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提高現有定量相位成像的靈敏度,同時看到活細胞內從微小顆粒到大型結構的所有結構。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別是以無標籤的方式對細胞內外病毒和外來體等小顆粒進行測量的技術將是未來成像設備的一個趨勢。」其中一項研究的領導者、日本東京大學光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副教授Takuro Ideguchi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更大範圍 更小相位變化

由於單個細胞幾乎是半透明的,因此顯微鏡照相機必須能探測到穿過部分細胞的光線的極其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被稱為光的相位。相機圖像傳感器則受到它們能檢測到的光相位差的限制,即動態範圍。

「為了使用同一圖像傳感器看到更詳細的信息,我們必須擴大動態範圍,這樣就可以探測到更小的光相位變化。」Ideguchi說,「更大的動態範圍允許我們測量小型和大型的相位圖像。例如,如果測量一個細胞,細胞的主幹會產生大的相位變化,而細胞內的小顆粒/分子會產生小的相位變化。為了使兩者可視化,我們必須擴大測量的動態範圍。」

該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技術,通過兩次曝光分別測量光相位的大小變化,然後將它們無縫連接起來,製造出詳細的最終圖像。他們將這種方法命名為自適應動態範圍偏移定量相位成像(ADRIFT-QPI)。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光:科學與應用》。

一直以來,定量相位成像是觀察單個細胞的有力工具,它允許研究人員進行詳細的測量,比如根據光波的位移跟蹤細胞的生長速度。然而,由於圖像傳感器的飽和容量較低,該方法無法跟蹤細胞內及周圍的納米顆粒。

而新方法克服了定量相位成像的動態範圍限制。在ADRIFT-QPI中,相機需要兩次曝光,並產生一個最終圖像,其靈敏度是傳統定量相顯微鏡的7倍。

兩次曝光 告別光毒

第一次曝光是用常規的定量相位成像產生的——平的光脈衝指向樣品,並在它通過樣品後測量光的相移。計算機圖像分析程序基於第一次曝光的圖像,快速設計一個反射樣品圖像。然後,研究人員用一個叫做波前整形裝置的獨立組件,用更高強度的光產生一種「光雕塑」,以獲得更強的照明,並向樣品發出脈衝,進行第二次曝光。

如果第一次曝光產生的圖像是樣品的完美代表,第二次曝光的雕刻光波將以不同的相位進入並穿過樣品,最終只能看到一個黑暗的圖像。

「有趣的是,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抹去了樣本的圖像。實際上,我們幾乎什麼都不想看到。我們去掉了大的結構,這樣就能看到小的細節。」Ideguchi解釋道,由於第一次測量中存在較大的相位對象,受動態範圍的限制,無法對較小的相位對象進行可視化,研究人員稱之為「洗掉」。他們需要第二次測量觀察動態範圍移位的小相位物體的細節。

此外,該方法不需要特殊的雷射、顯微鏡或圖像傳感器,研究人員可以使用活細胞,而且不需要任何染色或螢光,出現光毒性的可能性很小。光毒性是指用光殺死細胞,這也是其他成像技術如螢光成像面臨的一個問題。

另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日本德島大學Post-LED光子學研究所教授Takeshi Yasui指出,在傳統的雷射掃描共焦顯微鏡中,強激發光聚焦在一個焦點上,並對焦點進行二維機械掃描,使光毒性的影響較強。 Yasui等人的螢光成像新方法中,激發光被聚焦為一個二維焦點,因此每個焦點的光強度變得非常弱。「光毒性高度依賴於入射光的強度,我們的方法也可以顯著降低。」

改造螢光成像

實際上,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

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一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顯微鏡領域。

當螢光物質被一束短脈衝光照射時,產生的螢光不會立即消失,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衰減」。但螢光衰減非常快,普通相機無法捕捉到它。雖然可以使用單點光電探測器,但必須在整個樣本區域進行掃描,才能從每個測量點重建出完整的二維圖像。這個過程涉及到機械部件的運動,這極大限制了圖像捕捉的速度。

幸運的是,在最近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領導這項研究的日本德島大學Post-LED光子學研究所教授Takeshi Yasui說,「我們能在2D空間上同時映射44400個『光秒表』來測量螢光壽命——所有這些都在一次拍攝中,不需要掃描。」

「到目前為止,光頻率梳被廣泛地用作測量光頻率的標尺,但我們一直在考慮其他的用途。」Yasui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我們意識到,如果將光學頻率梳視為具有超離散多光譜結構的光,通過維數轉換將被測物理量疊加在光譜上,可以從雙梳光譜獲得的模式分辨光譜中共同獲得被測物理量。」

研究人員使用光學頻率梳作為樣品的激發光。一個光學頻率梳本質上是一個光信號,它們之間的間隔是恆定的。研究人員將一對激發頻率梳信號分解為具有不同強度調製頻率的單個光拍信號(雙梳光拍),每個光拍攜帶單個調製頻率,輻照到目標樣品上。而且,每束光束都在一個不同的空間位置擊中樣本,在樣本二維表面的每個點和雙梳光拍的每個調製頻率之間形成一一對應的關係。

研究人員用數學方法將測量信號轉換為頻域信號,根據調製頻率處的激發信號與測量信號之間存在的相位延遲,計算出每個像素處的螢光壽命。

Yasui表示,這將有助於動態觀察活細胞,還可以用於多個樣本的同時成像和抗原檢測——這種方法已經被用於新冠肺炎的診斷。該技術還有助於開發出新的頑固性疾病療法,提高預期壽命。

