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提高現有定量相位成像的靈敏度,同時看到活細胞內從微小顆粒到大型結構的所有結構。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別是以無標籤的方式對細胞內外病毒和外來體等小顆粒進行測量的技術將是未來成像設備的一個趨勢。」其中一項研究的領導者、日本東京大學光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副教授Takuro Ideguchi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更大範圍 更小相位變化

  由於單個細胞幾乎是半透明的,因此顯微鏡照相機必須能探測到穿過部分細胞的光線的極其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被稱為光的相位。相機圖像傳感器則受到它們能檢測到的光相位差的限制,即動態範圍。

  「為了使用同一圖像傳感器看到更詳細的信息,我們必須擴大動態範圍,這樣就可以探測到更小的光相位變化。」Ideguchi說,「更大的動態範圍允許我們測量小型和大型的相位圖像。例如,如果測量一個細胞,細胞的主幹會產生大的相位變化,而細胞內的小顆粒/分子會產生小的相位變化。為了使兩者可視化,我們必須擴大測量的動態範圍。」

  該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技術,通過兩次曝光分別測量光相位的大小變化,然後將它們無縫連接起來,製造出詳細的最終圖像。他們將這種方法命名為自適應動態範圍偏移定量相位成像(ADRIFT-QPI)。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光:科學與應用》。

  一直以來,定量相位成像是觀察單個細胞的有力工具,它允許研究人員進行詳細的測量,比如根據光波的位移跟蹤細胞的生長速度。然而,由於圖像傳感器的飽和容量較低,該方法無法跟蹤細胞內及周圍的納米顆粒。

  而新方法克服了定量相位成像的動態範圍限制。在ADRIFT-QPI中,相機需要兩次曝光,並產生一個最終圖像,其靈敏度是傳統定量相顯微鏡的7倍。

  兩次曝光 告別光毒

  第一次曝光是用常規的定量相位成像產生的——平的光脈衝指向樣品,並在它通過樣品後測量光的相移。計算機圖像分析程序基於第一次曝光的圖像,快速設計一個反射樣品圖像。然後,研究人員用一個叫做波前整形裝置的獨立組件,用更高強度的光產生一種「光雕塑」,以獲得更強的照明,並向樣品發出脈衝,進行第二次曝光。

  如果第一次曝光產生的圖像是樣品的完美代表,第二次曝光的雕刻光波將以不同的相位進入並穿過樣品,最終只能看到一個黑暗的圖像。

  「有趣的是,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抹去了樣本的圖像。實際上,我們幾乎什麼都不想看到。我們去掉了大的結構,這樣就能看到小的細節。」Ideguchi解釋道,由於第一次測量中存在較大的相位對象,受動態範圍的限制,無法對較小的相位對象進行可視化,研究人員稱之為「洗掉」。他們需要第二次測量觀察動態範圍移位的小相位物體的細節。

  此外,該方法不需要特殊的雷射、顯微鏡或圖像傳感器,研究人員可以使用活細胞,而且不需要任何染色或螢光,出現光毒性的可能性很小。光毒性是指用光殺死細胞,這也是其他成像技術如螢光成像面臨的一個問題。

  改造螢光成像

  實際上,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

  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一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顯微鏡領域。

  當螢光物質被一束短脈衝光照射時,產生的螢光不會立即消失,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衰減」。但螢光衰減非常快,普通相機無法捕捉到它。雖然可以使用單點光電探測器,但必須在整個樣本區域進行掃描,才能從每個測量點重建出完整的二維圖像。這個過程涉及到機械部件的運動,這極大限制了圖像捕捉的速度。

  幸運的是,在最近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領導這項研究的日本德島大學Post-LED光子學研究所教授Takeshi Yasui告訴記者,「我們能在2D空間上同時映射44400個『光秒表』來測量螢光壽命——所有這些都在一次拍攝中,不需要掃描。」

