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磊:中國超解析度顯微光學將引領未來技術發展

2021-01-09 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樊俊卿】近年來,光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生物技術等技術領域的加速演進,同時,光電子信息技術也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支撐作用。

8月5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國際高新技術交流展洽會暨第十一屆光電子·中國博覽會會上,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毛磊在接受環球網科技專訪時表示:中國超解析度顯微光學將引領未來技術發展。

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光學精密儀器及核心光學部件供應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光學儀器分會理事長單位和光學顯微鏡國家標準制定單位,主導了IOS9345顯微鏡國際標準制定,多次承接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項目,榮膺工信部製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

毛磊表示,永新光學是一家「傳統」的光學企業,長時間從事顯微光學、顯微光學儀器及核心光學部件、光學鏡頭等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顯微光學歷史非常悠久,同時也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顯微鏡,我們發現不了細菌、病毒,也就無法治療許多有致人死亡風險的疾病。歷史上顯微鏡四次獲得諾貝爾獎,可見顯微光學在光電子領域的重要性。

2012年至今,隨著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的研發,全球超解析度顯微鏡市場複合增長率超過了23.7%,中國對該技術的需求也日漸增大,但中國高端超解析度顯微鏡製造產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毛磊指出,為了打破這一困境,眾多科研人員潛心研究,不僅在技術、硬體層面有所突破,也在國際標準的制定層面獲得了長足的發展。「2015年,我國成立專項小組,開始著手制定光學顯示鏡的系統性標準,也就是今年推行的IOS9345國際標準,我任這個小組的組長。」毛磊介紹道。

毛磊繼續介紹道:「除了生物科學、生物製藥和醫療診斷領域,顯微光學還在工業材料研究、學校教學和科學普及領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我們也在投入到太空實驗室所用的顯微科學儀器的研究工作中去,並得到了一定的實際應用。」

毛磊認為,隨著光電科學技術及顯微光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合政府、大學、企業三方之力,中國的顯微鏡的產業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在相關領域技術研究與核心光學部件上取得突破,產品進入世界的中高端水平,企業得到臺階式的上升,迎頭趕上,與全球知名企業並駕齊驅,進一步引領技術發展。