同樣,Ideguchi也提到,ADRIFT-QPI能夠在整個活細胞的背景下看到微小顆粒,而不需要任何標籤或染色。「該技術可以檢測到來自納米級粒子的細小信號,比如病毒或在細胞內外移動的粒子,這樣就可以同時觀察它們的行為和細胞的狀態。」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0-00435-z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d210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7倍靈敏度、螢光顯身手: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該方法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使用光學頻率梳作為樣品的激發光。一個光學頻率梳本質上是一個光信號,是許多離散的光學頻率的和,它們之間的間隔是恆定的。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RNA在細胞內通過A-U、C-G或G-U配對先形成二級結構,進而在RNA結合蛋白的協助下摺疊成複雜的三級結構。而特定的RNA分子在形成複雜的三級結構後便具有了神奇的「魔力」,比如可以像蛋白質一樣具有酶的催化活性。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託馬斯·切赫和西德尼·奧爾特曼正是因為發現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而獲得1989的諾貝爾化學獎。
  • 「奧林巴斯杯」全國首屆共聚焦顯微成像大賽啟動
    本次比賽由科學網主辦,奧林巴斯(中國)有限公司獨家冠名贊助。旨在推動中國科研人員顯微成像技術的不斷提高,促進共聚焦成像技術在前沿科研領域的應用,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作為光學顯微鏡的重大改進,與傳統場式 (widefield)照明顯微鏡相比有許多獨特的優勢: 它可以控制焦深、照明強度、降低非焦平面光線噪音幹擾,從一定厚度標本中獲取光學切片。
  • 科學家顯微攝影藝術擷英—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居相春攝     七彩鵝卵石——銅鉻金屬共摻雜類金剛石薄膜,利用PVD(物理氣相沉積)技術製備所得,拍攝時進行了噴鉑處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孫麗麗攝     迷幻——人尺神經神經根橫切面的三色螢光標記。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對蛋白質結構測定呈爆發式增長
  • 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關鍵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試採過程中,在中國地質調查局試採現場指揮部組織和領導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孫寶江、廖華林所在團隊分別承擔了「海洋動態壓井混合裝置」和「儲層改造地面試驗與工具現場技術服務」課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相關成果得到高度認可,為試採成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一個用SCOUT技術標記的類器官2維圖。為了幫助研究人員克服這些限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和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方法,用於清理、標記、3D成像和嚴格分析類器官。 這一過程被稱為「利用無偏倚技術進行類器官的單細胞和細胞結構分析」(SCOUT),它可以從類器官中提取出可比較的特徵,儘管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新論文中通過3個案例研究證明了這一能力。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期待國內能夠自主研發相關光電儀器,為水稻的基因精確測序、關聯分析、水稻雜種優勢遺傳機制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降雨強認為,精準獲取高解析度時空表型是後基因組時代的瓶頸,我國雖已經逐步開展了表型組學設備的引進和研發工作,但主流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及其裝備都被國外進口產品壟斷,急需自主可控的高端光電儀器。
  • 華東師大實現液相高分辨掃描探針電學顯微成像—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胡志高團隊在實用化掃描探針顯微技術電解液溶液下電學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靠的高空間分辨、高靈敏度壓電力顯微鏡液下成像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中心主要通過發展和應用冷凍電鏡斷層三維重構顯微成像、高通量全腦三維光學顯微成像、高時空精度的電生理與電化學檢測和智能計算等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而這些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可能會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疾病診療技術。」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a),(b)原子級分辨高角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像。其中黃色的扁六邊形成周期排列,具有平移單胞。而鑲嵌在它們之間的結構塊則呈非周期排列。 (c) 實驗像的傅立葉變換。強衍射點呈現明顯的十次對稱,說明該結構跟準晶密切相關。(d)計算的周期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其中黃色扁六邊形成周期排列。這類計算結構不局限於這一種,可以千變萬化,在晶體結構上具有廣泛性。
  •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洪曉月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首次將基於內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昆蟲防治技術順利應用在了褐飛蝨的防控上。往褐飛蝨蟲卵體內注入沃爾巴克氏體細菌,既能令其後代不育,又能阻斷病毒傳播,一箭雙鵰。 洪曉月將沃爾巴克氏體細菌比喻成微生物防治界的「硬通貨」,該細菌不僅被證明在昆蟲綱內具有廣泛易感性,而且還能誘導高強度的細胞質不親和,引起後代不育。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鑑於「三農」創新發展一直是國計民生中的弱項,建議貴報今後從錢學森第六次生物新技術革命和大農業產業革命角度,多作鄉村振興戰略科學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和宣傳報導。 ◆鄭永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傳播科學,公益天下。祝中國科學報社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 南工大新技術讓N95口罩生產提質增效—新聞—科學網
    「N95口罩的關鍵技術在於其緻密而且,我們的技術可以讓口罩的濾芯層更為緻密,無毒低阻、舒適性佳、防護效果更好。」參與開發技術的南京工業大學博士李晴說。 李晴所屬的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陳蘇團隊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微流體紡絲和微流體氣噴紡絲工作的研究,前期通過紡絲參數的優化、紡絲體系的探索製備了一系列功能纖維材料,其成果日前在《先進材料》上發表。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黃維院士團隊等製作新型鈣鈦礦薄膜
  • 阿里發布十大前沿技術打造「最科技雙11」—新聞—科學網
    這背後都有哪些技術提供支撐?11月3日,在阿里巴巴雙11技術溝通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程立公布了大規模運用於今年雙11的10項前沿技術。 這十大前沿技術分別是: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可支持214種語言的直播實時翻譯、虛擬主播、阿里語音機器人、OCR無障礙購物、工業視覺AI、認知智能引擎、雲原生、第二代「天巡」機器人、液冷數據中心。
  • 專家談「天琴計劃」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天琴計劃」又有哪些新進展?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