  研究人員使用光學頻率梳作為樣品的激發光。一個光學頻率梳本質上是一個光信號,它們之間的間隔是恆定的。研究人員將一對激發頻率梳信號分解為具有不同強度調製頻率的單個光拍信號(雙梳光拍),每個光拍攜帶單個調製頻率,輻照到目標樣品上。而且,每束光束都在一個不同的空間位置擊中樣本,在樣本二維表面的每個點和雙梳光拍的每個調製頻率之間形成一一對應的關係。

  研究人員用數學方法將測量信號轉換為頻域信號,根據調製頻率處的激發信號與測量信號之間存在的相位延遲,計算出每個像素處的螢光壽命。

  Yasui表示,這將有助於動態觀察活細胞,還可以用於多個樣本的同時成像和抗原檢測——這種方法已經被用於新冠肺炎的診斷。該技術還有助於開發出新的頑固性疾病療法,提高預期壽命。

  同樣,Ideguchi也提到,ADRIFT-QPI能夠在整個活細胞的背景下看到微小顆粒,而不需要任何標籤或染色。「該技術可以檢測到來自納米級粒子的細小信號,比如病毒或在細胞內外移動的粒子,這樣就可以同時觀察它們的行為和細胞的狀態。」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0-00435-z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d2102

相關焦點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7倍靈敏度、螢光顯身手: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 生命之梳:新螢光顯微技術如何造福人類?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頻率梳的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該技術可用於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螢光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它使得科學家能夠直接觀察細胞內部和細胞周圍的部分化合物。螢光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廣波長範圍內將其重新發射。
  • DENSsolutions原位新技術亮相2020年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_資訊中心...
    11月21-25日在成都市新希望高新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召開。為慶祝中國電鏡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本屆年會的主題是「顯微學激發新希望」,本屆年會設立了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展,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功能材料的微結構表徵,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材料中的應用,掃描探針顯微學分會場(STM/AFM等),掃描電子顯微學(EBSD),低溫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生命科學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分會場,中國電子顯微鏡運行管理開放共享實驗平臺分會場等十個分會場
  • 微電子器件矽基片的新顯微技術在醫療中的應用
    新的顯微技術允許科學家們可以通過矽微流體裝置來觀察細胞。  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和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簡稱UTA)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通過矽片即可觀察細胞圖像的新型顯微鏡,這使他們能夠精確地測量矽片背後細胞的大小和機械特性。
  • Nature:幹涉測量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iPALM)發現細胞粘著斑蛋白...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德華休斯醫學院,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稱為幹涉測量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iPALM,interferometric這項研究由物理學家與生物學家共同完成,是高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發展的又一成果。近年來隨著各項工具方法的發展,尤其是物理學界接二連三出現的重大科研進展,顯微技術發展迅速:2008年,本文的作者之一Harald F.
  • 電鏡新應用、國產進口新技術年終探討——2018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
    儀器信息網訊 2018年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2018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以下簡稱「年會」)在北京天文館4D科普劇場如期召開,200餘位北京及周邊電子顯微學相關技術及應用專家學者、廠商代表再次相聚,共同探討2018這一年電子顯微學領域產生的最新技術及應用
  • 未發布的新技術、新儀器搶先看 北京雷射共聚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年會...
    大會旨在推動北京市及周邊省市雷射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廣大相關工作者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上述學科在生命科學等領域中的應用。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秘書長 桂三剛作簡短致辭,北京市電鏡學會秘書長張德添及何其華、王素霞、張麗娜等多位業內專家主持會議。大會共安排16個報告, 李建奇、孫異臨、鄧平曄、孫飛、周濤、宋敬東、高鵬、席鵬等200多名專家、學者和廠商技術人員等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奧林巴斯顯微科技,助力試管嬰兒技術變革