相關焦點

  • 高端顯微鏡製造技術邁向國際水平永新光學謀求國產化高端替代
    對此,《證券日報》記者專程來到永新光學,採訪了該項目負責人、永新光學總經理毛磊。重大生命科學儀器國產化取得突破顯微鏡自誕生以來跨越了400多年的發展,一直在生命科學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高分辨螢光顯微鏡更是生命科學研究及臨床醫學診斷等領域的重要工具。
  • 攻克納米級超分辨顯微成像 甬企永新光學捧回國家科學技術獎
    顯微鏡製造和顯微觀察技術幫助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了細菌和微生物,人類生命科學研究及臨床醫學診斷由此邁上發展快車道。近些年,隨著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的研發,全球超解析度顯微鏡市場迅速拓展,我國相關行業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 引領顯微光學技術革命-奧林巴斯推出光學數碼顯微鏡
    2012年1月11日,奧林巴斯在全球同步推出了引領顯微光學技術革命的DSX系列光學數碼顯微鏡。 奧林巴斯以高端的光學技術著稱,而且數碼技術也是屈指可數的。現在,利用兩項卓越技術的完美融合,我們創造出了新型的光電數字顯微鏡,使我們在工業顯微鏡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領先。
  • 超解析度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了解一下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發了多種超解析度技術,遠遠超出了衍射J限,能夠觀察到分子尺度的細節。SRM技術可以將細胞結構解析為亞細胞水平,從而獲取有關細胞組分的3D結構的信息,並可以觀察到單分子共定位。圖1: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成像是通過將來自點光源的光線會聚到像平面上的單個點來實現的
  • 諾獎得主「封神」:新顯微技術看清細胞內每個細節!|獨家專訪
    這項技術被稱為 cryo-SR/EM,意即融合了超解析度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和電子顯微鏡技術,最終以 3D 形式呈現了細胞內部清晰的細節。通過這種新的顯微技術,你可以看到細胞內部真實且繁雜忙碌的世界,以及蛋白質與細胞精細結構的關係。可以這麼說,如果說摘得諾獎是登頂,那麼這次,埃裡克·本茨格接近封神了。
  • 李輝:深耕計算光學顯微成像 打造生命科學研究「利器」
    但是常規「所見即所得」的顯微鏡,無法滿足幾十納米尺度的精細細胞結構觀測以及大量顯微成像圖像中的數據提取要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李輝和他的團隊聚焦計算光學顯微成像技術與系統,從新的角度設計光學成像系統,結合數字圖像處理和強大的計算能力,顯著提升了成像的分辨能力和圖像信息獲取效率,輸出自主研製的儀器設備,為生物學研究專家提供稱手的「武器」。
  •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SNOM)書寫的發展史詩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 最早由科學研究工作者Edward Hutchinson Synge提出。根據觀察到的在一定壓力下電弧發出的通過孔徑僅為100nm的強聚焦平面光,他認為,利用這種小孔徑可以使光在樣品表面進行逐點掃描成像,同時採集被測量物質的光學信息,並大膽預測這一技術的實現將是照明探測研究領域中的巨大突破。在1956年和1972年,John A.O'Keefe與Ash and Nicholls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並提出小孔探測原件儘可能接近樣品表面將有助於該技術的實現。
  • 新光學顯微鏡技術揭示活細胞生物過程
    新技術所拍攝的視頻生動地展現了細胞內蛋白質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它們幫助生物學家理解細胞是怎樣改變它們之間的依存結構,以及重整細胞膜結構使得細胞外的分子可以被吸收到細胞內。來自Janelia研究園的研究員EricBetzig博士,李棟博士後*和他們的同事們基於原有的SIM顯微鏡原理新發展了兩種新的超解析度成像技術。
  • 匡翠方:讓國產高端光學顯微鏡走向世界
    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員、中國光學學會首屆中國光學科技獎應用成果類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多項榮譽。「目前中國所有三甲醫院所使用的高端光學顯微鏡幾乎都來自四大家,近年來共聚焦掃描和超分辨顯微鏡在中國市場的增長更是超過20%,對中國企業而言,如果能夠製造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高端光學顯微鏡,無疑會迎來極大的市場機遇,並完成升級,進入世界精密儀器製造第一方陣,推動我國精密光學元器件製造、光學材料、精密加工等行業的發展。」
  • 晶片實驗室:開發微型超解析度光學顯微鏡
    想像一下,把顯微鏡縮小,然後將其與晶片集成在一起,就可以使用它實時觀察活細胞內部。如果像今天的智慧型手機相機一樣,可以將這種微型顯微鏡也集成到電子產品中,那不是很好嗎?如果醫生設法使用這種工具在偏遠地區進行診斷而又不需要大型、笨重和敏感的分析設備,該怎麼辦?
  • 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原標題: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突破了光學顯微成像解析度極限。   超解析度顯微成像技術因克服衍射極限榮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但需要將單個螢光分子的衍射精確控制在極限範圍內。研究人員考慮了另一種現已成熟的深組織成像技術——多光子顯微成像,這種方法能獲得標準超解析度技術無法提供的樣本信息。
  • 八成光學顯微鏡是寧波製造
    中國顯微鏡標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寧波永新光學總經理毛磊說,以前在這個會議上,中國的代表只有表決投票的義務,卻從來沒有制定過標準,也就意味著沒有話語權。不過,令他欣慰的是,由永新光學主導制定的國內首項顯微鏡國際標準ISO9345(顯微鏡成像系統及部件的重要尺寸)已於今年3月正式發布。
  • 2018年中國顯微鏡出口量將達到330萬臺 高端產品才是盈利王道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埃裡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為發展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該獎項的頒布進一步推動了這一領域高端儀器的開啟。 目前中國三甲醫院所使用的高端光學顯微鏡幾乎被徠卡顯微系統、蔡司、尼康和奧林巴斯壟斷。目前國內有能力開始生產高端顯微鏡的企業較少,如永新光學、麥克奧迪、舜宇光學等。若國內能夠製造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高端光學顯微鏡,無異是會面臨極大的市場機遇。
  •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程
    1.單目生物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發展的初期階段1.0)顯微鏡發展初期,光學技術不發達,當時製成的顯微鏡為單光路直筒設計,只能使用一隻目鏡進行觀察,因此常被稱作單目顯微鏡。單目顯微鏡受當時的電子、機械、信息等技術的局限,通常具有以下幾種特點:①採用反光鏡反射自然光提供照明;②粗、細準焦螺旋採用分離式手輪;③載物臺為單層結構,且不可移動。
  • 打破阿貝衍射極限,超解析度顯微鏡毫秒級成像,看百萬分之一毫米
    它可以使微小的細胞結構可見:尖端光學顯微鏡提供十分之幾納米的解析度,換句話說為百萬分之一毫米。到目前為止,超解析度顯微鏡比傳統方法慢得多,因為必須記錄更多或更精細的圖像數據。與耶拿的合作夥伴一起,比勒費爾德大學科學家現在已經進一步開發了超解析度SR-SIM過程。
  • 2014年Nature Methods年度技術
    2014年年度技術方法的評選結果已塵埃落定,雷射層照螢光顯微技術擊敗其它挑戰者,拔得頭籌。那麼什麼新技術有可能會成為明年的年度技術之星呢?Nature Methods選擇性地提出了一些在未來幾年裡值得關注的方法和方法學發展領域。
  • 未來量子雷達成主流,中國或將引領全球量子雷達技術
    而中國卻已經有了這份實力。 其實量子雷達從可以應用於軍事方面起,大家就都知道,量子雷達技術在未來會成為主流。不止是反潛,探測隱形飛機,探測高超音速飛彈方面也會大放異彩。當今各個國家都在拼命研發各種新武器,隱形潛艇,隱形飛機等都是當今世界的趨勢。所以各個國家都需要掌握最先進的雷達技術。畢竟哪怕你的武器超一流,但是你跟一個睜眼瞎一樣,看不見敵人的攻擊直接把你的家一窩端。
  • 【教學參考】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程
    1.單目生物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發展的初期階段1.0) 顯微鏡發展初期,光學技術不發達,當時製成的顯微鏡為單光路直筒設計,只能使用一隻目鏡進行觀察,因此常被稱作單目顯微鏡。
  • 詳解2014 諾貝爾化學獎:超越光學顯微成像極限
    ▲在常規光學顯微鏡中,可以區分線粒體的輪廓,但其解析度卻無法超越0.2微米。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向納米尺度的邁進血紅細胞,細菌,酵母菌以及遊動的精子。當17世紀的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這些活生生的生物現象時,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們的眼前打開了。這就是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誕生。
  • 奧林巴斯顯微科技,助力試管嬰兒技術變革
    從1919年奧林巴斯第一臺「旭」號顯微鏡問世開始,奧林巴斯就一直在努力將光學技術投入生命科學領域,幫助人類實現更多重要突破。從Hela細胞的發現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誕生,眾多醫學、生物學上的裡程碑式突破都有著奧林巴斯生物顯微鏡的身影。如今,奧林巴斯已經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貢獻。