序儀完成了多個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100美元1小時全基因組測序!Illumina厲害了
    新儀器NovaSeq 5000和 NovaSeq 6000的運行速度超過現有儀器的70%,只需1個小時內,便可完成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不久前全基因組測序還需要一天以上的時間。隨著基因測序價格降低,測序體量的升高,曾經不切實際的技術將變得觸手可及。Illumina公司的CEO Francis DeSouza認為,「有一天」,公司的NovaSeq系列進行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的價格將控制在每人100美元。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Eichler說,「在5到10年的時間內,全基因組測序可能成為診斷自閉症的一種最具信息量的工具。」【2】Nat Genet:為何榴槤聞起來如此「臭」?科學家全基因組測序找原因!,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每個人面部及其它機體特徵進行鑑別。
  • 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結果公布
    原標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結果公布   11月10日,市疾控中心對本市第93例(搬運工王某某)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進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組
  • 經典腦癌細胞系遭遇身份危機
    生物醫學專家經常被要求檢查他們的細胞系未被汙染或者貼錯標籤。不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只有被用於細胞比對的參考標準靠譜,驗證細胞系的任何努力才會有意義。  一個廣泛用於研究腦癌的細胞系同近50年前創建該細胞系的細胞,即其源頭腫瘤並不匹配。研究人員在日前出版的《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 德州市成功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德州市成功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德州新聞網訊日前,記者從德州市疾控中心獲悉,為有效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全市傳染病病原快速鑑定和溯源提供高端技術平臺,德州市疾控中心在2020年12月購入高通量二代測序儀後,立即集中骨幹力量,迅速啟動攻堅任務,先後攻克RNA定量、文庫構建、模板製備、測序、數據分析等各項任務,成功建立了高通量測序(NGS
  • 完成六十人全基因組測序只需一天 華大「超級生命計算機」來了
    10月25日,華大集團子公司華大智造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最新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6臺機器一年可完成10萬人基因組測序國家級人群基因組學研究以及對遺傳資源的保護與應用是精準醫學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 珍貴腦癌細胞系面臨身份危機—新聞—科學網
    珍貴腦癌細胞系面臨身份危機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遺傳學家Christopher Korch認為,由於極少有細胞系曾被同第一手來源的材料驗證過,「因此這篇文章可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很多小組正試圖解決被錯誤鑑定的細胞系問題,以改善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今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始要求基金申請人描述他們將如何驗證其細胞系。
  • ...白菜 全基因組測序 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 油菜品種 異源四倍體...
    東方網10月14日消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項目組日前獲得了白菜全基因組的精細圖,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的框架圖。  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於去年9月啟動,吸引了中國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國內研究機構以及韓、英、加、澳、美等國的相關研究機構科研人員參與,其中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油料作物研究所為項目主持單位。此次測序所用材料為大白菜品種Chiifu、中國自主培育的甘藍品系11-02和油菜品種中雙11號。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結核分枝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的臨床價值
    全基因組測序(WGS)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一種新的重要手段。隨著測序技術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WGS在醫學的眾多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採用WGS分析感染暴發的菌株,追溯感染來源,不再是遙不可及。作者:SIFIC循證全基因組測序(WGS)已經成為快速檢測細菌全基因組的一種常見技術,檢測費用約500美元或更少。許多研究已經解決了結核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的問題,並且知道整個基因組的序列,而不僅僅是幾個片段,這就大大增加了分子流行病和接觸者追蹤的準確性。
  • 蛋白基因組學再登Cell:首次全面揭示小兒腦癌發生機制和治療靶標
    儘管針對小兒腦癌的發病機理在基因、表觀遺傳以及RNA層面展開了諸多研究,但是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上的有效療法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近些年來質譜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蛋白質組學應用的不斷成熟為很多疾病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而進一步整合基因、轉錄、蛋白和蛋白翻譯後修飾的多組學數據能更好的全面認識腫瘤,也為腫瘤未來的精準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納米孔PromethION測序+Shasta完成人類基因組端粒到著絲粒的高效...
    團隊在2019年利用初代Shasta分析流程對納米孔測序數據進行從頭組裝、矯正和Hi-C拼接Scaffold(圖1),使用一臺納米孔PromethION測序設備在9天內完成了11個人類基因組測序,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DOI:高通量數據:共生成2.4 Tb序列數據,10kb及以上讀長序列的覆蓋度中位數約為55X,100 kb及以上的超長讀長序列覆蓋深度中位數約為
  • 百度AI助力CDC完成北京疫情病例樣本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和...
    為支持北京市疫情防控技術需要,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應急技術中心在6月11日接收到北京市疾控中心送檢4份病例標本後,馬上開展核酸檢測與基因組測序等應急支撐工作,6月12日第一時間完成相關病例樣本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工作,並及時報告給國家衛健委及北京市相關部門,為北京新冠疫情防控與病毒溯源提供重要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