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腦癌細胞系面臨身份危機—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珍貴腦癌細胞系面臨身份危機 科學家發現該細胞系樣本同其50年前的來源並不匹配

U87細胞系來自一個神經膠質瘤,但除此以外,它的來源並不明確。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Science Photo Library

生物醫學專家經常被要求檢查他們的細胞系是否未被汙染或者貼錯標籤。不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只有被用於細胞比對的參考標準靠譜,驗證細胞系的任何努力才會有意義。

一個被廣泛用於研究腦癌的細胞系同近50年前被用於創建該細胞系的細胞,或者被認為是其源頭的腫瘤並不匹配。研究人員在日前出版的《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事實上,沒有人對大多數細胞庫分發的細胞系的真正起源抱有很大把握。

「這是一個很好的警示,提醒人們應質疑你的假設並且實施儘可能多的恰當控制,以確保你真的擁有自認為所擁有的東西。」位於馬裡蘭州的美國國立綜合醫學研究所所長Jon Lorsch表示。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遺傳學家Christopher Korch認為,由於極少有細胞系曾被同第一手來源的材料驗證過,「因此這篇文章可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很多小組正試圖解決被錯誤鑑定的細胞系問題,以改善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今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始要求基金申請人描述他們將如何驗證其細胞系。諸如《自然》等期刊最近開始要求作者對照由已知被混在一起的475個細胞系構成的資料庫檢查他們的細胞。

不過,並未有機構要求開展諸如產生上述最新研究的檔案追蹤一類的工作。「讓人們進行標準驗證太難了。」位於華盛頓的非營利性機構——全球生物標準研究所所長Leonard Freedman表示。該機構發現,大多數生命科學家從未鑑定過他們的細胞。「標準驗證則是更加精細的工作。」

受到質疑的U87細胞繫於1966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建立。它利用了來自一名患有惡性膠質瘤的44歲女性的組織。自此以後,U87成為腦癌研究的「馬達」。無數科學家對其展開研究,並產生了約2000篇科研論文。

對U87的熱衷令烏普薩拉大學腫瘤生物學家Bengt Westermark很是困惑。「我無法理解為何人們會利用如此無聊的細胞開展研究。」作為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生,Westermark研究了8個不同的腦癌細胞系。「利用U87開展研究是沒有希望的,因為和其他細胞系相比,它生長得太過緩慢。」

數年後,Westermark獲得了由美國模式培養物集存庫(ATCC)分發的U87版本。這是一個位於維吉尼亞州馬納薩斯市的細胞庫,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物材料收藏地。Westermark從細胞的生長特性中發現,這個U87明顯不同於讀研究生時給他帶來如此多痛苦的細胞。Westermark決定進行正式的比對。

幸運的是,烏普薩拉大學仍擁有保存下來的產生原始細胞系的腫瘤組織。這使Westermark團隊得以核對記錄在案的U87樣本的身份。隨後,研究人員利用DNA指紋識別技術證實,ATCC的U87和原始細胞系並不相同,而且同在烏普薩拉大學創建的任何其他細胞系均不匹配。

根據ATCC首席科技總監Mindy Goldsborough的說法,該儲存庫於1982年從位於紐約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獲得這個U87細胞系,而後者於1973年從烏普薩拉大學接收了該細胞系。等它來到ATCC時,U87擁有一條Y染色體,儘管事實是它被假定來自一名女性患者。這表明,混雜可能發生在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或者其中一次交接期間。

鑑於此項新發現,ATCC目前正計劃更新U87列表(將其描述為來自男性)中的背景細節。不過,U87細胞系的來源仍然是個謎。

Westermar團隊對基因表達譜進行的比對表明,ATCC細胞系可能來自一個腦部腫瘤。「壞消息是它並非應當成為的那個細胞系。」Westermark表示,「好消息是它可能是一個惡性膠質瘤。」這意味著對U87的研究仍反映了腦癌的生物學特徵,並且不需要被拋棄。

不過,很多癌症研究人員認為,放棄U87和其他「經典」細胞系的時候到了,無論它們來自何處,因為過去被用於生長細胞的培養條件改變了它們的生物學特性。目前,Westermark和其他人偏愛在能確保基因和表觀遺傳學穩定性的生長培養基上繁殖出來的較新細胞系。通過神經膠質瘤培養生物樣本庫,烏普薩拉大學向其他研究人員提供這些類型的細胞,並且僅收取一小筆處理費用。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過去使用的細胞系並不能很好地代表人類疾病。」紐約威爾康奈爾腦腫瘤中心神經—腫瘤學家Howard Fine表示,「因此,任何時候有人能否決U87細胞系,我都會表示歡迎。」(宗華)