    早在1978年,世界上首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在英國誕生,該技術的出現造福了近千萬家庭。1992年,卵漿內單精子注射技術(ICSI)的成功應用,對重度少、弱精等男性不孕症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使試管嬰兒技術的妊娠率維持在50%左右。如何進一步提高試管嬰兒流程中各環節的成功率,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人類胚胎學家所關注的課題。
  • 顯微操作技術:倒置顯微鏡的用途
    顯微操作技術(micromanipulationtechnique)是指在高倍複式顯微鏡下,利用顯微操作器(micromanipulator)進行細胞或早期胚胎操作的一種方法。顯微操作器是用以控制顯微注射針在顯微鏡視野內移動的機械裝置。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光學顯微鏡將螢光光譜技術利用到顯微成像技術上可以基於樣本發射螢光的特性對單個分子物質的分布進行成像,監測細胞內部特定螢光團標記的成分的確切位置以及相關的擴散係數主要類別3.1 寬場螢光顯微鏡最常見的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就是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但它只能對事先切片的樣品進行成像,不具備光學切片能力,對於厚度大於2微米的三維樣品,寬場照明會使得整個樣品體積內的螢光標記發射螢光,這些離焦光會遮掩焦面上的細節從而極大降低了對比度。
  • 諾獎得主「封神」:新顯微技術看清細胞內每個細節!|獨家專訪
    圖 | 新技術融合了超解析度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和電子顯微鏡技術,最終以 3D 形式呈現了細胞內部清晰的細節。(來源:《科學》)圖 | 哺乳動物小腦顆粒神經元的半透明彩色核。(來源:《科學》)新顯微技術可以看清楚電子顯微鏡中難以辨別的部分,如特別長且錯綜複雜的內體,並且可以區分溶酶體、過氧化物酶體和線粒體來源的囊泡。比如:染色質:神經元的細胞核在成熟前後有顯著不同。DNA 會重新包裝,開啟新的一組基因。這些變化會在細胞內部的灰色斑點和彩色螢光兩種模式中體現出來。
  • 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2020-08-17 13:18:42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
  • 「奧林巴斯杯」全國首屆共聚焦顯微成像大賽啟動
    旨在推動中國科研人員顯微成像技術的不斷提高,促進共聚焦成像技術在前沿科研領域的應用,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作為光學顯微鏡的重大改進,與傳統場式 (widefield)照明顯微鏡相比有許多獨特的優勢: 它可以控制焦深、照明強度、降低非焦平面光線噪音幹擾,從一定厚度標本中獲取光學切片。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12月17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和北京市電鏡學會共同主辦,一年一度的「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如期召開,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
  • 毛磊:中國超解析度顯微光學將引領未來技術發展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樊俊卿】近年來,光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生物技術等技術領域的加速演進,同時,光電子信息技術也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支撐作用。8月5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國際高新技術交流展洽會暨第十一屆光電子·中國博覽會會上,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毛磊在接受環球網科技專訪時表示:中國超解析度顯微光學將引領未來技術發展。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10.09 星期四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說,使用這一革命性顯微技術在各自專業領域研究生命的最微小組成部分。其中,黑爾通過研究神經細胞了解大腦突觸現象,莫納研究與亨廷頓氏症 (一種神經退化性紊亂疾病)相關的蛋白質,貝齊格研究胚胎內部的細胞分裂。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包括螢光成像技術、光聲成像技術、螢光探針的開發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以及通過顯微活體成像技術在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基因組學、活細胞成像、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腫瘤學等領域應用研究等。掃碼 | 免費報名參會生命科學研究的進步離不開生物成像技術的發展,雖然生物成像領域的各種顯微成像技術和共聚焦技術在圖像的清晰度、解析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 共話電子顯微納米分析新技術——布魯克納米分析用戶會
    >布魯克納米分析部德國產品總監 Andreas Kahl致開幕詞  本次交流會旨在推動EDS、EBSD、Micro-XRF技術及電子顯微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廣大顯微學工作者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以促進顯微學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 CRPS:新型電子顯微技術揭示成核普適規律
    CRPS:新型電子顯微技術揭示成核普適規律 2021-01-06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