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不同梨種的石細胞性狀。圖為染色後的切片。      南京農大供圖

石細胞是梨果實的特有性狀。常用於測量石細胞的冷凍鹽酸分離法操作繁瑣、費時,無法滿足高效開展梨品種資源評價和遺傳育種工作的需求。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工具Pearprocess。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2020年第6期。

論文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紹鈴介紹,我國梨樹栽培面積和產量均佔世界總量的70%左右。但由於亞洲梨的石細胞含量總體高於西洋梨,特別是一些傳統的主栽品種石細胞含量高,導致肉質口感粗糙,影響了梨果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吳俊說,利用這款新工具Pearprocess,研究者只需要通過簡單的切面染色和拍照,並通過視覺軟體收集分析圖像數據,就可以全面分析梨果實的石細胞數目、大小、面積和密度參數的差異。

課題組利用Pearprocess軟體分析了395份梨品種資源,揭示了不同梨品種間石細胞數量、大小、面積、密度的變化範圍。他們發現,所測定的梨樣品中,砂梨的石細胞含量最高,白梨次之,西洋梨最低。

此外,通過比較石細胞性狀的表型數據與口感相關性分析,他們還發現,石細胞密度是影響梨果實質地的最重要因素。

該研究突破了傳統的梨果實表型生理評價方法,結合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實現了石細胞性狀表型數據的高效採集和精準分析,為梨其它表型性狀的高效評價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研究結果對於篩選優良的梨品種資源,進一步指導梨果實石細胞性狀的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S2095-3119(20)63193-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JIA | 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開發了一種高效檢測梨果實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
    但是,由於亞洲梨的石細胞含量總體高於西洋梨,特別是一些傳統的主栽品種石細胞含量高,導致肉質口感粗糙,影響了梨果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石細胞是梨果實的特有性狀,目前,冷凍鹽酸分離法是測量石細胞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但該方法不能完全分離石細胞與果肉,且操作繁瑣、費時,無法滿足高效開展梨品種資源評價和遺傳育種工作的需求。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冠患者SARS-CoV-2特異性T細胞表型及...
    公衛·速遞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冠患者SARS-CoV-2特異性T細胞表型及動力學研究 2020-07-03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化細胞所蘇州研究院細胞表型檢測
    一、服務簡介細胞間相互識別的物質基礎是細胞膜分子,包括細胞表面的多種抗原、受體或其他分子,細胞生長發育過程中,處於不同階段的細胞或不同亞型的細胞,其表面有不同的標記,根據這些不同的標記,使用相應的抗體將細胞進行分析檢測,稱之為細胞表型檢測。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以癌症為例,與正常組織相比,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細胞展現的多樣性、異質性是把細胞命運可塑性發揮到極致的病變過程。」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學敏在會議報告中指出,「而腫瘤治療中展現的耐藥性則是腫瘤細胞重塑結構和功能,逃脫被殺死命運的集中體現。」 因此,細胞可塑性是一個新的視角,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在細胞水平認識疾病的發生。
  • 南京農業大學揭示梨果實石細胞形成轉錄調控機制
    regulates lignification in fruit stone cells of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i)」的研究論文,進一步揭示了梨果實石細胞形成的轉錄調控機制。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降雨強認為,精準獲取高解析度時空表型是後基因組時代的瓶頸,我國雖已經逐步開展了表型組學設備的引進和研發工作,但主流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及其裝備都被國外進口產品壟斷,急需自主可控的高端光電儀器。
  • 南京理工研發人體體溫異常檢測熱像儀並投入使用—新聞—科學網
    2月3日,南京理工大學紅外成像技術團隊研發的「人體體溫異常檢測熱像儀」正式安裝在該校人員進出較多的一號門,加大人體體溫異常檢測力度。
  • 海森「慧眼」識佩梅—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陳良怡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王靜敏團隊,利用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對佩梅病展開研究,首次建立了該疾病不同分型在細胞水平上的表徵,揭示了其不同的發病機制,並利用該平臺成功篩選出可特異性恢復最嚴重佩梅病疾病表型的對症藥物。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Hortic Res | 南京農業大學在梨果實石細胞形成啟動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石細胞是梨果實中一類特殊的厚壁細胞,是影響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化學本質是薄壁細胞中木質素的合成和細胞壁的強烈木質化。當前研究主要基於梨基因組和種質資源,針對石細胞的木質素本質,克隆果實中木質素合成結構基因並解析分子調控機制等,但正常生長的薄壁細胞為什麼會啟動木質化過程並形成石細胞仍然不夠清楚。
  • 《Nature Methods》介紹細胞生物學新研究工具
    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使用光控制生物細胞水平的新方法。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 上皮-間質細胞表型轉換過程研究獲進展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邢建華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白凡研究組合作,在對上皮細胞到間質細胞的表型轉換過程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新華社杭州3月2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用自主研發的分析平臺,繪製出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這項成果26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
  • 新冠康復患者中和能力不一,新研究提示應靶向最高效中和表位
    新冠康復患者中和能力不一,新研究提示應靶向最高效中和表位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實習生 厲安恬 2020-07-16 15:19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如何使設計的分子探針具有更高的特異性、靈敏性,來精確地區分這兩者,從而助力膠質瘤和帕金森病這兩類疾病標誌物的特異性檢測,是一項具有挑戰以及生物學意義的工作。 在前期研究中,他們已經設計出了針對MAO—B特異性雙光子螢光探針U1。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出全新概念光控微流體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俞燕蕾教授團隊   科學網9月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陳文雪)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與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俞燕蕾教授團隊突破了微流控系統簡化的難題,創造性地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築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