更多閱讀

《自然》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經典腦癌細胞系遭遇身份危機
    生物醫學專家經常被要求檢查他們的細胞系未被汙染或者貼錯標籤。不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只有被用於細胞比對的參考標準靠譜,驗證細胞系的任何努力才會有意義。  一個廣泛用於研究腦癌的細胞系同近50年前創建該細胞系的細胞,即其源頭腫瘤並不匹配。研究人員在日前出版的《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 長期研究使用的腦癌細胞系或面臨「身份危機」
    2016年9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生物醫學科學家通常會經常檢查實驗室的細胞系是否被汙染或貼錯標籤,但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驗證細胞身份的任何努力或許就相當於進行細胞比較的參考標準一樣。
  • 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首次完成了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這也是截至目前對單個癌症細胞系所做的最為徹底的測序分析。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1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進一步地,張學敏在此次會議上提出「細胞醫學」概念,指在認識細胞可塑性的基礎上,通過細胞修復、細胞改造、細胞調控等手段實現疾病治療的醫學科學。 一些前瞻性研究已經開始展開。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曾藝研究組在《細胞》(Cell)上發表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並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基於這些幹細胞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的培養體系。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東莞擁有豐富的植物區系,植被類型多樣,境內的銀瓶山森林植被被譽為「廣東十大最美森林」;東莞的植物資源富有特色,莞香、莞草聞名於世。   該書是在作者對東莞植物區系和植被進行了多年野外調查的基礎上,經標本鑑定、樣方資料整理分析,對東莞的植物區系、群落生態學、物種多樣性、珍稀瀕危植物、植物資源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東莞植被分類系統、植被分區方案,以及保護與利用建議。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癌症研究通過可重複性實驗—新聞—科學網
    但在此次的兩項新重複性實驗中,仍有一個重要小鼠實驗未能重複,《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項目負責人之一表示,這表明動物研究可重複性當前面臨的問題。 這一不同尋常的計劃受到兩個製藥公司報告的鼓勵,相關報告稱多達89%的臨床生物醫學研究在他們的實驗室中站不住腳。該計劃與實驗室籤訂協議,就2010年到2012年間發表的約30篇高影響力癌症論文的關鍵實驗進行可重複性驗證。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an Steinkühler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於活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驚人能力。這些細胞由巨大的脂質囊泡作成,囊泡的大小與典型的動物細胞相同,並由單一的脂質膜包圍,脂質膜為內外水溶液之間提供了堅固而穩定的屏障。 此外,囊泡和細胞膜具有本質上相同的分子結構。具有寬膜頸的人工細胞在數天或數周內保持穩定,一旦頸部閉合,隔膜就會對頸部產生一種收縮力,將人工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陳鵬與美國細胞出版社總裁、《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共同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陳鵬首先向Marcus介紹了中國科學報社的情況,並對Marcus一行的到訪表示歡迎。
  • 腦癌是怎麼引起的 飲食要注意這些
    在生活當中,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腦癌,這種疾病治療難度比較大,大家都害怕腦癌。很多疾病都是有原因的,腦癌也是如此。那麼,腦癌是怎麼引起的呢?腦癌患者飲食上要注意哪些?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腦癌是怎麼引起的飲食不當腦癌的發生,飲食不當是其中的因素之一。飲食對我們的身體有調節的作用,飲食的好壞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所以怎麼預防腦瘤,關鍵看自己如何去看到飲食方面的問題,不正確的飲食會降低我們的機能,造成代謝緩慢,腎虛以及氣血凝固,從而引發腦瘤。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人類細胞,使其表達烏賊的透明蛋白,可能會使人類細胞的透明度改變,從而有一天可能會形成透明組織。 短期內,這種方法可能會幫助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獲得更好的活體組織圖像。從長遠來看,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透明的組織塊,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出能夠控制透明程度的有機體。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近日,《作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的文章,報導了從簇毛麥中發現一種新類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67。 二倍體簇毛麥是小麥野生近緣屬種,攜帶許多優異基因,是小麥遺傳改良重要的三級基因資源庫。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長期致力於利用二倍體簇毛麥基因組發掘小麥優質、高產、抗病和耐逆基因。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不同梨種的石細胞性狀。圖為染色後的切片。      南京農大供圖 石細胞是梨果實的特有性狀。但由於亞洲梨的石細胞含量總體高於西洋梨,特別是一些傳統的主栽品種石細胞含量高,導致肉質口感粗糙,影響了梨果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吳俊說,利用這款新工具Pearprocess,研究者只需要通過簡單的切面染色和拍照,並通過視覺軟體收集分析圖像數據,就可以全面分析梨果實的石細胞數目、大小、面積和密度參數的差異。
  • Cell:研究揭示了侵襲性腦癌很難治療的原因
    2019年7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腦癌,大多數患者在確診後不到兩年就會死亡。這種疾病很難治療,主要是因為每種腫瘤都含有多種細胞。侵襲性腦癌在患者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以至於研究人員爭論是否應該將膠質母細胞瘤視為一種單一的疾病。
  • 科學家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科學網—最新調查證實「萬能細胞」系被汙染
    圖片來源:Kiyoshi Ota/Bloomberg via Getty 針對一種被證實系造假的幹細胞培育方法的最新調查,讓研究人員不禁追問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間實驗室裡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同時,該調查並未對此類細胞最顯著的特性之一 ——具有形成胎盤的能力作出解釋。 像很多同事一樣,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癌症生物學家Manuel Serrano對2014年1月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論文深感好奇。當時,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稱,體細胞在經歷巨大壓力後的表現和幹細胞相似。
  • 2020年地球面臨巨大危機,瑪雅人的預言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2020年地球面臨巨大危機,瑪雅人的預言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在2012年之前,人類依據瑪雅預言得知,地球歷經四個太陽紀,每一個太陽紀結束地球就會發生一次大毀滅,按照瑪雅曆法,地球時間將在2012年12月22日終結,而作為地球附屬品的人類也會隨著地球的毀滅而消亡。慶幸的是,人類與地球安然的度過了那個惶恐不安的「世界末日」。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